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病前寫的一篇論文,也正是他第一次發表的這篇論文,對他的命運產生了重要影響。不久,清華大學數學係主任熊慶來教授看到了這篇論文,如獲至寶,立即四處詢問作者的身世經曆。
1932年秋天,華羅庚應邀來到清華大學數學係,當上了數學係的助理員。從此,華羅庚如魚得水,更加勤奮。
後來華羅庚又經曆了兩次磨難,但他都憑著一股勤奮、努力、執著的精神,堅強地挺了過去。靠著勤奮,華羅庚從一個隻有初中文化的青年成長為一代數學大師、教育家,所寫名著《堆壘素數論》成為20世紀數學論著的經典。連愛因斯坦也寫信說:“你這一發現,為今後數學界開了一個重要的源頭。”華羅庚也被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列為當今世界88個數學偉人之一。
輝煌來自於耕耘,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在這輝煌的光圈背後,華羅庚付出了多少辛苦!
勤出成果、出智能,無數實踐證明:唯有勤奮者才能得到成功。可以說華羅庚之所以能成為第一流的數學家,就在於他比常人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學習的時間越長,下的功夫越深,所學的也就愈精。華羅庚不是天才,隻是他用勤奮換來了天才的稱號。
“勤能補拙是良調,一分辛勞一分才。”即使天資再差,隻要勤奮,就一定能成功。
宋代大學問家朱熹曾經在自己的著作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福州有一個叫陳正之的人,腦子相當愚鈍,讀書每次隻讀50個字,讀一篇小文章也要五六遍才能讀熟。為了克服缺點,他不懶不怠、勤學苦練,別人讀一遍他就讀三遍四遍,天長日久,知識便與日俱增,後來,他不但克服了自己反應遲鈍的缺點,而且成了博學之士。
梅蘭芳年輕的時候去拜師學戲,師傅說他生著一雙死魚眼睛,灰暗、呆滯,根本不是學戲的材料,拒不收留。天資的欠缺沒有使他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奮,他每天都要喂鴿子,仰望天空,雙眼緊跟著飛翔的鴿子,窮追不舍;他養金魚,每天俯視水底,雙眼緊跟著遨遊的金魚,尋蹤覓影。後來,梅蘭芳的眼睛變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熠熠生輝、脈脈含情,他終於成了著名的京劇藝術大師。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她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高爾基有這麼一句話:“天才出於勤奮”;卡萊爾更曾激勵我們說:“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勤奮是成功之母。魯迅的成功“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愛迪生的成功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愛因斯坦的成功等於“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每一個成功者的辭典裏,都把“勤奮”放在首要位置。
勤奮是成才之路。無論什麼人,天資聰慧者也好,天資欠佳者也罷,要想成才都必須勤奮。天資的發揮和個人的勤奮是成正比的。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揮幾分。天資不佳的人,隻要充滿自信,笨鳥先飛,以勤補拙,也會大有希望、大有前途。天分高的人,哪怕是“神童”、“天才”,如果懶惰成性,不刻苦,不努力,也必然不能成才,甚至還會墮落為庸人。
唐代文學家韓愈說:“業精於勤而荒於嬉。”事實一再證明,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離不開勤奮,勤奮是成功之舟。
明代曆史學家談遷,29歲時開始著作《國榷》。因為家裏窮,買不起參考書,隻好四處求人,借書來抄。有一次,為了查看資料,他帶著幹糧,冒雨走了100多裏路。他勤奮寫作了27年,六易其稿,終於寫成了《國榷》這部500萬字的重要史書。這時他已56歲了。不幸的是,這部書稿被小偷偷走。談遷傷心得大哭一場。不少人以為,他從此將一蹶不振。誰知第二天他又重新開始寫作。冬去春來,周而複始,又花了10年光陰,終於再次把書寫成了。這時他已白發蒼蒼,老態龍鍾了。
很多事跡讓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一勤天下無難事。隻要勤奮,就可以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畫上圓滿的句號。為了成功的嬌豔的花的怒放,開始付出你的辛勤吧。
飯要一口一口地吃
“飯要一口一口地吃”這句話曾被我國老一代革命家毛澤東主席在全國解放後的一次重要會議上用過,在戰爭中,尤其是在人民解放戰爭中,差不多成為我軍十大軍事原則中的重要內涵。毛澤東指導全軍巧妙地運用了這些原則,針鋒相對地逐步戰勝了強大的敵人,而取得了全國範圍的勝利。
這句話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是可以慢慢體會到的。慢條斯理地吃,一口一口地吃,才能吃到真正的味道。生活亦是如此,越是想把美麗的夢想實現,越要從點滴做起。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把每個點滴做到極致,紮實勤懇地做好每一件小事,一步一個腳印,你就逐漸走向了成功。
“欲速則不達”,越是著急做成事就越是把事情辦糟糕。做事千萬不能性急,一定要冷靜,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按照次序,步步為營,不能急於求成。
“三層樓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
故事說的是,從前有一個富翁,一天外出,看到另外一個富翁有座漂亮的三層樓房,尤其喜愛其中的第三層。回到家裏,便叫來匠人為他蓋一座像那富翁家第三層樓一樣的房子。
一天,匠人正在地麵砌石壘地基時,富翁見了不解,問道:“你們在做什麼?”
