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麵對、曠達地處理。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的陽光;你不感恩,隻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他正在享受著別人通過付出給他帶來的快樂的生活,讓孩子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1.給爸爸媽媽過生日,培養孩子的孝心家長是孩子的榜樣,父母怎麼對待自己的老人,將來孩子很可能怎麼對待你。
在一次主題班會上,班主任老師給大家的討論題目是《我們為父母做過什麼?》,大家爭相討論起來。而這些日子小峰的奶奶病倒了,住在醫院裏,躺在床上好幾個月了。每天,不是媽媽就是爸爸,為奶奶擦身洗腳,特別是爸爸不厭其煩地一口口喂奶奶吃飯。想到這些情景,小峰心中漾起一股熱流,他甚至想到,將來爸爸媽媽老了、病了,自己也要好好伺候他們。但是到現在為止自己真正為父母做過什麼呢?對了,過兩天就是媽媽的生日了,要不是昨天爸爸為媽媽定了蛋糕,自己還不知道媽媽快過生日了呢!自己也要給媽媽一份生日禮物!小峰暗暗地下了決心……人非草木,每個父母都會全心全意去愛自己的子女;同樣,每個孩子目睹父母如此為他操勞,自然想知恩圖報,於是,感激之情就升華為孝心了。
所以,“孝”是人的一種本性,而隻有當“孝”成為人情感中的一種自然需求時,它才有可能真正成為父母和子女之間雙向的幸福。爸爸服侍奶奶,奶奶自然感受到了天倫之樂;爸爸呢,既是對奶奶養育爸爸的感激,自己也感受到了內心的巨大滿足。
可惜的是,現在的大多數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是百般寵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事情都順著他們的需要,這就導致了他們缺乏感恩之心,認為父母的付出是應該的,有的甚至動輒向父母發火。由於父母的溺愛和嬌慣,其次是由於父母對待自己老人的疏忽,這些細節都會使孩子意識不到孝心的重要。一個孩子不懂孝順,不光對父母是一種傷害,對孩子也是極為不利的,因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人,又怎麼會去愛別人,又怎麼能和別人好好相處呢?
因此,做父母的,應該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意識到你的行為就是孩子的榜樣,你現在怎麼對待你的父母,孩子耳濡目染,將來就會怎麼對待你。那麼作為年輕的父母,你們應該怎麼做呢?
(1)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父母去看望孩子的外公外婆時,要帶上孩子一同前往,讓孩子親眼看看父母是怎樣孝敬父母的。同時也要求現在的年輕父母“既愛自己的媽媽,又愛愛人的媽媽”。
(2)要讓父母感受孩子的愛要給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機會。在現在的不少家庭中,愛隻是父母對子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互通,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愛。孩子隻有把父母給他的愛轉化為他對父母的愛,這種愛的種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種人間大愛正是這樣得以傳承的。當年幼的孩子學會了關愛父母之後,才有可能在他長大以後去愛國愛民,去尊老愛幼。
(3)要求孩子為老人做事時應理直氣壯當家長生病或身體不舒服時,要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藥或陪同就醫,不要怕耽誤他的學習時問。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要從引導孩子為父母做這些小事入手。當孩子對父母表現出不敬重的言行時,要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懲罰,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現在還小,還不懂道理,不必多計較他的言行過錯,等他長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這種認識肯定是錯誤的。
(4)讓孩子給爸爸媽媽過生日讓孩子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對於初中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讓孩子主持給爸爸媽媽過生日。家長不要隻給孩子過生日,不給自己過生日,這對孩子的教育是一種缺失。
(5)從日常生活小事上對孩子提出要求如外出時和父母道別,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時先讓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和父母說話應恭恭敬敬,不能出言不遜。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時,告訴孩子不能發脾氣,要體諒、理解父母的難處。家長千萬不要起初不答應孩子要求,後來孩子發脾氣了,家長便讓步,這等於鼓勵了孩子不斷提出不合理要求。
