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父母的教育是很管用的,因為小孩子還不懂事,這時候遇到問題多會請教自己的父母,如果這時候,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注意細節,告訴孩子“報仇”,那很可能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一種斤斤計較的觀念,這對孩子的人格塑造是很不利的。
擁有一顆寬容的胸襟,才能快樂地生活。這一點做大人的都知道,那為什麼不告訴你的孩子呢?為什麼不把你的孩子教育成為一個有胸襟的懂。
5.互助互愛增友誼一個人若看見別人的需要,還等著別人的請求,顯而易見不是誠心的援助。讓你的孩子伸出友誼之手和小夥伴們互助互愛,快樂成長。
這是發生小路同學班級裏的一件小事:
這個星期的星期四,小路班的小君同學突然嘔吐了,那天綜合實踐課剛剛下課,小君因為身體不舒服,吐了起來,全班頓時像炸開了鍋一樣,都亂了起來。有的同學拿著一張紙巾捂住了自己的鼻子,生怕聞到了什麼似的。有的同學還故意把桌子搬到別組去。有的同學甚至還在埋怨小君,說她弄得課室好臭。沒有人敢靠近她和她的位置。就這樣足足有五分鍾都沒有同學處理那嘔吐物,也沒有同學帶小君去醫務室。很多同學都紛紛跑到教室門外去了。
這時候,班主任李老師來了,她看到現狀後連忙吩咐兩個同學去拿沙。正說著,李晟同學和黃墅傑同學用垃圾鏟裝了兩鏟沙回來了,老師叫智鋒同學幫忙清理嘔吐物,但智鋒同學支支吾吾的,老師見他不太願意,就奪過他手中的掃帚自己動手掃了起來。看著老師忙碌的身影,小路很慚愧!而有的同學馬上把捂住鼻子的手放了下來。等到老師清理完現場的時候,上課鈴已經打響了。直到第二遍上課鈴響的時候,一二組的同學才肯搬回原位,有同學就問:“那裏都清潔幹淨了,你們怎麼還不搬回原位?”
那些同學說:“很髒的嘛……”
到放學的時候,老師表揚了那幾個不怕髒、不怕累幫助老師清潔的同學,同時,老師也批評了那些冷漠的旁觀者。雖然老師沒有點名批評小路,但小路的臉熱乎乎的,慚隗地低下了頭。
其實,在平時的勞動中,小路是不怕苦,也不怕髒的,經常幫媽媽清潔、倒垃圾的,而且平時也有助人為樂的習慣。但不知道為什麼這次,沒有主動去幫助那位同學,看到老師在清理的時候,隻是站在老遠地方看著。
小路同學覺得應該向幫忙清理衛生的同學學習,他們不怕髒、不怕累,關心同學,全心全意為班級、為同學服務,他們是學習的榜樣。
而作為父母你們怎樣讓孩子學會幫助他人呢?
年輕的父母們可以和孩子分享父母曾經幫助陌生人的經曆,讓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如果他遇到了困難而且身旁又沒有人幫助,這樣的世界就是一個沒有愛心世界!
然後,再鼓勵孩子於日常生活中實踐互助互愛的精神,幫助有需要的人們。可以向災區人民捐款,踴躍地參加為貧困地區的孩子捐書獻愛心活動。這些活動,都能體現孩子們互助互勉的精神,這些精神,令我們的社會更加溫暖。通過家長的鼓勵教育,讓孩子們學習互助互愛的精神,人人都肯獻出愛心,人人都願意伸出援助之手,相信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將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6.分享是最大的快樂隻有孩子學會了與周圍的親人、朋友、老師、同學之間分享自己的成功,才會彼此加深理解、增進友誼,使自己融入集體,進而趕走孤獨與寂寞,變得心胸開闊、身心健康。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一個誤區,那就是教孩子要拿好自己的玩具和食品,不要見誰給誰。而這個理念培養出的孩子多數都是“自私鬼”,有嚴重的自我中心傾向,從來不喜歡把他的東西分享給別人。
而事實證明,隻有孩子學會了與周圍的親人、朋友、老師、同學分享自己的成功,才會彼此加深理解、增進友誼,使自己融入集體,進而趕走孤獨與寂寞,變得心胸開闊、身心健康。從而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為自己的成長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
(1)鼓勵你的孩子和別人分享玩具這是一個母親的教女心得:
我女兒嬌兒小的時候,我就鼓勵她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跟小朋友們一塊兒玩,有了好吃的也分給小朋友們一起吃。而且,每當她做到了,我都要誇她:“真乖!”
