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1 / 3)

心態決定命運,好心態要從小培養,可以說孩子一生能否快樂、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家長是否重視對孩子心態方麵的塑造和影響。

l.用積極的目光看世界,真正樂觀主義的人是用積極的精神向前奮鬥的人,是戰勝憂慮愁苦的人。

如果人能把布滿荊棘的逆境當做一種“迎接挑戰”的自我考驗,這還不能算是人生至高的境界,倘若處於逆境中的人能以豁達的心態將失意轉化為發展的潛在動力,甚至,隨機應變地把它轉化成有利於自己的契機,那才是上上之策。

在市中心一個熱鬧非凡的廣場上,有位母親給她三歲的孩子買了一個五彩繽紛的氣球。孩子歡天喜地地抓著係在氣球上那根細細的線,一蹦一跳地走著、走著,不知怎的,一個不慎,五指一鬆,氣球脫手而出,投奔了自由。

孩子初而驚愕轉而難受,五官被驟然侵襲的悲傷擠得走了位,眼看淚水即將泛濫,他那明理而聰慧的母親,卻適時地蹲了下來,以一種充滿了音樂感覺的愉快聲調大聲說道:

“瞧,寶貝,氣球的媽媽呼喚它回家吃飯了,你還不趕快和它說再見!”

小孩子聽在耳裏,隻覺得好新鮮,立即忘了悲傷,舉起胖胖的小手,向著冉冉升天的氣球,大聲喊道:“再見,再見!”

孩子圓圓的眸子,閃著亮亮的笑意。

這一位母親,不但有“化險為夷”的急智,而且,最為重要的,她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把一種健全的人生觀輸入給他親愛的孩子,懷裏的牛奶杯跌碎在地,對著灑潑一地的牛奶痛哭流涕,又於事何補呢?

上述母親卻以充滿了創意的方式,引開了孩子的注意力,在雲淡風輕地化解了孩子悲傷情緒的同時,也大大地開創了他的想象力,而且,還聰明地傳達了一種“天倫之樂”的美好信息——瞧,時間到了,媽媽喚它回家吃飯,它就快快樂樂地回家去了!

生活並非總是那麼圓圓滿滿,在生活的四季中也不可能總在享受所有的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溝溝坎坎,品嚐苦澀與無奈,經曆挫折與失意。作為父母,我們必須像故事中那位聰明的母親一樣從小培養孩子樂觀豁達的心態,才能讓孩子在今後生活中不斷激發體內的潛能,保持旺盛的體力和精力,維護心理健康,輕鬆愉快地進行學習;避免因消極情緒而引起意誌消沉,有害身心健康。

在漫漫旅途中,失意並不可怕,受挫也無需憂傷。隻要擁有樂觀的心態,自己的季節就沒有嚴冬,即使外邊風淒雨冷,即使大雪紛飛。艱難險阻是人生對我們的另一種形式的饋贈,坑坑窪窪也是對我們意誌的磨礪和考驗。落英在晚春凋零,來年又燦爛一片;黃葉在秋風中飄落,春天又煥發出勃勃生機。這何嚐不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這種灑脫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棄,灑脫是一種思想上的輕裝,灑脫是一種目光的朝前。讓孩子擁有灑脫才不會終日鬱鬱寡歡,才不覺得人生活得太累。

懂得了這一點,孩子才不至於對生活求全責備,才不會在受挫之後彷徨失意。

懂得了這一點,我們的寶貝才能挺起剛勁的脊梁,披著溫柔的陽光,找到充滿希望的起點。

父母要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讓他用積極的心態去感受每一天的陽光。

一個人的性格,往往在大膽中蘊含了魯莽,在謹慎中伴隨著猶豫,在聰明中體現了狡猾,在固執中折射出堅強,羞怯會成為一種美好的溫柔,暴躁會表現一種力量與激情,但無論如何,樂觀,對於任何人,都會賦予他們一種完美的色彩。樂觀是一種健康的待人處事的方式,也是一種良好的人生態度。那麼,為什麼不讓我們的未來——孩子們獲得這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呢?告訴你的孩子,向飛走的氣球說“再見”!

