正文 97.無形資產附加值(1 / 1)

一個人的地位高低,要看行為而定。

——李嘉誠

無形資產是什麼?隻有大商人才能完全明白。如果一個商人想要出人頭地,必須要懂得經營和挖掘自己的無形資產,從而增大自己的有形資產。

1978年底,李嘉誠捐資590萬港元,在家鄉潮州興建9幢群眾公寓,建築麵積125萬平方米,安排住戶250戶。1980年間,李嘉誠捐資2200萬港元,用於興建潮安縣醫院和潮州市醫院。其後,李嘉誠為興建韓江大橋捐款450萬港元,名列募捐者榜首。

李嘉誠還多次捐善款,資助家鄉有關部門設立醫療、體育、教育的研究與獎勵基金會,每筆數額10萬到150萬港元不等。

李嘉誠慷慨解囊,善舉義行在家鄉廣為流傳,樹起一座心碑。尤其令人稱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調。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為潮安、潮州兩間醫院命名,甚至不願意參加剪彩儀式。

李嘉誠的善行遠遠超出了他的潮州老家。

1984年,他向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捐贈100萬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萬港元,並表示在1992年至1996年間,陸續捐贈6000萬港元。1987年,他向中國孔子基金會捐款50萬港元,用於讚助儒學研究,該基金會在山東曲阜為李嘉誠樹碑立傳。1988年,他給北京炎黃藝術館捐款100萬港元。同年,捐200萬港元資助汕頭市興建潮汕體育館。1989年,捐贈1000萬港元,支持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1991年7月12日早晨,李嘉誠邊用早餐,邊聽廣播,驚悉中國華東地區發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災。他立即以第一時間通知新華社香港分社,以四大公司名義捐出5000萬港元賑災。同時倡議全港市民掀起救災熱潮。數日後,汕頭遭遇強台風災害,李嘉誠又以個人名義捐500萬港元予汕頭市政府。

在廣東省和廣州市,李嘉誠先後有數千萬港元的捐款。獨資興辦汕頭大學,更是李嘉誠在祖國義舉的一塊豐碑。從1979年至今,他捐出的款額逾12億港元。

在香港,李嘉誠也堪稱一個大慈善家。從1977年起,他先後給香港大學等幾家教育機構及基金會共捐款5400多萬港元。

1984年,他捐助3000萬港元,在威爾斯親王醫院興建一座李嘉誠專科診療所。1987年,他捐贈5000萬港元,在跑馬地等地建立了3間老人院。1988年,捐款1200萬港元興建兒童骨科醫院。並對香港腎髒基金、亞洲盲人基金、華東三院捐資共1億港元。

20世紀80年代至今,對香港社會福利和文化事業的幾十家機構捐善款逾1億港元。

李嘉誠在商業上的輝煌業績,以及在公益事業上的慷慨之舉,為他贏得無數的榮譽。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李鵬等多次接見他,高度讚揚他為祖國為家鄉做出的貢獻。

1986年,香港大學校監、港督尤德爵士授予李嘉誠名譽博士稱號。1989年元旦,李嘉誠獲英女皇伊麗莎白頒授CBE勳爵及勳章獎章。

拋開功利而言,善行義舉顯示了李嘉誠崇高的人格和品德。但誰又能否定,李嘉誠的高尚形象沒有給他的商業事業帶來效益?道理很簡單,做生意誰不想找一個人品人格高尚、信譽卓著的商人做夥伴。

從商業角度看,李嘉誠的善舉是他商業活動中的無形資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無形資產要比有形資產更昂貴更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