每次家裏蒸了包子、煮了餃子,嬌兒總是托著盤子在一邊喊:“先給我盛好,我要給奶奶送去!”因為她知道這是媽媽給她的任務,也是她很願意承擔的一項任務,每當為爺爺奶奶送去好吃的,爺爺奶奶準會誇她“我孫女真好!”。她覺得與人分享是給別人也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情,因此使她從中感受到分享後的快樂,極大地激發了她與人分享的渴望,從而,在女兒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樂於分享的種子。
(2)鼓勵你的孩子分享別人的心情分享並不是簡單地分享物質上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要分享精神上的東西。
嬌兒上大學後,與她同一寢室的一位同學,每次放假回到學校,都因想家哭上一個禮拜,嬌兒就主動開導她,跟她說:“其實我也想家,剛從家回來或快要回家的日子,我也特別難受。但我不哭,因為哭並不能改變什麼,隻能讓你更加苦悶。這個道理我從小就懂得了。記得我小時候,媽媽上班,把我托付給奶奶,媽媽隻能在每周六、周日去奶奶家看我。有一次媽媽去看我,我就想和媽媽一起走,但當我一覺醒來,媽媽不見了,我就邊哭邊四處找媽媽,所有的房間、庭院都找遍了,也沒找到,當我發現媽媽的車子也不見了,於是,我立刻止住了哭。我在想,再怎麼哭媽媽也上班了,還是找奶奶吧。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對父母及其他親人,有一種自然的依戀之情,隨著生活、學習環境的改變,我們成年後就應主動疏遠對親人的這種依戀,盡快學會生活自理、心理自理,讓理智控製感情,這樣將來才能使自己獨立於社會。”有了嬌兒的開導,這位同學比過去好多了,還成了嬌兒的好朋友。
讓孩子學會主動與人分享,又樂於分享,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期間需要家長給以正麵的引導,提供分享的機會,讓孩子親身體驗與人分享的愉悅感受,家長還需適時激勵,從而使孩子產生與人分享的強烈願望。
7.眼裏不能隻有自己父母以自身的行為施以積極影響,善於抓住時機正確引導,孩子關心他人的愛心就一定會逐步培養起來。-12歲的小葉在客廳裏看動畫片,聲音調得很大。躺在臥室裏的媽媽由於犯了心髒病感到異常煩躁,就讓小葉把電視的聲音調小一點,可媽媽越是讓調小,小葉就越把聲音調得更大,而且還大喊:“回家不做飯還管這管那!”媽媽聽了很不開心,就跟小葉說:“媽媽生病了,你給媽媽倒點水來。”小葉很不耐煩地說:“哎呀,我正看得來勁呢,煩不煩啊!”
如此年幼的孩子就隻顧自己,媽媽生病了都不知道關心,長大後何談關心他人!
我們一定要從點點滴滴的生活小事之中,加強實施對孩子關愛他人的教育。隻要父母以自身的行為施以積極影響,善於抓住時機正確引導,孩子們的愛心就一定會逐步培養起來。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物質和精神方麵都享受到最大的愛,如果這種愛僅僅是向兒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溺愛,甚至還沒有脫離動物的本能。隻有把大家給予他們的愛轉化為他們對大家的愛,這才是理性的愛,才是愛的升華。當年幼的孩子學會了愛父母、愛他人之後,在未來才有望做到愛崗位、愛祖國、愛人民!
