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年輕人就憑著這股衝天的幹勁把飼料生意越做越大,銷路不成問題,但有限的交通運輸能力卻成了製約他事業發展的瓶頸。那時的火車皮十分緊俏,誰有本事多弄一個車皮,就等於把錢裝進了口袋。為了能申請到計劃外指標,他拎著兩條“三五”牌香煙,敲開了貨運站主任的家門。還沒等他張嘴,主任先開口了。
“你是來要車皮的是嗎?”主任的開門見山讓他大感意外,隻好胡亂地連連點頭:“是的是的,您能給我兩個計劃外的車皮嗎?”平生第一次給人送禮,心裏難免有些慌張。“你把煙拿回去,明天到我辦公室找我!”才說了一句話就給攆出來了,回去的路上,他不停地罵自己沒用,他恨自己也許是送的禮太少了。
第二天早晨,他就硬著頭皮來到主任辦公室,心裏七上八下的,主任卻熱情地招呼他:“年輕人,其實我早就認識你了,不知道吧?”這才第二次見麵,主任怎麼說早就認識我?他更疑惑了。“我在貨運站幹了這麼多年,隻見過一個扛麻袋的老板,那就是你,我覺得你很想幹一樁事業,一直想幫你,沒想到你主動找上門來了。”主任爽朗的笑聲終於讓他如釋重負。第二天,在主任的幫助下,他如願以償。
這個年輕人叫王石,後來成了國內鼎鼎大名的地產商,現任萬科集團董事長。通過這件事也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金錢是買不來尊重和榮譽的,認真做事的態度和吃苦精神卻能換來別人的尊重和幫助。
人並非生下來就是天才或懦夫。所有的成功都是努力的結果,天才也需要後天的磨煉。生命不排斥努力,它需要辛勤的汗水來澆灌,隻要勤奮就可以換來累累碩果。對於一件成功的事情來說,勤奮的功用實在是太默默無聞,太平實了,平實得就像大廈的樁基,重要而又平凡,無聲無息地馱起偉岸的形象和耀眼的華麗。但是,世人往往太過膚淺和勢利,總是讚美偉岸,簇擁華麗,忘卻平實。麵對一座座摩天大樓,除了仰頭而望外,有多少人會想到它的樁基,或者那些辛勤的創造者。所以在生活中,渴望“空中樓閣”的人屢見不鮮。
中國現代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認為,凡是能使某事成功的方法就是最平實的方法。如果一個人想發財,最平實的方法,就是去竭力經營。
縱覽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其成功的足跡無不灑滿勤勞的汗水。我們每個人都能吟誦幾句勤奮格言,也能述說出幾個偉人的艱辛,並為之感動和讚歎。但你一定會說我不是偉人,隻是望而興歎。這種遺憾並非智力的失敗,而是人格的失敗。
胡適先生說過:“血汗苦功用到了九十九分時,也許有一分的靈巧新花樣出來,那就是創作了。頹廢慵懶的人,癡待‘靈感’而來,是終無所成的。”可見,勤奮雖不是絕對成功的法寶,但也是走向成功最平實的大路。
中國有句俗話“一勤天下無難事”,隻要你肯付出辛苦,隻要你願意不斷刻苦學習,成功的大門就會向你敞開。
遠大總裁張劍從創業到成功始終依靠自己的辛勤工作。他建立了遠大企業後,就把辛勤付出的理念融入到了遠大自己的文化體係中,而這個體係又需要以辛勤原則為中心的企業理念和視品牌為生命的經營理念為支撐。
副總裁張躍解釋說:“這兩者是一致的,因為辛勤原則是不能改變的,隻是有一些人不去尊重它。我們要知道,隻有服務工作做得非常好,讓你服務的對象非常滿意,你才會有收益。我們是搞工業的,那我們的工業產品就要做得非常的好,之後我們的工業產品的消費者才會非常滿意。所謂原則——自然法則,就是說必須要有很好的種子,有人的辛勤耕耘過程,這樣才會有很好的收獲,而且你的付出必須都在收獲之前,這都是一些原則。你要把這些原則把握好,不要指望僥幸,不要指望去逾越自然法則,或者說先收獲後耕耘,這是不可能的,或者說隻收獲不耕耘,這是更不可能的了。”
張劍兄弟對辛勤有正確的認識,他們正是通過貫徹辛勤工作的原則,才獲得他們的成功。
關於勤奮的故事,那是數不勝數,比如說我們常說的“懸梁刺股”和“鑿壁偷光”的故事就是其中兩個比較典型的: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是有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便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光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會靠著牆壁,借著鄰居家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大師。
