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合理使用錢財,樹立正確的金錢觀(1 / 3)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節儉的美德,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從古至今,養兒育女向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馴服”與“說服”還處於似懂非懂階段的兒童,希望培養他們的理財觀與建立正確的消費行為,更是不容易。

1.零花錢的教育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隨著腰包的鼓起,家長給孩子的零花錢也越來越多,少則幾十元、上百元,多則上千元,父母對孩子的零花錢教育成了當務之急。

“自古英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縱觀古今中外,許多能成大器的人物在年輕時都家境貧寒,一些世界著名的億萬富翁在青少年時代都經曆過坎坷與艱辛。金錢買不來成績,換不來成功,養不成孝子。因此,引導青少年養成勤儉樸素、自立自強的好品格十分重要。

洛克菲勒是全世界第一個擁有10億美元以上資產的富翁,但他對兒女們的零用錢卻始終卡得很緊。他規定,零用錢因年齡而異:7~10歲每周3美分,11~12歲每周1美元,12歲以上每周2美元,每周發放一次。他還給每人發一個賬本,要他們記清每筆支出的用途,領錢時交他審查。錢賬清楚,用途正當的,下周遞增5美分,反之則遞減。他同時允許孩子通過做家務得到報酬,補貼各自的零用。9歲的二兒子納爾遜和7歲的三兒子勞倫斯,曾主動要求合夥承包替全家人擦鞋的家務活,擦一雙皮鞋5美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全家老小都吃配給的糧食,吃烤蛋糕時要兒女們交出等量的食物。那時男孩子們合辦“勝利菜園”,種瓜種菜賣給家裏和附近的食品雜貨店,合夥養的兔子賣給醫學研究所。

兒女們上大學時的零用錢與一般同學不相上下,如有額外用途必須另行申請。喜歡吃喝玩樂、交女朋友的四兒子溫斯洛普有一次欠了賬,隻得向大姐去借。小兒子戴維讀大學時也一樣恪遵家規,有一次放假回紐約,同行的一個同學親眼見他記賬。

菲爾德掌管著全美著名的亞特蘭大快餐經銷店,其年營業額達數億美元,但他對子女卻異常“苛刻”、“小氣”。每到寒暑假,他要求子女到各地的餐廳去打工,以掙錢糊口,維持生計。此做法在如今已經富裕了的一些家長來看,似乎大可不必。殊不知,正是這種別出心裁的磨煉教育,使子女從小培養了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成年後他們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強者的姿態迎接生活的挑戰。

一位在中國度假的加拿大富翁,接到上中學的女兒打來的越洋電話,問能否到銀行支取零用錢。這位平時一擲幹金的父親卻不假思索地對女兒說:“零用錢可以通過做雜活,如投遞報紙的方法自行解決。”

我們有些家長缺少這樣的理念,他們盡管自己經濟不富有,但對孩子卻大把大把給零用錢,且不去過問這些錢的用途。殊不知,這恰恰是害了孩子。在某省有個收費不菲的外語學校,學生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在學校他們不是比誰的學習好,而是比誰家更闊,甚至在洗澡排隊時,也要按誰家老子賺的錢多少來排順序。很難想像,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成什麼樣子。所以,當家長的不能忽視對子女零用錢的管理。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要管好零花錢首先是要給好孩子零用錢。一是數額要適當,要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和孩子的合理需要統籌考慮。一般以夠支付孩子合理的開支為限,不宜多給,也不宜少給。多給,容易養成孩子大手大腳的習慣,不知錢來之不易,不珍惜家長用血汗換來的金錢;少給,又不能滿足孩子正常合理的需要,弄得不好還可能引發孩子私自拿錢或偷竊的行為。二是時間要適宜。

零用錢可以選在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開始給,如小孩上學的第一天等,告訴孩子這筆錢的用處,並使他懂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責任,之後可以定期發給。根據孩子的年齡,對不同階段的兒童零用錢發給的數目與時間可以不同。

(2)要指導孩子用好零用錢要教會孩子如何用好這筆錢,告訴孩子少把零用錢花在吃喝玩樂上,並告訴他這筆錢可以用在什麼方麵和最好用在哪些方麵,使零用錢用得其所,發揮它的最好效益。比如,可以引導孩子把零用錢用在購買學習用品、圖書資料上,或者用在集郵或養花養草上。還可以引導孩子把部分零用錢用在捐助希望工程等有益的活動上,以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品行,使孩子既開闊了視野,又陶冶了性情。

家長要結合對孩子使用零用錢的教育,培養孩子初步的理財能力。零用錢對大人來說雖然不多,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筆可觀的財富,因此在教育孩子用好零用錢的同時,也要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教會孩子有計劃、有選擇地花錢。

總之,家長在孩子的零花錢這種“小事”上千萬不要疏於管理,放任自流,否則將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可能會鑄成難以挽回的大錯。

2.壓歲錢的用處隻知道花錢而不會理財的孩子是不會有出息的,父母要從小就給孩子灌輸理財觀念,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

小孩子們過年都有壓歲錢。對於壓歲錢,有的父母會讓孩子全部“上繳”,一分不留;有的父母會給孩子一個零頭,讓他去超市買點零食吃。

這兩種情況可以說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對孩子的壓歲錢的處理方法。那麼為什麼父母不把錢傘給孩子呢?主要原因就是覺得孩子還小,怕他們弄丟,或是亂花錢。當然,這兩種理由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對於聰明的父母,恰恰能通過對壓歲錢的處理方法來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