隻有讓孩子多體驗到別人的疾苦,才能激起他們的愛心或同情心,從而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做父母的,要從以下細節入手來培養自己的孩子關心別人的習慣。
(1)讓孩子先學會關心自己要想孩子學會關心別人,首先要教育孩子學會關心自己。因為,孩子不會關心自己,就會過分依賴別人。但是,讓孩子學會關心自己,並非教他自私自利,而是培養他的處理事情的能力。比如,關心自己的環境:打掃房間衛生、書本碼放整齊、收拾自己的玩具;又如,關心自己的衛生:
洗澡換衣、刷洗鞋襪等;更重要的是學會關心自己的學習,如自己準備學習用具、自己獨立完成作業、自己用錄音機聽寫生字等。每當孩子做完這些事情,我們應總是微笑著加以表揚。這樣,小孩子就會把學會自己做事、減輕家長的負擔當成一種樂趣。正如常說的一句話:“能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麻煩別人!”久而久之,孩子會逐漸擺脫對家長的依賴,鍛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
(2)讓孩子學會關心父母為使孩子懂得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父母應經常拿出當年給孩子拍的照片,向孩子講述父母為他付出的努力,孩子聽後會很受感動。於是,孝敬父母、關心父母就會成為他的自覺行動。可以不斷地鼓勵孩子經常主動學做家務,從倒垃圾到收拾碗筷,從學擇菜到洗小件衣服,隻要力所能及,都讓他去嚐試。盡管有時做得不如大人的意,家長也不要批評,而是應當給予鼓勵和幫助。
(3)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孩子既然初步學會關心自己、關心父母,為什麼不能學會關心他人呢?因此,我們教育孩子要有愛心和同情心。當別人有困難時,要熱情相助。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主動讓座;到鄰居家中和耳聾的小妹妹一起玩,還把自己的玩具和學習用具送給她;積極參加社會上的助殘活動,如為盲童收集掛曆做盲文書寫紙;節省買冰棍的錢為殘疾人捐款;主動幫助樓內的保潔員搞衛生等。
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能夠關心和幫助別人,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重要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一個成功者應具備的心理素質和處世智慧。因此,我們應當有意識地教孩子把關心自己拓展到關心他人。
(4)讓孩子學會關心集體關心集體,是關心他人的一種深層次的表現。和孩子經常主動參加一些活動,如參加藝術節時,家長帶上相機,為老師和同學們拍照;為方便班裏搞衛生,讓孩子經常收集家裏的塑料袋,拿到學校裝垃圾,還自己買來百潔布和去汙粉放在班裏備用;新年聯歡會,可以找來拉花布置教室用……(5)讓孩子學會關心社會所謂讓孩子學會關心社會,就是通過家庭與學校、社會教育機構的配合,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公民,是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教育他從小就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增強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
8.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方法要引導孩子想到別人,父母首先要注意在教育孩子自理、勞動、自製時,講完整的道理,突出一個“人”字。孩子的很多活動有多重意義,既跟自已有關,也跟他人有關。
由於父母的寵愛,“自我中心”是很多小孩子的心理特點,這種心理現象會隨年齡的增大而變得愈加嚴重,從而影響到孩子成長中的身心健康,是每一個孩子的父母都要注意的問題。
通常,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會提醒孩子“自己”要如何如何,而沒有引導孩子從“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這個角度去思考,那麼就可能阻礙孩子健康心理的發展,延緩“自我中心”現象的消退,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質,下述事件就會發生:
為了自己座位的幹淨,用他人的書本來擦自己的座位;自己教室打掃得幹淨,卻將垃圾倒在鄰班的走廊上;隻顧自己盡興地看電視,不顧鄰裏被幹擾;媽媽做了好菜,孩子隻想到自己貪婪地享用,而想不到媽媽也應該增加營養。
因此,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議所有孩子的父母:“要教育孩子心目中看到別人。”“我們在教育上首先關心的是要讓孩子體會到為母親、為自己的同學而勞動的自豪感。見到他(她)眼裏閃爍著作為人的這種自豪感後,我才能說,現在,這個人身上的人性誕生了。”
年輕的父母可以這樣做:
(1)要引導孩子想到別人父母首先要注意在教育孩子自理、勞動、自製時,講完整的道理,突出一個“人”字。孩子的很多活動有多重意義,既跟自己有關,也跟他人有關。隻對孩子講“為自己”或“為他人”都是不完整的道理;二者都講,才是完整的。例如,孩子外出遊玩,父母叮囑:“不要調皮,走在路上注意汽車(這是教孩子注意“自己”),媽媽在家惦記著你(這是教孩子想到媽媽,想到“自己”的安全跟媽媽也有聯係)。”經常這樣引導孩子想到“人”,“人”就會在孩子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