2.“阿姨,謝謝您”——讓孩子學會感恩教會孩子感恩吧,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有更豐富的情感,才會更有人情味。
李勇快8歲了,八年前李勇的媽媽由於難產非常危險。經過醫生們的全力搶救,母子終於平安。因此,每年李勇過生日的時候,媽媽總要帶著他來看望當年為他接生的婦產科醫生,感謝他把李勇帶到這個世界,是醫生們高明的醫術才有自己和孩子今天幸福的生活。即使在李勇生日那天,媽媽有重要的事情不能帶李勇去醫院,也會讓李勇給醫生打個電話分享他牛日的快樂。
從小培養孩子感恩的心,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在家庭裏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不應是單向的,而應是雙向互動的。孩子不應隻接受來自父母的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隻有學會分享,將來在學校裏、社會上,才能更好地與周圍人相處和合作。因為將來的社會不僅是競爭的社會,更是合作的社會。
今天,在大多數隻有一個孩子的家庭裏,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陽”,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裏,生活在富裕的物質環境中,要什麼有什麼,得到所要的東西似乎是理所當然。有的家庭吃飯時最好的菜讓孩子一人獨吃;看電視遙控器由孩子主宰;家裏來了小客人,孩子竟不容許媽媽把零食分給小客人吃。這樣就難以培養孩子“感恩的心”。
(1)教育孩子感恩,要從教育他感謝父母開始雖然,我國有“施恩莫念”的美德,但是也有“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古訓。
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養育之恩是要用一生來回報的。可以給孩子講講烏鴉長大後,還返回來喂自己的父母,就像當初父母從外麵尋找食物喂自己一樣。鳥都能做到這一點,又何況是人。
(2)從小事做起教育孩子感恩,不要好高騖遠,要教孩子從小事做起,比如主動幫助老師擦黑板,對師長有禮貌,尊重老師;關心理解父母,為父母分憂等。
從不起眼的實在小事做起,著力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使他“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記別人的幫助之恩,不忘父母師長的養育教導之恩。對於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應該發自內心地感激,而不是表麵上做做樣子,更不能忘思負義。
(3)培養家庭責任感也是很重要的可根據孩子年齡,指導孩子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也可讓孩子參與社區服務,如訪問敬老院,感受為他人服務的快樂或讓孩子體驗父母的辛勞,使其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要想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的榜樣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在生活中,父親與母親既應各自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又應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父母要“在乎”家中每一個人,尊重他人的權益,關愛他人的需求。如父母應常說“行”、“謝謝”、“麻煩你”。孩子會在對父母的模仿中體會到一種感恩的思想。
當然感恩不能僅僅局限在對父母的感激上,感恩應該是更廣泛的一種情感。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需要讓孩子真心地去感謝那些曾幫助過自己的人。
隻有懂得感恩,孩子才會樂於助人。關愛他人,不管是家人團聚,夥伴交往,不稱王稱霸,不以“我”為中心。要讓孩子經常說出自己需要感謝的人或事,學會讚美人,學會微笑,這樣也就會自然地縮短與他人之間的距離。
3.寬容讓孩子的路越走越寬每個人都不是聖人,或多或少會犯一些不盡如人意的錯誤,讓孩子學會寬容別人吧!寬容別人其實就是寬容自己。
由於家境貧寒,瑪麗12歲時不得不中斷學業,去做了一個伐木女工。
每次,她都在自己伐倒的木頭上寫上一個表示自己名字的“L”。但是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砍伐的木頭被人寫上了“F”,這顯然是有人竊取了自己的勞動成果。
