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又點點頭,可是這次他流下了眼淚。
神仙說:“我的朋友啊!就是她!她本來應是你的妻子,你們會有好幾個漂亮的小孩,而且,跟她在一起,你的人生將會有許許多多的快樂。”
我們每天身邊都會圍繞著很多的機會,包括愛的機會。可是我們經常像故事裏的那個人一樣,總是因為害怕而停止了腳步,結果機會就溜走了。
機遇其實就是一扇虛掩的大門,你隻要稍一用力就能把它推開。推開一扇門,跨過一道檻,你就可以走向一個新的世界。那麼什麼樣的事情才能被稱之為機會呢?而所謂的機會又在哪裏呢?
美國某公司的總經理在一個促銷會上,請在座的人站起來,讓他們看看在自己的座椅下有什麼東西。
每個人結果都在自己的座椅下發現了錢,最少的是揀到了一枚硬幣,最多的是拿到了100美元。這位經理說:“這些錢都歸你們了,但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沒有人不知道原因。經理最後一字一頓地道出了個中緣由,他說,我隻不過想告訴你們一個,坐著不動是永遠也賺不到錢的,這是一個最容易被大家忽視的,甚至忘掉的道理。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
我們時常埋怨機遇總是和自己擦肩而過,成功也總是與自己相隔一步之遙,而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細心的留意,凡是成功的人,都是能夠及時的站起來。
當你在坐著瞻前顧後,不知該何去何從時。那些智者,此時正果斷的站起來。隻有站起來,才不會在下一個機遇到來時,猝不及防,束手無策,甚至失之交臂。
隻有那些有行動的人才有可能得到機遇的垂青。“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實幹總比空等的好,站起來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們因為害怕被拒絕而不敢跟人們接觸;我們因為害怕被嘲笑而不敢跟人們溝通情感;我們因為害怕失落的痛苦而不敢對別人付出承諾……但是,我們比故事裏的那個人多了一個優勢。那就是:我們還活著,我們可以從現在起抓住那些機會,我們可以開始去創造我們自己的機會。
人們總是都忽略了積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隻想一鳴驚人,而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平日裏不去埋頭耕耘,等到忽然有一天,別人已經有了可觀的收獲,才覺到自己這片園地上還是一無所有。這才明白,不是上天沒有機會,而是自己一心隻等待豐收,而忘了播種。
每個成功人士的輝煌除了他們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會,更總要的是他們的背後都有一段艱辛的努力過程,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正如爬山,你隻好低著頭,認真耐性地去攀登。到你付出相當的辛勞努力之後,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見你已經克服了多少困難,走過了多少險路。
愚者錯失機會,智者善抓住機會,成功者創造機會,機會隻是給準備充足的人。機遇真是“神奇”,它給“疑無路”的人帶來“柳暗花明”,讓商人散盡千金“還複來”,不能讓“屈心抑誌”的文人從此“青雲直上九重霄”說來的神奇,其實它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身邊,而智者能發現它、利用它走向成功。愚人往往錯過它卻抱怨命運的不公平。其原因就在於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有準備頭腦才能辨識和把握機遇。
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有人把科學家重大發現、發明的原因歸結為偶然的機遇,這實在是一個謬誤。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指出:“在觀察的領域裏,機遇隻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試想,如果費萊明不是一個細菌學專家,或者對葡萄菌沒有經曆數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發了黴的培養液隨手倒掉了,那他還能成為青黴素的發現者嗎?愛迪生如果不是通過無數次試驗,證明上千種材料不能作燈絲,並一直傾心於此項研究,又怎能發現適合做燈絲的鎢呢?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坐著等機遇,躺著喊機遇,睡著夢機遇,做“守株待兔”的人。殊不知如果這樣,機遇就會像滿天星鬥,可望而不可及,即使機遇真的來到身邊。他也發現不了,更不用說去捕捉和利用了。