2.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會樂觀,真正的幸福有著深刻的內容,它能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當他長大後能夠快速地與這個社會相融合,這種感覺將是他受用一生的財富。

盧天的媽媽帶著盧天從外地調到北京工作,住在一問不到10平方米的宿舍,沒有衛生間也沒有廚房,房間裏兩張單人床、還有幾張單位淘汰下來的辦公桌,比起原來寬敞的四居室,確實非常簡陋。盧天總說這不像家。但是每天晚上放學後,他媽媽都會問他一句話:“告訴媽媽,今天有什麼好事情?”這時盧天就會在平凡的學校生活中搜索,除了會有考試成績好了、又受到老師表揚了一些好事外,還會有同學今天很搞笑、數學老師今天提問、他第一個回答等等。這樣長期訓練下來,盧天在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找到了幸福感,這種幸福感長期積累下來,終於讓他對簡陋的宿舍有了新的發現和認識。

他發現現在這個房子是多功能廳,既是客廳、臥室,又是廚房、衛生間,還是書房。這麼個狹小屋子,盧天都能看到這麼多的功能,看來媽媽的方法很有效。

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這間陋室既沒有仙也沒有龍,但卻在孩子的心裏播下了感受幸福的種子。看來,幸福並不是俗世中的物質一大堆、好話一大筐,這些都會隨著人的欲壑難填而變得捉襟見肘。隻有學會品味幸福,它才不會稍縱即逝,它才會永駐心田。

孩子從幼年時代就有了幸福感的體驗,但是因為他們的感覺和認識都比較直觀和樸素,所以大人們常常簡單地得出結論:孩子不懂幸福,隻知道快樂。並認為孩子的快樂高興就是幸福。其實不然。幸福感是一種主觀體驗,是人們對自己生活所做出的總體的主觀評價,由生活滿意度和情感體驗兩個基本成分組成,其中情感體驗又包括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兩方麵,一個人對生活整體滿意度越高,體驗到的積極情感就越多、消極情感越少,個體的幸福感體驗也就越強。

孩子隻要擁有健康的感官功能和自然的身心需求,一旦得到外界的滿足,快樂就到手了。有幸福感受能力的孩子則會調動各種積極因素來擺脫困境,他會發揮創造力積極地解決問題,他總有辦法讓自己快樂起來,因為快樂主要來源於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外麵的世界,做到這一點的孩子就會感到幸福。家長不僅要為孩子營造快樂的成長環境,更要培養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

家長們怎樣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呢?

(1)選擇參照物,通過比較感受幸福幸福與不幸相比較而存在,了解不幸的人和不幸的事,可以增強自己的幸福感。有時家長說孩子不知道珍惜幸福,主要是因為孩子的閱曆有限,他不了解過去與現在相比相差多遠的距離,也不了解自己不以為然的生活卻是別人夢寐以求的,所以家長要讓孩子多了解過去與他人的故事,但在總結感受的時候,家長要注意避免可能引起孩子反感的訓斥之言:

“看你現在多幸福呀,別不知足!”要以自己的感動帶動孩子:“相比而言,我們真是幸運和幸福的,你覺得呢?”這樣孩子得到了尊重,家長的幸福感就比較容易滲透給孩子了。

(2)積極參與創造幸福的過程幸福感是自己本身所有的主觀體驗,即使家長贈送給孩子一個“幸福大禮包”,如果孩子不去積極地體驗,他還是產生不了幸福感,所以幸福感需要孩子積極參與創造體驗幸福的過程。這並不是要求孩子創造幸福的物質財富,而是積極參與創造幸福的精神財富。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學習的,還有生活、交往的,各種煩惱是紛至遝來,每個煩惱都可指導孩子自己解決,而不是家長代替,這樣每一點進步的取得都能增強孩子的幸福感,孩子感受幸福的經曆和能力都將得到豐富和提高。

(3)美滿幸福的家庭對孩子至關重要人們感受幸福的模式在家庭中是可以代代相傳的。孩子以後的生活內容將與現在的家長截然不同,但是對生活內容的評價是幸福還是不幸福,親人之間卻有驚人的相似。其中美滿的婚姻關係與家庭關係對幸福感的影響最大。孩子尤其如此,所以打造幸福之家是讓孩子擁有幸福感的先決條件。

3.從容麵對怯場,考試需要充滿信心,需要鎮定從容的臨場心態。因此,父母應引導男孩正確對待考試,從而消除男孩怯場的不良情緒。

小文已經上初中了,平時學習成績優秀,但一參加考試就怯場,以致進入考場後,腦袋就一片空白,考不出應有的成績。後來,參加複習班,在複習班內成績仍居上遊且很穩定,但第二次進入中考考場仍然怯場,籠罩在一種無形的緊張中,甚至平時做過多遍的相同類型題也變得陌生起來,結果可想而知。小文對考試怯場的毛病十分苦惱,父母也替孩子著急。

