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懂禮節,會溝通(3 / 3)

家長怎樣更好地教會孩子我們所謂的社會禮節呢?

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是模仿。如果他們周圍的人都相親相愛、互不傷害,並且遵循著禮儀的準則,那麼孩子會模仿這些禮貌的行為。但是孩子也通過其他方式學習。他們通過教導、建議和提示學習。當涉及紀律或禮節時,家長溫和的建議和冷靜的提示能強化孩子通過模仿學會的東西。提醒一個剛學步的孩子學會說“請”和“謝謝”是完全正確的。

當你盡到了父母的職責時,你的孩子應該可以自信地去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而缺乏社會禮儀教育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必定碰壁。

一般情況下,可采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利用和孩子互動融入到孩子們的世界。

所有有關社會禮儀的教導都是通過讓孩子產生共鳴來切入的。比如問孩子“要是你,你會怎麼想”是幫助孩子了解禮貌究竟有什麼作用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當孩子對他人表示關心時,讓他知道你為此有多高興也很重要。“做得真好!小敏哭的時候,你給了她一個玩具。我很高興你能考慮到他人的感受。”

可以在孩子5歲或6歲時具體地教導他們如何與陌生人交往。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我們都應該教導他們在見到新朋友的時候要握手。

你首先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直視新朋友的眼睛並伸出你的右手。你要告訴你的孩子,他已經長大了,做事可以成熟一點了。之後還可以做一些角色扮演,比如假裝見到了很多新朋友。還可以有創意地假裝見到了總統、米老鼠或者是一些當紅音樂巨星。當下一個機會出現時,記得提醒你的孩子注意眼神交流,並伸出他的右手。

那些細微的話,比如“我很高興認識您”在有人給你介紹新朋友時是很管用的。

當孩子上中學時,他必須學會有力地握手,然後鎮定自若、麵帶微笑、言辭得體地自我介紹。

而我們麵對的是看不起家長的新一代。這並不是孩子的錯,原因多半在家長。有的家長總是諄諄教導孩子,甚至說:“像我這麼下工夫,要是換個別的孩子早就成才了!”可有時為什麼家長的教導不靈,是前邊這個10歲女孩道出真諦:家長要有令孩子佩服的言行舉止,教子才可生效。當然,成人要改變自己某些習慣是不容易的,可是如今這個時代,不是隻會說好聽的就行了,而是以行為對話、用行動說話的新時代。

應該樹立一個這樣的觀念:家庭禮儀非兒戲,不要以為在家裏隨便一點沒有關係。孰不知,家長任何的不文明言行,對於孩子都是一種“精神毒品”。家長有些不好的習慣難以克服,就是因為不文明的言行是不理智的、不負責的宣泄,它像毒品一樣使人上癮,所以,我們不能讓孩子再走上這條不歸路。

8.自我介紹,讓別人記住自己自我介紹也很重要。自我介紹是讓別人認識你的開始。所以一定要花點心思才能有個好的開始。

在日常交往中,自我介紹是必不可少的。讓孩子們明白,在人們初次見麵時,彼此都有一種了解對方並渴望得到對方尊重的心理。這時,如果你的孩子能及時、簡明地進行自我介紹,不僅滿足了對方的渴望,而且對方也會以禮相待,自我介紹。這樣,雙方以誠相見,就為進一步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且,在他參加社交集會時,主人不可能把每一個人的情況都介紹得很詳細。為了增進了解,不妨讓他抓住時機,多作幾句自我介紹。時機有兩種:一是主人介紹話音剛落時,可接過話頭再補充幾旬;二是如果有人表示出想進一步了解你的意向時,你可作詳細的自我介紹。

讓孩子自我介紹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有自信心在日常交往中,有些孩子怕見陌生人,見到陌生人,似乎思維也凝固了,手腳也僵硬了。本來伶牙俐齒的,變得說話結巴;本來笨嘴笨舌的,嘴巴更像貼了封條。這種狀況怎能介紹好自己呢?要克服這種膽怯心理,關鍵是要自信。有了自信心,才能介紹好自己,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2)要真誠自然有人把自我介紹稱為自我推銷。既然推銷產品時需要在“貨真價實”

的基礎上做宣傳,那麼推銷自我時也不能不顧事實而自我炫耀。因此,做自我介紹時,最好不要用“很”、“最”、“極”等極端的詞彙,給人留下“狂”的印象;相反,真誠自然的自我介紹,往往能使自己的特色更閃閃發光,引起人們的注意。

(3)要考慮對象自我介紹的根本目的是要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因此要站在對方理解的角度來說話。比如第一次參加三好學生表彰大會,麵對來自全市的三好學生你的孩子站起來說:“我叫××,我來發個言。”此時在場的人一定會想:這是什麼人?怎麼從來沒見過?他代表哪方麵?他的意見值得聽嗎?所以,麵對有這麼多想法的聽眾,而隻介紹“我叫××”是不行的,別人不會安心聽你的發言。如果你理解了聽眾的心理,就可這樣介紹:

“我叫××,是××學校的學生,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表彰會,望大家多多指教。現在我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介紹,才不會使聽眾心中結下疑團,也才能使聽眾安心聽你的發言。

所以,在他進行自我介紹時,一定要重視那個或那群與孩子打交道的人,要隨機應變。如他麵對的是年長、嚴肅的人,讓他最好認真規矩些;如與他打交道的人隨和而具有幽默感,那不妨也比較放鬆地展示自己的特點,作出有特色的自我介紹來。

要讓孩子明白:

