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1 / 3)

唐代偉大的文學家韓愈在《進學解》中說:“業精於勤,荒於嬉”。本意說的是對待學業要勤奮,實際上,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也必須靠勤奮。無論是學生、作家、藝術家、企業家,隻要你想取得成功,那就要紮紮實實、勤勤懇懇做事,要一步一個腳印,隻有這樣,你才能達到目標,實現理想。

勤懇是撬動理想的杠杆

勤者,勞也。無論勞心勞力,竭盡所能勤懇從事,就叫做勤。勤懇,就是指做事忠實不懈。各行各業,凡是勤懇不怠、忠實不懈者必定有所成就。

比爾-蓋茨曾提出這樣的忠告:在當今的情勢下,有形財產是不可靠的,可靠的是那些永遠寄托於自身的——學問、藝術、技術等無形財產,這是終身不會被人剝奪的東西。而這些人生資產必須靠勤懇才能獲得。由此看來,勤懇做事的習慣,才是人們撬動理想的杠杆。

我們常常驚歎名家巨匠的卓著功績,但卻不知他們的輝煌成就都是由辛勤的汗水、艱苦的勞動熔鑄而成的。

伏爾泰說:“勤勞是快樂之父”;基佐說:“勤懇是成功之母”;富蘭克林說:“勤懇是幸運之母,上帝對勤勉給予一切”。這些平凡而深刻的話,值得每一位追求成功的企業創業者和經營者銘記。生活是公平的,付出越多得到的也越多。生活中到處可以發現靠勤懇成功、靠苦幹出頭的創業者。

先拿讀書求學來說吧:

我國北宋時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寫得一手好文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他在《嶽陽樓記》一文中寫下的名言。他又善於領兵打仗。連敵人也不得不稱讚他“胸中有數萬甲兵”。這位文武全才的北宋宰相,年輕的時候學習就非常勤奮。《宋史-範仲淹傳》上是這麼描寫他的學習的:“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麵,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範仲淹白天學,黑夜學,“晝夜不息”地學;他冬天學習困倦的時候,就用冰涼的水洗臉,驅除倦意,振奮精神;吃的糧食不充裕,常靠喝粥填飽肚子來繼續學習;一般人忍受不了的痛苦,範仲淹卻不以為苦。可見,其學習是多麼勤奮刻苦啊!

明代的大學者顧炎武學習也是這樣。他7歲進私塾啟蒙,每天能識幾十個字,從11歲起,他隨祖父讀《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共290卷,很少有人讀完全書,顧炎武卻規定自己每天必讀完一定頁數,並抄寫一遍。三年以後,讀完全書,一部書變成了兩部書,到45歲,他又讀完各州、府、縣地方誌和朝廷大臣奏疏文集1.2萬卷,還讀了二十一史和各朝實錄以及天文地理、詩賦詞章等書,總計好幾萬卷。顧炎武說:“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正是靠著這種長年累月地堅持“日進”的勤奮苦幹,顧炎武才成了學識過人的大學問家。

1979年的高考“狀元”王友琴,也可算得上是一個新時代勤奮苦學的傑出典型。在那年的高考中,她以總分453分的成績,名列全國文科第一名。參加這次高考的,總共有468萬多名考生,她能考得這個第一名,實在是不簡單。王友琴這位新時代的“狀元”,在自學的道路上,遇到過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11年前,她從北京來到雲南生產建設兵團落戶。這裏,終年高溫炎熱,每年有三四個月雨季,勞動任務很繁重,生活條件也很艱苦,加之她身體也不好,先得了低血壓病,後來又患了肝炎。就是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她在上山割膠的間隙中,學完了大學的普通物理教材;學英語,沒人教發音,就靠聽那幾張塑料薄膜唱片。隻要能找到的書籍,她都如饑似渴地閱讀:從《中國通史》到《中華活頁文選》,從岡察洛夫的小說到殘缺不全的《高老頭》……硬是靠自己的頑強拚搏,刻苦自學,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讀書求學是這樣,搞創作、搞科研、做企業也都是這樣,都要埋頭苦幹、艱苦奮鬥,用勤懇撬動理想,才能獲得成功。

