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挹翠疊泉(2)(2 / 3)

與冷戰思維相反,中華文化幾千年追求的都是和諧、和睦、和氣、和平,福建土樓的建築目標和特點,集中體現一個“和”字,是凝固形態的中華和諧文化的一篇精彩華章。

福建土樓與外部環境和諧。客家土樓選址,注重避風、臨水、近路,方便生產、生活。多坐北朝南,前臨水塘,後倚山丘,左有流水,右通道路,樓、山、水、路配置和諧,景觀協調而完美。同時,又巧妙地利用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卵石等建築材料,構築成一種自給自足、自成體係,既節約、堅固、防禦性強,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這些講究自覺不自覺地糅進了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築學、倫理學、美學等文化元素,是環境景觀生態風水學的樣本。

福建土樓建築處處體現和諧。土樓形態各異,以圓樓、方樓為主,包括凹字形、半圓形、八卦形等。除與周邊自然景觀協調外,它們還很講究自身的協調。比如:中軸線鮮明,廳堂、主樓、大門都在中軸線上,橫屋和輔房分布於左右兩側,整體上兩廂對稱極為嚴格。多以廳堂為核心組織院落,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此外,廊道貫通全樓,而各戶又自成一體,互不通氣的建築極為罕見。永定縣那座被印上郵票、近年又在影視中頻頻亮相的“土樓王”承啟樓,就是一個經典。這座巨型圓樓,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曆經滄桑三百年。

福建土樓強調居住者之間的和諧。數十戶、幾百人同住一樓,均為一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生活。往往一部土樓史,就是一部鄉村家族史。土樓人無須翻閱族譜,便知曉家族源流、興衰榮損。

永定縣名氣最大的土樓叫振成樓,大概因為比“土樓王”承啟樓晚建200年,人稱“土樓王子”。當我們在導遊帶領下,走進這座“最富麗堂皇的圓樓”時,我們立即浸潤在濃鬱的傳統文化氛圍之中。這座保存完好、四周開闊的圓樓,由內外兩環樓構成,完全按《易經》的“八卦圖”布局建造,卦與卦之間築有青磚防火隔牆,隔牆中開設拱門,關門自成院落,互不幹擾,開門則全樓相通,渾然一體。外環樓為梁架式土木結構,內環樓仿西洋式裝修,外土內洋,中西合璧,體現了近代中外文化在閩西南山區民居建築中的融合。

振成樓為兩兄弟所建,大門對聯曰:“振綱重規,成德達材。”廳堂掛有多幅對聯,如“幹國家事,讀聖賢書”等,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堪稱上乘。主樓兩側,右側為書院,左側為煙葉加工作坊。樓內至今還居住著14戶人家,這個家族注重教育,注重修身養性,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土樓裏走出了1位中科院院士,45位大學生。民國總統黎元洪題贈“裏黨觀型”,實不為過。

我們從廣東梅縣經大埔縣進入永定,看過振成樓、承啟樓後便前往龍岩市。一路上,土樓頻現,卓爾不群。我們既驚羨客家先民的智慧與創造,感歎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也感謝美國人的發現與提醒。今天人們熱衷於看土樓,當然不是冷戰思維所驅使,也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要回歸族居時代,而是感受先民智慧,體悟和諧文化,致力於構建和諧世界。

2009年10月

走溪口

時隔17年再到溪口,恍若隔世。

剡溪仍舊靜靜向西流。昔日小小的民國名鎮,如今遊人如潮,店鋪密集,土特產品壓滿層層貨架。更讓人驚歎的是,老鎮之側崛起新鎮,幾乎等於一個普通縣城的規模。過去,這裏沒有企業,農田廣袤,如今農地除為新鎮、企業所占外,都改種苗木了。溪口在“蔣介石故裏”之外,又新增了一頂“中國苗木之鄉”的桂冠。

溪口確實變了。蔣氏故居“豐鎬房”,已按原貌重新整修、陳列,修舊如舊,內新外舊,相關展室內配有簡潔明了的老照片和新說明。導遊的講解也增添了不少雅俗共賞、老少鹹宜的逸聞和趣事。

文昌閣是離豐鎬房不遠的一幢蔣氏別墅。上世紀30年代就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到溪口不玩文昌閣,就等於上北平不玩頤和園一樣的傻。”我1991年探訪時隻有一幢樓,現在另一幢已恢複重建,室內均按當年蔣、宋生活原樣陳設,並有蔣經國聞母死於日軍轟炸的消息後,含憤書寫的“以血洗血”碑。蔣氏父子也曾抗日的曆史,而今已成社會共識。

與文昌閣比鄰的蔣氏祠堂曾毀於“文革”,現在也重建了。大門上“忠孝傳家”匾額,為蔣氏所題,十分搶眼。蔣氏在世時,當地人就說“這裏是阿拉寧波最大的祠堂”,如今更顯雄壯,儼然一座規模宏大的太廟。這在改革開放之前,也是難以想象的事。

坐落在雪竇山上的妙高台,是蔣氏1930年建造的又一處別墅,在許多影視作品中亮過相。別墅位於雪竇寺右上方,為蔣氏兒時和夥伴們玩耍的地方。據說蔣氏當年說過:“將來我要在這裏建幢房子!”30年後兌現了。趙家璧1932年寫的遊記《溪口歸來》有這樣的描述:“這一行溪口的鄉民,就在文昌閣的陰影下,享受著他們所歌頌者所樂施的清福,依舊在種著田,曬著穀。年幼的,一半還與從前一樣在牽牛,在田裏唱著牧歌,有一半進了武嶺學校念書了。我們問起一家沒有把孩子送進學校裏去的老農人,他說:‘念書有什麼用呢?看牛的童子要是有運氣,誰知道將來不會也做總司令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