“你不是要我們給你蓋座三層樓房嗎?現在我們正為您砌地基呀!”匠人回答道。
富翁趕忙搖頭說:“不!我要的是第三層,不要下麵兩層。”
“哪有不建一二層就會有第三層的房子呢?我們不會建造這種三層樓,你另請高明吧!”匠人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無獨有偶,我國民間流傳的笑話也有類似的故事:
有一個人,一次吃燒餅,吃了一個、兩個,肚子裏還感到不飽,直到吃了第七個才感到肚子飽了。於是,他很後悔:早知道這樣,前麵那六個燒餅就不要吃,隻吃第七個就行了。
這兩個故事說的是一個道理:做事要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沒有一就沒有二,沒有二就沒有三。世界上永遠不會有不要一二層樓的三層樓,也不會有隻要吃第七個,不要吃前六個就可以吃飽的那“第七個”燒餅。這是事物發展不可違背的“序”。
同樣我們做事就像出門開車,事先把地圖看好了,順著標誌一路開去,就可以不繞彎路,節省時間。如果慌忙上路,看起來節省了看地圖的時間,但是一旦走錯了路,可能就會浪費更多的時間。如果事先花時間研究,問清路線,就可以免去在路上摸索的時間,這樣一出發就登上最佳的路線。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做事也是這樣,按照事先的規劃來做,不但得心應手,還省時省力。
隻有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行動才可開創成功的人生局麵。急躁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在你奮鬥的過程中,浮躁占據著你的思維,使你不能正確地製定方針、策略而穩步前進。
帕特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學生,他決定參加諾威治公司一年一度的職位競選。帕特看完了該公司的簡介以及空缺的職位以後,想要競爭較為激烈的總裁助理一職。
一路過關斬將,帕特順利地進入決賽,與他相遇的是另外四個頂尖高手。決賽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做上任第一天的工作安排。帕特曾在某行政單位做過管理工作,這一關他輕鬆勝出。此時,還剩下一名選手與他抗衡。
第二步,公司考查的內容是賽車。接到車鑰匙之前,帕特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最終會以這種方式來考核。他的車技不錯,速度很快超過那位對手。但不幸的是他們的路線出現了堵車,帕特等了一會兒,看到後麵對手的車也跟了上來,帕特求勝心切,為了能盡快甩下對手,他看了看目的地地圖,把車調回頭去走另外一條路,結果帕特因為走得太遠了,當他到達目的地時,對手早已到達。他被公司淘汰了。
帕特輸得有些不甘心,畢竟一個賽車,與技術、業務不搭邊界,怎麼能隻憑這個判斷選手的素質呢?帕特向總裁提出了疑問。總裁對他說:“你的性格在駕車時已經流露出來,一個人耐心地等塞車通了,那麼他在工作中即使遇到危機,也能理性地去解決,自我控製對於總裁助理這個職位很重要。希望你能明白你失敗的原因。”
站在局外看,我們就會發現,帕特其實不是被公司淘汰了,而是被自己淘汰了。任何一位試圖成大事的人都要扼製住浮躁的心態,不能急於求成,要遵循章法、以紮實勤懇的態度做事,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做事需要腳踏實地,任何急功近利的行為都可能造成失敗。要知道,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火候不到必然要吃夾生飯。
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曲折和坎坷是擺脫不掉的困惑,而不管多麼聰明的人,要想從中取一捷徑,都少不了一個“勤”字。美國詩人朗費羅說:“天才隻是無限地慘淡經營與勤勉。”對於想要成功的人來說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