成功大師陳安之說:“聽了我的成功學就會成功嗎”?“不!隻有學以致用,有行動,才會成功。”
曾有一位成功者,很多人都問他:“你這麼的成功,曾經遇到困難嗎?”“當然!”他說。“當你遇到困難時如何處理?”“馬上行動!”他說。“當你遇到經濟上或其他方麵的重要壓力時呢?”“馬上行動!”他說。“在婚姻、感情上遇到挫折或溝通不良的話呢?”“馬上行動!”他說。“你在人生過程中遇到困難都這麼處理嗎?”“馬上行動!”他給人們的答案隻有一個。
馬上行動是一種習慣,馬上行動是一種做事的態度,馬上行動也是每一個成功者共有的特質。
在宇宙中有著慣性的定律。你一旦把什麼事情拖延了,那你就會總拖延,但你一旦開始行動,通常就會一直做到底,行動就是凡事成功的一半,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行動不是第二秒開始的,而是從第一秒開始的。
隻要從睜開眼睛那一刻就開始,圍繞你的夢想馬上行動起來,而且一直行動下去,你就會發現,你整天都充滿著行動力的感覺,這樣隻要你持續到足夠長的時間,你會發現:你已經被成功的鮮花包圍住了。
當辦的事,決不拖延
人在世上隻有一次機會,所以能做的事現在就做,特別是我們認準的事情,就需要有勇氣立即采取行動,否則,最終可能什麼都是一事無成。我們的敵人就是拖延,由於我們畏懼嚐試,它就使我們失掉了我們原本可能贏取的東西。
楊香閣決定等女兒上了初中便決定去工作。這裏正好有三份待遇不錯的工作任她挑選,但她遲遲不能做出決定。經過兩星期的選擇,她最終下了決心,但為時已晚,三份工作均已被別人捷足先登了。
拖延者總是要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分鍾才去做,不但讓事情變得更困難,以至於經常延誤時效,而且使得自己的生活充滿焦慮。
他們總是抱著這樣的想法:“白天做不完,夜晚還可以做;平時做不完,周末、星期天還可以做,反正時間有的是。”這樣的想法使得本來八個小時可以做完的事被拖延到十個小時才能完成;五天可以做成的事要拖到六天甚至一周才完成。
時間是這樣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就在這樣一點一點地延誤中悄悄地逝去了。
明代文人曾寫過一首《今日詩》:“今日複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始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須知凡事都要立足於“今天”,運籌“今天”,並落實在“今天”的行動上。如果你不斷地拖延,最終效率低下,甚至一事無成。
一般以為,拖延的主要原因是:覺得這件事情處理起來有點麻煩,做起來並不是那麼愉快,結果也似乎難以掌握,所以繼續拖延。有時這點麻煩非常微小,而有時則包含了一種恐懼的情緒。
拖延經常所表現出來的情況是:做些自己喜歡但無足輕重的瑣事,等一天結束時,再安慰自己,今天已經做了不少事了,所以也隻有繼續拖延下去了!
拖延容易上癮,所以時日一久,它會逐漸成為一種習慣。當此惡習養成後,除了對自己特別喜歡的工作外,對於其他任何事情,都會在心中想出一個借口來拖延。
拖延使你浪費了今天。日子在蹉跎、猶豫中一天天逝去,越拖你越恐慌,越拖你心裏越沒底。
偉大詩人莎士比亞有句名言:“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你如果不抓住時間,時間就放棄了你,等待你的將是無限製的惡性循環,如果不及時醒悟,後果將不堪設想。
拖延會帶給你一個遺憾的生活。什麼事都做不成,什麼事都好像越來越不如意。每天下班前回顧一天的作為,你會慨歎:今天又有這麼多事沒完成,明天還有那麼多工作要做,你永遠都隻能生活在無止盡的遺憾裏。
拖延使你陷入煩躁的情緒。一件事久辦未完,在心裏沉甸甸地壓著,就像墜著一塊石頭,又好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泥坑,這怎麼不使你焦慮煩躁、寢食難安呢?