瑪麗生氣極了,回家對母親說:“一定是那個叫芬妮的家夥幹的,我到她們家找她理論去。”母親看著瑪麗說:“孩子,你先別急,聽我給你講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片大森林,那裏有一個人叫亨特,他以打獵為生,經常在密林中安裝捕獸套子。由於他安裝的地方是野獸們經常出沒的路線,幾乎每天都有收獲。有一天他又去收套子,卻發現套子上隻有動物脫落的毛,動物已經被別人取走了。亨特很生氣,於是他就在紙上畫了一張很生氣的臉,放在套子上。第二天他又去收套子,發現套子上有一片大樹葉,樹葉上畫著一個圈,圈子裏有房子,房子旁邊還有一隻狂吠的狗。亨特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他想:為什麼別人拿走了我的動物還要畫圖呢。他覺得應該和這個人見麵說理,於是他就畫了一個正午的太陽,還有兩個人站在捕獸套邊。第三天中午他又來到了這裏,看到有一個渾身插滿了野雞毛的印地安人在那裏等他。他們彼此語言不通,隻能通過打手勢來對話。印地安人用手勢告訴亨特:這裏是我們的地盤,你不可以在這裏裝套子。亨特也打手勢說:這是我裝的套子,你不能拿走我的果實。兩個人的模樣都很古怪,相互看得直樂。亨特想,與其多個敵人,還不如多一個朋友,於是他就大方地將摘獸套送給那個印地安人了。
後來有一天,亨特打獵時遇到了狼群追趕,被迫跳下了懸崖。等到他醒來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正躺在印地安人的帳篷裏,傷口上還有印地安人給他上的藥。此後他就成了印地安人的好朋友,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共同打獵。”
母親講完了故事,微笑著對瑪麗說:“你說亨特做得對嗎?”“他做得很好,這樣就少了敵人,多了朋友。”
“對呀,女兒,你要學會寬容別人,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寬廣。
要不然,你在社會上就會到處樹敵,很難成功的。”
“我知道了,母親。”瑪麗很懂事地點點頭。
瑪麗牢記母親的教導。寬容的美德為她以後的人生鋪平了道路,現在她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在人生的道路上,以不計較之心寬容他人,是生活中的潤滑劑,寬容別人我們不會失去什麼,而會收獲平和,使得“交通”順暢。寬容因而也是一種自信,一種智慧。
因此,寬容和理解是我們培養孩子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不可映少的東西。每個人都不是聖人,或多或少會犯一些不盡人意的錯誤,讓孩子學會寬容別人吧!寬容別人其實就是寬容自己。那麼,怎樣才能引導孩子做到這一點呢?
(1)首先調整孩子的心態到最佳狀態,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別人的過失。
(2)讓孩子不要過分計較個人得失,今天你失去的東西,說不定明天回報你的是比它更重要的東西。
(3)讓孩子凡事看得開闊一些,不要任何事都斤斤計較,避免讓生活過得索然無味。
(4)讓孩子懂得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怨恨,留下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
(5)多給孩子講那些偉大人物的故事,讓孩子的心胸變得和他們一樣寬廣。
4.報複的心理要不得讓你的孩子從小就有一個寬闊的胸懷吧,品德寬厚的孩子長大後才更容易成就非凡的事業。
孩子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們會有很多夥伴,每天在一起學習、生活、做遊戲。可是,他們也會碰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比如和小夥伴相處的時候有時會因為一些小事爭得麵紅耳赤,好朋友之間鬧別扭成了陌生人;有的孩子把不順心的事都悶在心裏不肯說,變得怪癖而孤獨;有的孩子控製不住情緒,惱羞成怒與夥伴大打出手,險些釀成悲劇等等。要讓孩子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就需要讓孩子有一個廣闊的胸襟。隻有學會寬厚謙讓,才能讓孩子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讓孩子與夥伴相處融洽。
我們的年輕的父母該怎麼做呢?
父母要注意教育孩子,在與同學發生不快和矛盾時,要學會換位思考來冷靜處理。
同學之間難免會有摩擦,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大可不必輕易動怒,如同學不小心弄壞了自己的鋼筆,或是將墨水撒在了自己的衣服上,都應對同學寬容,換位想一想,如果自己出現這樣的事情,那又該怎麼辦呢?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寬容了別人也就寬容了自己。遇到朋友由於誤會而冤枉自己或無意傷害了自己時,應當予以諒解,不應得理不讓人,在指出別人錯誤時,態度要誠懇、友善,不要尖酸刻薄,更不要抓住人家的錯誤不放,應做到得理饒人,讓別人有台階下。
一天下課,王小席發現自己的作業本掉到了地上,本上還有一個腳印,心裏很生氣。他想到劉猛曾經從桌旁跑過,就去問劉猛:“是不是你幹的?”劉猛一聽就生氣地喊起來:“你調查了嗎?你別冤枉好人,誰證明是我幹的?”王小席回到家裏還在生氣,母親問清了事情的原委,教育王小席說:“同學之間相處要寬容,不要太計較。”聽了媽媽的話,王小席後來知道自己錯怪了劉猛,就主動向劉猛道歉,此後,兩個人還成了很要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