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一家大公司,你首先要讓員工有歸屬感,使得他們安心工作,讓他們喜歡你。

——李嘉誠

李嘉誠隻有一套管理之道:

“管理一家大公司,你不可以樣樣事情都自己親力親為,首先要讓員工有歸屬感,使得他們安心工作,那麼你就首先要讓他們喜歡你。”

業務發展愈是龐大,就更要懂得用人之道,獨具慧眼。李嘉誠那份“慧”是出於一份“心”。

作為國城董事局主席,董事會決定給予年薪200萬港元酬金,他拒絕接受。他每年在各公司的董事酬金共2500萬港元,但卻僅收5000港元。

長實一位高級職員說:“李先生從其他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論多少,全部撥歸長江實業。他每年實際所得的酬金隻有5000港元,其他福利津貼全無。所有豪華汽車、遊艇,都是私人的。甚至午餐,除了應酬賓客外,也是由他個人支付。”

洪小蓮當年是李嘉誠的秘書,那時長實還未上市。她說:“如果當年我的老板不是李先生,就沒有今日的我。”

當秘書,沒什麼消遣,洪小蓮就用午飯時間來看報紙娛樂版。李嘉誠剛好走過,說:“看這些東西,沒有益處的。”她當時想:“關你什麼事。我是浪費自己的時間。”再細想,又覺得不無道理,於是開始工餘進修,後來,她又鼓勵下屬進修。

一位長江實業的司機跟采訪李嘉誠的記者說:“我們真是很喜歡我們老板,他對我們非常好。他知道公司的公積金投資在外麵,遇金融風暴,損失很多,老板填了那筆數,不讓員工的公積金受損。”

20世紀70年代,李嘉誠留意到英資公司有不少優質資產,有助他發展地產以外的業務,於是他開始計劃一連串的收購行動。

20世紀80年代初,李嘉誠以較優惠股價收購和黃。他是憑著長遠投資大計取得彙豐銀行的信心,這為日後的港口業務奠下發展基礎。

對於迅速發展港口業務,負責李嘉誠專訪的香港電台監製有這樣的理解:

“和黃已經有港口生意,所以李嘉誠說1983年,用一兩億就發展了六號碼頭,到投得七號貨櫃碼頭,已經要40億,你想一想,他可以省很多錢而擁有很多實力……現在全球最大吞吐量就是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公司。”

近幾年來,李嘉誠主持過許多龐大的收購計劃,但在每一次收購行動中,他都是合理冷靜地本著對股東有利的出發點去做,從來沒有情緒化的行動,更不會因滿足個人英雄主義而影響收購價格。這種重信篤行,從集團整體利益出發的商業道德,贏得了他的股東,合夥人、顧客、甚至跨國性大集團的信任與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