拖延使你待處理的問題越積越多。每天對著桌麵上像債台一般高築的未處理文件或事情,卻不知從何下手,積得越多越不知道先做哪件好,結果往往是丟了這件又忘了那件,一件不成又半途而廢,費時費力,結果問題仍舊越來越多。
拖延使你一再地遭受挫折。它會使你對自己越來越喪失信心,你甚至會懷疑自己原有的能力,或者遷怒於所處的工作環境,產生怨氣,抱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發揮或者老有這樣那樣的事來阻礙你的工作。
拖延還會使你健康不良。拖延帶來的工作上的挫敗感,使你情緒低落,終日煩躁無味,心思複雜,必定會讓你從精神上的消沉發展到身體上的疾病,心裏抑悶,身心不舒暢,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病症,謝頂了,胸悶了,甚至連感冒也多起來了。須知生理上的健康也是極重要的。
拖延還會使你前途黯淡,與晉升無緣。一個上司絕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部下辦事拖拖拉拉,不講求實效,做不出什麼業績來。他們需要的是強有力的輔助者,而不是優柔寡斷的跟隨者。
拖延還會使你陷入貧乏的人際關係。如果你辦事拖拉,當斷不斷,估計同事、朋友也不願意與你來往。很多時候不經意地拖延,會使你失去你本來有的東西,譬如像朋友的友誼,還有同事的幫助等等。你如果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先得讓自己成為守時、守信、不拖延的人,這樣才能贏得許多稍縱即逝的機會,贏得良好的人緣。
奧林-米勒說得好:“如果你要把一件容易的事變得困難,隻要一直拖延下去就可以了。”
那麼,如何避免拖延的習慣?
效率專家尤金-葛裏斯曼說過:“你也許無法控製狀況,但是你永遠有辦法控製你的反應。”
如果一件工作你終究得去做的話,不要反複問自己:“我要做它嗎?”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是確定的。你應該做的是:將你決定要完成的期限寫在筆記簿上,然後準時去做。不要隨時想:“我現在想做什麼?”而要想:“按照計劃,我現在應該做什麼?”
仔細想一想拖延的後果,並想一想,將這些惱人的事情處理完後,你將會有安寧的時間專心做其他事情,而不會再隨時浮現那件事情了。這些想法會增強你加快完成這件工作的動機。
解決之後,你會有一種愉快感,這種愉快感通常會持續一整天,讓你一天都保持高昂的工作士氣。
那些有成就的人們永遠都比一般的人做得多,他們總是在最短的時間裏付諸最大量的行動。相比之下,太多的人飽食終日、不思進取,整天都在抱怨一些負麵的事情,一天一天地混日子,哪還有什麼行動力可言!我們要記住:永遠是你采取了多少行動,決定著你成就的大小,而不是你長得多麼英俊、漂亮,即便你學富五車,也是無濟於事,因為知識的本身並不會產生力量,隻有知識的運用才能發揮作用。現在無論你做什麼,請立即行動。
去做它吧!任何事情想到就去做!現在就做!去行動!
為了提醒自己,你可以拿出一張紙在上麵寫上“馬上行動”四個大字,然後貼在你的書桌前,床頭、鏡子前,在你的房間裏貼滿為止,你隻要一看到它就會有行動力的。
為了養成馬上行動的好習慣,你就大聲地告訴自己:“凡事我要馬上行動,馬上行動!”接著連續講10次,立即行動!隻有不斷地行動,你才能成功。隻有行動的人才能改變這個世界,隻有行動的人才能在21世紀獲得成功。
凡事等待明天,這是人生最昂貴的代價之一。“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天永遠都不會來,因為在它來到的時候已經是今天。
我們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一天就是今天;隻有今天才是我們生命唯一可以把握的一天;隻有今天才是我們可以用來超越對手,超越自己的一天。
希望永遠都在今天,希望就在現在,所以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明天。
立即行動!我們隻有采取行動才能使我們的夢想變成現實。立即行動!隻有大量的行動,才會讓我們不斷超越對手,超越自己。
抓住時機,立即行動
凡事都要抓住有利時機,立即行動!“要是我早點開始用自己的判斷就好了!”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後的感歎。為了避免將來後悔,一旦做出最後的決策,就應立即毅然付出行動。而不要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也不要退縮,盡管你心存恐懼;更不可徘徊,盡管安逸在向你彎腰。你要一直向前,向前,直到把自己的生命目標實現為止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古代曹劌這樣評價戰爭,對於做事仍舊適用。想到了就去做,才不至於後悔。比爾-蓋茨說過:“一旦做出決定就不要拖延,任何事情想到就去做!立即行動!”
