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從口腔通向內心的路(1 / 2)

從溫哥華到美國,一個多月,跟團加自由行,時差倒到後來,時間已經消失了。提醒時間的是一日三頓,一個韌性的中式的胃在異域仍不肯遷就,用幾十年形成的慣性呼喚熟悉味道,但聞到的多是令人犯怵的炸雞漢堡味兒,那與老外身量配套的碩大雞塊裹在鹹糊糊的炸麵糊中,壯烈得讓人下不了口。

尋找中餐館成了旅途要事。跟團的途中住得較偏,不好找。自由行又太自由,睡完午覺有時下午四點多才從酒店出門,去完一處地方,餐館已關門。

如在西雅圖,去完派克市場已是晚上七點多,天色尚亮,該市場前身是鄉村集貿市場(也是星巴克品牌的誕生之地),有不少農產品攤位,想著餐館也應不少。誰知,這一帶多是咖啡館,好容易找到家潮汕餐廳,卻被告知:剛打烊,不接待了!這天的中餐是在微軟公司園區內的西餐廳對付的,此刻在與夜色一道深起來的寒意裏隻想吃些鹹的,熱的,中國的食物,哪怕一碟蛋炒飯,一碗熱湯麵!還是落空了,空氣中沒有丁點與中國有關的氣味。

找到家印尼小食店,黑膚女子做了十美元的卷給我們,麵皮內裹了莫名肉塊和生蔬菜,濃稠的白醬酸且有股膻氣,難以下咽,虧得兩孩子大概餓了,居然在濃重起來的夜色與寒氣裏吃完。

接著在一家類似麥當勞的連鎖店點了兩張卷,和印尼卷構造相近,好在醬料有若幹種任選。付賬,二十幾美金,這要是在祖國家鄉,這二十幾美金折合成的小吃得有多豐實啊!酸甜鹹辣,由君任選,猶記那些熱騰騰開至深夜的小食店……打住,不能想了!在異鄉街頭,惦記故鄉的吃是一種自虐的殘酷。

麵對那兩張卷,毫無食欲,盡管饑腸轆轆,比起餓,吃下手中的卷仿佛是更難的事。

遇上家還未關門的超市,喜出望外,買了幾盒方便麵,雖與中國版的方便麵味道有差異,但好歹是鹹的,熱的。

次日吸取教訓,趕在中餐館打烊前朵頤一番,才算腸胃歸整。再次上路,我做了大盒鹵牛肉、雞蛋,行李中有一大袋是食物,包括一鐵盒沉甸甸的午餐肉罐頭──不像旅行,像遠征。

在溫哥華最後幾日的酒店裏,有公用大廚房,廚具齊全,趕緊奔到附近市場及中國城采購了一堆食物。煎荷包蛋,蒜爆生菜,用袋裝的雪菜筍絲做了鍋湯麵,雖也簡單,但和廚房裏另兩位老外的晚餐──拌蔬菜沙拉,番茄醬意麵相比,中國人吃得如此麻煩而執著!

老外好奇地過來參觀中華料理,我油然生起民族自豪感,為祖國飲食文化之豐富。“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中國人的世界觀是在吃中完成的。不過同時,我有點羞赧:未免,太執念吃了!沿路的中餐館裏,一桌肴饌酒香的多是中國人聚餐,不,還有希臘餐廳、日本料理、風味泰餐……凡人氣興旺處必有中華兒女身影。

這一個多月的異國行程,許多次,在街頭咖啡館見人們用餐,盤碟內盛的不外乎簡單幾樣。似乎,聊天更能充當另一種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