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挹翠疊泉(2)(1 / 3)

在行洲村乘坐20分鍾纜車,從海拔380米上升至1280米處,走過一段不長的幽深引道,抵達古柏峰,便開始筆架山遊覽。這是一條循環線路,由木質遊步道和懸空棧道連接而成。木質遊步道沿筆架山頂鋪設,穿過十裏杜鵑長廊;懸空棧道則沿筆架山北側山腰架設,仿佛三清山西海岸棧道再現。山穀對岸,即是井岡山主峰南麵。循環路線上步步有景,處處如畫,古柏峰、望指峰、鬆濤峰、揚眉峰、觀島峰、石筍峰、天燭峰、將軍石、金雞報曉、彈指一揮間等,峰回路轉,石林競秀。雲海、流泉、奇花、異草,次原始森林等,撲麵而來,爭奇鬥豔。信步山間,不急不緩,約兩小時即可遊完全程,飽餐秀色,養眼怡神,幾不知天上人間。

在驚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我不得不讚歎景區線路開發的科學和合理。索道,使人瞬間走近主峰,融入過去隻能望山興歎、夢中賞花的絕景。木質遊步道不僅便於行走,而且鋪設在杜鵑花最集中的十裏長廊山脊上,居高臨下,近可左右擁花,零距離觀賞四周杜鵑,遠可放眼眺望滿山繁花盛景。與木質遊步道相連接的懸空棧道,蜿蜒而平坦,盤桓其間,筆架山和主峰那千載深藏閨中的奇峰秀壑盡收眼底,風起雲湧,令人目不暇接。

過去,人們來到井岡山,更多的是關注革命遺址以及與之相關的黃洋界、大小五井等自然景觀,雖然巍峨,卻少雄奇。如今筆架山景區的開辟,使井岡山的天生麗質全方位展露,紅色魅力四射,綠色分外妖嬈。紅綠相間,雄秀輝映,這才是井岡山的真麵目,是井岡山旅遊的應有格局,也是現代旅遊業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管理學家喜歡說,細節決定成敗。筆架山景區的開發,是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的精品佳作。十裏杜鵑,無疑是井岡山自然風光中最具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木質遊步道貫通其中,占盡風情。懸空棧道溝通主峰與筆架山,沿途皆為峰巒、奇石、秀壑,妙不可言。景點命名或形似,或神似,或神形兼備,恰到好處;或留出命名空間,立牌向遊人征名,引得遊人參與、互動,實屬明智之舉。

在十裏杜鵑長廊,一株蒼勁的猴頭杜鵑旁邊,立有“杜鵑王”說明牌,而離此不遠處,還有一株千年杜鵑,樹幹雖不如“杜鵑王”粗壯,但數枝並立,樹冠茂盛,樹旁的立牌征名,引來遊人熱議。我說:前麵有“杜鵑王”,這兒就叫“杜鵑妃”吧!同伴表示認可。

沿線還時不時看到一些小小的說明牌,中外文對照,製作精美,雖然隻有一兩句話,卻是畫龍點睛之筆,讓人過目難忘。

在行洲村纜車入口處,路邊說明牌上那句“走一趟峽穀,等於30天晨練”,指的大概是此遊的天然氧吧功效,頗為引人入勝。

在下纜車登引道的台階旁,說明牌寫道:“筆架山景區謝言——由於您的環保意識,才使我保持得如此美麗。”言簡意賅,讓人心領神會。

“因為自然,所以最美。”

“落葉的飄零值得欣賞,亂扔垃圾卻令人生厭。”

“人類呼喚綠色,綠色呼喚文明。”

……

溫馨的提示,微笑的力量。這等詩的語言,心的呼喚,愛的情感,如夏日清風,冬日陽光,遠比我們常見的那些“後果自負”、“禁止踐踏”、“罰款×元”之類的用語更文明,也更有效。這就是文化,微笑、高雅的生態文化。

時下正是盛夏,整個筆架山循環線路幾乎隱藏在濃濃的綠蔭之中,我們身上雖有些微汗,心裏卻感到愜意和涼爽。可以想象,假如是在暮春季節,十裏杜鵑激情燃燒,奇峰秀壑流光溢彩,那該是何等壯觀的井岡風骨、杜鵑王國、綠色海洋啊!

2009年6月

和諧土樓

過去,人們到福建旅遊,首選目標是武夷山;現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福建土樓,成了遊人的新選擇。

福建土樓,是指閩西南永定縣、南靖縣、華安縣等地的客家夯土民居建築群,約有數百座。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長期以來,這些土樓深藏於山溝鄉野,默默無聞,與世無爭。土樓撩開麵紗並走出深閨,走向世界,還要感謝美國。

那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20世紀60年代的冷戰時期,美國的間諜衛星發現了土樓,並誤認為是“導彈發射井”,拍下無數土樓俯視圖,經過20年的研究,仍然無法破解這些核武設施的“秘密”。高空遙測不如實地考察,1985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派出一對夫婦裝扮成遊客,進入福建省彰州市南靖縣探察,包括走進田螺坑“四圓一方”土樓群,這才恍然大悟。美國為之鬆了一口氣,中國卻意外地發現了一處具有突出價值且不可替代的文化古跡,一種深藏卻具有巨大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

福建土樓的確不是冷戰的產物。它們是客家先民為了防風、防水、防震、防野獸等自然災害以及防盜賊危害、防土匪攻擊,適應聚族而居的農耕生活,因地利宜,就地取材,而在山區精心修造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築。這種追求防禦性能而不以進攻為目的的民居,最早出現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的發展,到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前後曆經千年,是中華民居一大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