尤其是在商場之中,商機乍現,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猶豫不決沒有立時采取行動將會一敗塗地。
一位智商一流、很有才學的人決心“下海”做生意。有朋友建議他炒股票,他豪情衝天,但去辦股東卡時,他猶豫道:“炒股有風險啊,等等看。”又有朋友建議他到夜校兼職講課,他很有興趣,上課前,他又猶豫了:“講一堂課才20塊錢,沒有什麼意思。”他很有天分,卻一直在猶豫中度過。兩三年了,一直沒有付諸行動。一天,這位“猶豫先生”到鄉間探親,路過一片蘋果園,到處都是長勢喜人的蘋果樹。他禁不住感歎道:“上帝賜予了這個主人一塊多麼肥沃的土地啊!”種樹人一聽,對他說:“那你就來看看上帝怎樣在這裏耕耘吧。”
世界上有很多人光說不做,總在猶豫;有不少人隻做不說,總在耕耘。成功與收獲總是光顧有了成功的方法並且付諸行動的人。過分謹慎和粗心大意同樣糟糕,過度慎重而不敢嚐試任何新的事物,對你的成就所造成的傷害,就像不經任何考慮就執行突發的想法一樣嚴重。沒遊過泳的人站在水邊,沒跳過傘的人站在機艙門口,都是越想越害怕,人處於不利境地時也是這樣。治療恐懼的辦法就是立即行動,毫不猶豫地去做。再聰明的人,也要有積極的行動。
這種情景恐怕我們都有過:你下定決心要克服睡懶覺的毛病,於是計劃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第二天,你的鬧鍾準時響了,但是你根本就沒有精神起床,於是對自己說:“今天就當做最後一次吧,再多睡10分鍾,明天絕對不再這樣。”果然,你關掉鬧鍾,轉身繼續睡覺。直到忽然醒來,發現馬上就要遲到,匆匆忙忙地爬起床,再一次重複了以前的錯誤。
當機立斷並不容易,它是認準行情,深思熟慮後的果敢行動。宋人張泳說:“臨事三難:能見,為一;見能行,為二;行必果決,為三。”
有一個6歲的小男孩,一天在外麵玩耍時,發現了一個鳥巢被風從樹上吹掉在地,從裏麵爬出一隻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決定把它帶回家喂養。當他托著鳥巢走到家門口的時候,他突然想起媽媽不允許他在家裏養小動物。於是,他便把小麻雀放在門口,急忙走進屋去請求媽媽。在他的哀求下媽媽終於破例答應了。小男孩興奮地跑到門口,不料小麻雀已經不見了,這時他看見一隻黑貓正在意猶未盡地舔著嘴巴。小男孩為此傷心了很久。但從此他也記住了一個教訓:隻要是自己認定的事情,決不可優柔寡斷,要立即行動。這個小男孩長大後成就了一番事業,他就是華裔電腦名人——王安博士。
在人生中,思前想後、猶豫不決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錯事的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會失去更多成功的機遇。
在四川的偏遠地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裕。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富和尚說:“你憑借什麼去呢?”窮和尚說:“一個飯缽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多年來就想租條船沿著長江而下,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憑什麼去?”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去南海的經曆告訴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沒有果敢的行動,一切夢想都隻能化作泡影。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
成功者必是立即行動者。對於他們來講,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金錢,拖延一分鍾,就浪費一分鍾。隻有立即行動才能擠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比別人提前抓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