在考試中,完全不焦慮的孩子不見得會取得好的成績,而往往具有中等焦慮水平的孩子卻可以很好地完成考試任務。但物極必反,極度的焦慮則造成孩子過分緊張,從而使大腦因過度緊張而產生思維的中斷,以致平時熟悉的東西都無法回憶起來。這種由嚴重焦慮造成的考試失誤,就屬於考試怯場的問題。克服怯場的方法很多,父母可以指導孩子從以下幾點進行改正:

(1)父母要消除孩子的心理壓力人的情緒是通過認知的折射而產生的,孩子考試的緊張情緒是他們不良認知折射的結果。孩子的不良認知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怕考不上好學校對不起父母;認為考不上好學校沒有前途;怕考不好丟麵子等等。

要想使孩子在應試中不出現緊張情緒,首先要消除他們對考試的不良認知,樹立正確的認識。這就要孩子提高對考試意義的認識,做到一顆紅心,多種準備,使他們認識到升大學和通過自學同樣是成才之路,以便減輕心理壓力,放下包袱,輕裝前進。這樣,精神振奮地去應試,就會防止怯場的出現。

(2)教會孩子轉移注意力在考場中如出現怯場造成情緒高度緊張,可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克服緊張情緒。可以喝口飲料或往頭上抹點清涼油等,或閉一會兒眼睛冷靜一下頭腦,達到轉移注意力的目的。也可以拉彈事先套在手腕上的橡皮筋,拉彈要適度,不要產生痛覺,還要一邊拉彈一邊在心裏數數:1,2,3,4,5,6……直到緊張情緒消失為止。

注意力轉移了,緊張情緒緩解了,怯場的現象也就消失了。

(3)教孩子學會放鬆焦慮情緒會引起軀體肌肉緊張,做放鬆訓練就能消除肌肉緊張,同時,焦慮情緒也就緩解了。

曾出現過怯場的孩子,在考試前一周,每天晚間坐在沙發上,微閉雙眼,全身放鬆,父母可以給孩子做做按摩。

如果在考場中出現緊張睛緒,可微閉雙眼做三四次深呼吸,也可達到緩解緊張情緒、克服怯場的目的。

4.鼓勵孩子爭辯,爭辯讓孩子變得自信,對於孩子來說,爭辯是成長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媽媽,你這樣做沒有理由你知道嗎?”10歲的小霞說,“我有我的自由,我有我的隱私!這是老師說的。”

聽到這話,媽媽非常惱火:自古都是母慈子孝,哪有孩子這麼和自己的媽媽說話的?媽媽說:“不讓你看你就別看,我也有我的理由,明天你還要上學,看電視太晚你該起不來床了。”說話間媽媽關了電視機。

小霞在一邊生氣了,嘴裏嘟囔著:“媽媽真是不講理!”

媽媽真的生氣了,瞪著小霞。

“你要打我嗎?”小霞可能在媽媽的表情中感受到了威脅,“打我是犯法的,我有《未成年人保護法》!”

媽媽看她那麼擰,就把她從沙發上拖起來,照著她的小屁股打了幾巴掌。小霞大哭起來,直到媽媽把她抱到床上,她仍在啜泣,遲遲才入睡。

第二天一早,媽媽有些後悔,在送小霞上學的路上,為昨晚以權壓人的行為道歉。小霞小臉漲得通紅,沉默著把臉轉到了一旁。在小霞媽媽的啟發之下,小霞終於開口了,沒想到卻是抵觸的態度:“你是媽媽,不用向我道歉,你都是對的。”

“不能這麼說,”媽媽嚴肅地說,“無論是誰,隻要做錯事,就應該道歉。”

“媽媽,”過了好久,小霞忽然想到了什麼似的,拉拉媽媽的手,“那我也應該向你道歉。我不應該用那種語氣和你說話。”

其實,家長與女兒爭辯是件有益的事。爭辯是爭論、辯論的意思,是各執己見,相互辯論說理。這樣做有利於思想溝通,通過爭辯形成共識、解決問題。

給父母的建議:

孩子與自己爭辯,不要怕丟了家長的麵子,不要擔心孩子不聽話,不尊重你,與你作對。孩子也是講道理的。你與孩子爭辯時,隻要孩子覺得你講正義、講道理,他會打心眼裏更加愛你、親你、信賴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也會心悅誠服地去做。

對孩子來說,與家長爭辯是一種自信、自立、自尊、自強的表現,是一種心理的宣泄。心理學家說:“爭辯能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在對抗中他們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意誌。”

提倡父母與孩子爭辯,而不是阻攔、限製、放棄、回避、不理睬。爭辯表明孩子在走自己的路,認真思考問題。

在爭辯的氛圍中,孩子就能弄清是非曲直,學習一些知識,學會估量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養成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以理服人、平等公正的好品質,形成好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