我國大書法家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居裏夫人為了找到鐳,和她的丈夫在極其簡陋的木棚裏,用了整整一年時間,煉製了400噸鈾瀝青礦物、1000噸化學藥品和800噸水;托爾斯泰寫《複活》時,把女主人公瑪斯洛娃出庭時的一段文字竟修改了17次之多;凡爾納為了寫好科學幻想小說,每天5點起床,一直寫到晚上8點,15小時中間很少休息,他的讀書筆記達2500多本,僅僅為了寫作《月球探險記》,就研究了500多冊圖書資料,正是靠著這樣的勤奮,他在35歲以後的40年時間裏,給人們留下了104部計七八百萬字的科學幻想小說;洪升寫《長生殿》,前後共用了9年時間,他常自己一邊吟唱,一邊用手指在幾案上打著拍子,時間一長,幾案上就留下了深深的指痕;而高則誠在創作《琵琶記》的三年時間裏,用腳踏著樓板打拍子,竟把樓板踏穿了;曾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現準備了基礎的德國偉大思想家黑格爾,在人類精神史上獨步一時,這同他在大學畢業之後,著書立說之前,曾經度過的長達6年的緘默準備的生活分不開,在此期間,黑格爾以思為主,兼收並蓄,默默無聞,不露鋒芒,以紮實的腳步涉獵各門學科,從曆史、宗教史到倫理學,從政治經濟學到自然科學,銖積寸累,窮原究委,終於積起了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從而為他登上當代哲學的奧林匹斯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跡岩穴,徜徉山水之間,看破紅塵,與世無爭,他們也有一番精進的功夫要做,於讀經禮拜之外還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曆史上,有多少人為了幹一番一鳴驚人的事業,不甘寂寞,耽於幻想,把希望寄予將來,用計劃代替現實,以宣言代替行動,但最後他們的事業都如空穀傳音,不留痕跡地消失得無影無蹤。隻有那些既有遠大理想,又把勤懇做事化作撬動理想的杠杆,把這理想轉化為艱苦奮鬥具體行動的實幹家,才能最終實現了理想,取得輝煌的成功。

大凡有所作為的人,無不與勤奮的習慣有著一定的關聯。我們知道“將勤補拙”是李嘉誠的一條重要的人生準則,也是他成功的經驗之一。曾經有記者詢問過李嘉誠的推銷訣竅。李嘉誠不予正麵回答,卻講了一個故事:

日本“推銷之神”原一平在69歲時的一次演講會上,當有人問他推銷成功的秘訣時,他當場脫掉鞋襪,將提問者請上台說:“請您摸摸我的腳板。”提問者摸了摸,十分驚訝地說:“您腳底的老繭好厚哇!”原一平接過話頭說:“因為我走的路比別人多,跑得比別人勤,所以腳繭特別厚。”

提問者略一沉思,頓然感悟。

李嘉誠講完故事後,微笑著自謙地對記者說:“我沒有資格讓你來摸我的腳底,但我可以告訴你,我腳底的老繭也很厚。”

當年,李嘉誠每天都要背著一個裝有樣品的大包從堅尼地城出發,馬不停蹄地走街穿巷,從西營盤到上環到中環,然後坐輪渡到九龍半島的尖沙咀、油麻地。

李嘉誠說:“別人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除此別無他法,隻能將勤補拙。”

李嘉誠早先在茶樓當跑堂,拎著大茶壺,一天10多個小時來回跑。後來當推銷員,依然是背著大包一天走10多個小時的路。

李嘉誠的腳板未必沒有原一平的厚。這腳板上的老繭分明寫著一個字:勤!勤,也總是同“苦”字聯係在一起。甘於吃苦,勤奮努力,盡管有時還沒有得到成功的報答,卻已先磨煉了我們的意誌,培養了自己的堅韌,這不也是一種收獲嗎?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是我國古代學者的至理名言。的確,世界上從來沒有不費力氣便唾手可得的勝利,也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業。人的生命有限,隻有不辭辛苦,用勤懇做杠杆,奮鬥終生,才能最終撬動理想,達到目的。

辛勤付出,才能有所收獲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製約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環境、機遇、學識等外部因素固然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賴自身的努力與勤奮。天才出於勤奮。無論是誰若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具備一個特點:勤勞。世上沒有不揮灑汗水就能收獲的好事,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也不過是因為他們掌握了勤奮的法寶。

從前,有一個勤勞一生的老農夫在臨終時,希望他一向懶惰的幾個兒子能夠像他一樣辛勤地耕種田地,於是他讓人把兒子們叫到床邊,對他們說:“兒子們!在葡萄園裏,有一個地方我藏了一堆財寶。”說完就死了。他的兒子們立刻拿了鐵鏟鐵鍬等,挖遍了葡萄園。可是並沒有找到什麼財寶,葡萄的枝葉反而因為翻土而生長得很茂盛,有了很好的收獲。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隻有勤奮耕耘才有好收獲。”這位老農夫留給他懶惰兒子們的一段話,真勝過千萬遺產。哪個人的成功不是因為辛勤耕耘?雖然辛勤耕耘不一定會有好收獲,但不耕耘卻注定毫無收獲。

既然大家都知道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成正比,但為什麼渴望成功的人還沒趕快行動起來呢?原因很簡單,勤奮的前提是吃苦。

在20世紀80年代,有個東北的年輕人單槍匹馬闖蕩深圳,除了滿腔的創業熱情之外,他幾乎一無所有。

起初他從事的是飼料行業,從東北運來玉米等原料,然後銷往各飼料廠。每當貨物到站,他就立即到貨運站,雇請農民工兄弟裝卸玉米包。除了指揮搬運,一有空閑,他還親自上陣扛玉米包,仗著年輕力壯,75公斤重的玉米包,肩頭一扛來回十幾趟,箭步如飛。時間長了,很多人都大惑不解,說一輩子沒見過扛麻袋的老板。有一次中途休息,有個農民工兄弟忍不住問他:“你是老板,隨便幹點什麼不好,何必跟我們一起扛麻袋呢?”他淡淡的一笑,沒有吱聲,因為他實在說不出理由,心裏就有一種做事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