在自我介紹中表現出你的口才,讓它成為吸引人的廣告,深入人心。

9.介紹別人也講禮節在交往中,經常需要介紹他人,介紹時要顯示出你的禮貌和尊重,如何介紹也是令人煞費心思的問題。

一般來說,介紹他人時,我們應教孩子應先向雙方打個招呼:“請允許我介紹你們認識一下。”或:“我介紹你們相互認識一下好嗎?”這樣,可以使雙方有個思想準備,不至於感到突然。

我們應告訴孩子介紹不但涉及禮儀,也涉及一些技巧。按一般的習慣,作介紹時,如果是不同性別的兩個人,應該先把男士介紹給女士(但如果男士年紀比女士大很多時,則應先把女士介紹給男士);如是不同輩分、職務的兩個人,應先介紹晚輩給長輩,先介紹下級給上級;把一對夫婦介紹給他人,在一般情況下應先說丈夫,後說妻子;把兩個群體相互介紹時,一般隻介紹帶隊的、職務高的,隨員籠統介紹即可。

有時,需要把某個人介紹給很多人,應該先向全體介紹這個人的姓名、職業,然後再依照坐著或站著的次序一一向這個人作介紹。如:“各位,這是電視台的記者劉方。小劉,這是公司董事長××,這是總經理××,這是……”

有時,向大家介紹新來的領導、來講課的老師或作報告的專家學者,隻要把這個人介紹給全體人員就可以了,不必再一一向他作介紹。被介紹者要站立,向眾人表示謝意,眾人一般應鼓掌致意。介紹的內容,一般隻包括姓名、身份。如有必要,也可介紹籍貫、個人性格、愛好、工作成就,所熟悉的老師、同學、朋友等等。通過這些內容的介紹,使雙方能夠很快溝通。

在介紹他人時,家長要讓孩子注意以下幾點:

(1)介紹時要熱情誠懇,麵帶微笑,神情要鎮定自然,落落大方,充滿自信。即使遇到意外情況,也不要慌亂,從而造成一種融洽隨和的氣氛,給被介紹的雙方留下難忘的印象。

(2)介紹時口齒要清楚,並作必要的解釋和說明,以便使聽的人能夠很快記住雙方的姓名。

(3)介紹方法要靈活,要隨機應變。麵對長者或領導,要使用尊稱,如說“請允許我向您介紹……”。在朋友之間,可用輕鬆活潑的方式,有時不妨幽默一點。如:“這是我們單位有名的大胖子,外號‘肥仔’。”這樣能使氣氛活躍。

真心話:

介紹他人時,隻能稱讚,不能揭短,否則贏不來尊敬還會招來別人的厭惡。

10.和小朋友打成一片積極參與小夥伴的活動,可以讓孩子逐漸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和聯係,這樣,他們就逐漸從“自我”中走出來,學會了謙讓和互助,了解了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凡是做父母的人都懂得,人的一生離不開朋友,但是對許多人來說,一生中最真摯、最恒久的友情都是在孩提時代建立的。孩子的集體主義精神也正是在這種友情中逐漸培養的。

孩子們必須走出封閉的家門,加入小夥伴的群體活動中,才能健全地發育和成長。

小夥伴們在一起,起到了“孩子教育孩子”的作用,他們在這裏逐漸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和聯係,他們開始認識到:隨心所欲、任性、以自我為中心……是無法與其他孩子交往的,他們必須要遵守夥伴中的“法則”,誰違背了法則就會被排擠,不受歡迎。這樣,他們就逐漸從“自我”

中走出來,學會了謙讓和互助,了解了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所以父母們要克服關門育子的觀念,讓孩子們早一點到小夥伴中去,到幼兒園中去。這樣等到孩子進入小學,就會如魚得水,迅速適應學校的環境,變得更加自信自強,健康活潑地成長。

有些孩子不懂得怎樣結交朋友,但隻要大人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和支持,這情況是可以轉變的。你雖然不能主宰孩子社交生活的方向,但可以通過種種方法鼓勵和幫助他們結交朋友。

(1)讓孩子積極參與小朋友的遊戲和集體活動很多父母常犯的錯誤,就是以為隻要父母陪著玩,孩子就不再需要朋友和夥伴。這導致孩子不合群,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其實這不利於孩子的社會化進程。父母應該擺正自己的心態,認識到孩子隻有多多和小夥伴在一起才能更健康地成長。

父母要讓孩子多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如學校組織的春遊和夏令營活動,或是讓孩子多和社區裏的孩子一塊玩。

(2)培養孩子的特長如果孩子在某方麵擅長,他們的信心便可以由此建立起來,並利用這種專長結交朋友。父母可以為孩子製造機會,幫助他們發掘自己的專長。

如果不給孩子機會踢一次足球或演一次戲劇,他們怎麼知道自己是否喜愛這兩種活動?

(3)適度縱容孩子的行為孩子需要大人指導,但大人也需要讓孩子對一些事情有自主權。例如,父母往往會為孩子的打扮或發型而操心,但專家說,最好是讓孩子在合理的範圍內自己作決定。在選擇朋友方麵,也需要給孩子某種程度的自主權:父母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多交朋友,但同樣也希望他們不要誤交朋友。“除非有危險,”布魯克說,“否則最好讓孩子自己分辨哪些人可以交朋友,哪些人不可以。”

(4)父母要以身作則做父母的記得朋友的生日,又常安排與朋友聚會,就是用行動告訴孩子友情可貴。在許多家庭裏,每一代都是從上一代人身上學到要關心別人,傾聽別人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