如果你永遠保持勤奮的工作狀態,你就會得到他人的認可和稱讚,同時也會脫穎而出,並得到成功的機會。為了終有所獲,從現在開始,就辛勤付出吧。
一勤天下無難事
有句格言說的好:“自立者,天助之”。是的,上天從來不會幫助懶漢。想要做好一件事,你就必須付出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勤奮和努力。“一勤天下無難事”,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勤勤懇懇,你就會擁抱成功。
賣油翁的故事也許大家耳熟能詳,賣油翁認為自己能夠將油通過一個錢幣的方孔倒入油葫蘆而外不灑的秘訣是——“無它,惟手熟耳。”一個“惟手熟耳”,將賣油翁的勤奮表露得淋漓盡致,也說明了勤奮的作用。
齊格勒說:“如果你能夠盡到自己的本分,盡力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那麼總有一天,你就能夠隨心所欲地從事自己的事情。”反之,如果你隻是凡事得過且過,從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麼你永遠無法達到成功的峰巔。
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貧苦家庭,隻念過初中,20歲左腿因病致殘。但他不畏艱難,勤奮自學,終於走進了金碧輝煌的數學殿堂,被國際數學界公認為世界上“絕對第一流的數學家”。
“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這是華羅庚教授最喜歡的一句格言。他雖然聰明過人,但從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聰明重要得多的“勤奮”與“積累”作為成功的鑰匙,反複教育自己的學生,要他們學數學要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經常鍛煉自己。而他本人的經曆就是“一勤天下無難事”的最佳範例。
1929年,他得到了一份工作——在金壇縣中學當會計兼做數學教員。這對初中畢業又無錢繼續讀書的華羅庚來說,實在是太難得了。不久,他又娶了一位秀麗端莊、勤勞賢惠的妻子吳筱元,全家人沉浸在歡樂之中。誰料想,幾乎就在同時,厄運也在悄悄向華羅庚逼近。
這一年,金壇縣瘟疫流行。一天華羅庚下課回到家中,吃了兩個湯圓,忽然覺得渾身發酸發冷,便支持不住,一頭倒在床上。一測體溫,竟然高達42℃。接著,華羅庚便昏迷不醒並且說胡話,全家人頓時亂作一團。
醫生看過華羅庚的情況後搖了搖頭,讓吳筱元準備後事。死亡的判決書沒有動搖一家人挽救他的決心。金壇縣的醫生無能為力了,他們便當了所有值錢的東西從別的地方請名醫。請一個不行,再繼續請另一個。
整整半年過去了。一天,華羅庚的左手小指頭忽然腫起來了,然後又嚷左臂疼,接著是左邊的半個身子、左腿疼得不能動彈。後來,疼痛倒是消失了,但疼痛部位的肌肉卻都腐爛了。吳筱元便給他用藥敷,慢慢地傷口愈合了。經過妻子日日夜夜的精心照料,華羅庚的病情漸漸地好起來了。不過,由於傷寒病菌侵襲了他的關節,左腿關節粘連變形,彎曲了。年紀輕輕的華羅庚,就這樣成了瘸子……
病後的華羅庚,從妻子愁苦的麵容、女兒饑餓的啼哭中,察覺出了家計的窘迫。於是,他拖著瘦骨嶙峋的身子,重新回到了學校。然而,屋漏偏逢連天雨。不久竟有人向教育局告狀,說校長任用沒有學曆的華羅庚做教員是個錯誤。校長為此憤然辭職離去,華羅庚的教員自然也就做不成了。好在新校長是位很通達的人,繼續讓他留在學校做會計。華羅庚一如既往,白天勤奮工作,晚上不顧殘腿鑽心的疼痛,在昏黃的燈光下遨遊於數學的王國中,決心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功夫不負苦心人。1930年的一天,華羅庚收到上海寄來的剛剛出版的《科學》雜誌第15卷第2期。他急忙用顫抖的雙手翻開,《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大標題和“華羅庚”三個字赫然映進他的眼簾,他頓時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