昌玉的1250塊壓歲錢是這樣處理的:媽媽沒有像別的家長那樣要求壓歲錢完全上繳,而是全都交給了昌玉,並且教昌玉怎麼樣管理屬於自己的錢。

媽媽帶著昌玉到銀行辦理了一張屬於昌玉的儲蓄卡,並把1000塊錢存了起來,這樣昌玉就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1000塊錢了,昌玉顯得非常興奮,他說過幾年他要有他的第一個10000塊,媽媽讓他加油。昌玉一直想買一雙新的耐克運動鞋,但是剩下的250塊並不夠,媽媽就讓昌玉把這250塊放在自己的抽屜裏鎖上,再從平時的零花錢裏省,然後攢起來,直到夠買一雙運動鞋。果然,昌玉很用心地攢著錢,不再買那些可買可不買的東西了,沒過多久,昌玉就用他自己攢的錢買了一雙運動鞋。

這樣,第二年的壓歲錢媽媽就直接交給了昌玉,讓他自己處理,昌玉很乖,像第一年那樣該存的存了起來,該買東西的時候錢不夠就自己再攢。

現在昌玉15歲了,經過這麼多年的理財實踐,他已經收獲了他的第一個10000塊。

不得不說,昌玉的母親在培養昌玉的理財能力方麵是成功的。那麼,日常生活中該怎麼樣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呢?

(1)給孩子錢要有節製無論您的孩子年齡多大,也無論您的經濟條件如何,在給孩子零花錢方麵,父母一定要有所節製,把錢的數額控製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範圍之內。一般來說,零花錢的數額並沒有一個定數,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日常消費來預算。這些開支大多包括買零食、午餐、車費、購買學習必需品的費用。另外,父母還要給孩子一些額外的錢,也就是說,您給孩子的錢,要比預算寬裕一些,這樣才能為孩子的存儲創造可能。

(2)引導孩子們有計劃地使用錢現在,孩於們大多存在這樣的毛病,就是父母給多少錢,孩子就花多少錢,花完了又跟父母要,花錢沒有節製。所以,父母最好是和孩子一起製訂出一個消費計劃。在父母給孩子錢的時候,可以向孩子提出一個支出原則,讓孩子自己去訂計劃,父母不必直接幹預,但要對孩子的計劃進行監督、檢查。這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才能養成好習慣,懂得預算,懂得把錢花在刀刃上。

(3)帶孩子購物,向孩子示範明智消費一位父親曾帶著六歲的孩子逛了三家商店,目的是為了買一輛物美價廉的自行車。最後,父親把省下來的十元錢買了一個孩子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這位父親的做法很聰明,他的行為給孩子作了很好的示範,使孩子了解了什麼是價格差,什麼是明智消費。這樣,孩子在自己支配錢的時候,也會貨比三家,注意節儉。

(4)給孩子預習成年人生活開支的機會孩子們在少年兒童時期雖然接觸了錢,但他們很少接觸到真正的成年人生活。所以,當他們長大以後,需要自己支付水電費、房租費、物業費的時候,他們常常容易覺得束手無策。因此,父母最好從現在開始,就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去買菜、交電話費等,使孩子知道家裏的錢是怎麼花出去的,父母每個月都需要支付哪些開支。這樣,孩子有了了解家中財政的機會,當他們長大成人以後,也會綜合考慮家庭開支,不至於顧此失彼。

3.錢,不是讓孩子聽話的籌碼對孩子提出的各項要求都作出讓步,是避免孩子吵鬧、糾纏的有效途徑。但長此下去,會使孩子養成要了再要、毫不知足的不良習慣,成為一個完全不負責任的人。

一位媽媽一手抱著她的兒子,一手拉著她8歲的小女兒,來到了這家鞋店。這位媽媽正忙著給她的兒子挑選鞋子時,她的小女兒發現一雙非常漂亮的跳舞鞋,便走到媽媽身邊,要媽媽給她買下這雙鞋。她開始提出要求,見媽媽不大理睬,便開始哼哼唧唧地訴說、甜言蜜語地請求、用虛假諾言勸誘、用尖聲叫喊來逼迫……她所能夠想出的各種招數,這個時候一一使了出來。她見這些招數均不奏效,便不再作任何掩飾,厲聲對自己的媽媽說道:“今天我想要這雙鞋,你必須給我買下來。”這位在忙著為自己的兒子挑選鞋子的媽媽,一直忍耐了大約10分鍾,一遍又一遍溫和地對自己的女兒說“不”。最後,這位媽媽實在忍受不下去了,便在她的女兒麵前,也是在鞋店裏的眾人麵前屈服了。“把我女兒相中的那雙跳舞鞋拿來吧!”她對售貨員說,“別的鞋不用拿了,我也沒有錢買了。”

教育專家瑪麗思·哈利斯對家長們說:“對孩子提出的各項要求都作出讓步,是避免孩子吵鬧、糾纏的有效途徑。但長此下去,會使孩子養成要了再要、毫不知足的不良習慣,成為一個完全不負責任的人。”

在適當的時候,請毫不猶豫地對孩子說“不”。

家長一味妥協,長此下去,孩子每逢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讓家長去買,而且買了這次,還要買下次,沒有一個盡頭。

“電視及街道上五花八門的廣告,無時不在刺激著孩子們迫切得到各種商品的欲望。”對家長來說,成長中的孩子們必須找到離開昂貴的玩具自己還能過得愉快、充實的途徑。

如果你對孩子看電視及玩電腦的時間做出限製,他們最終都將各有自得其樂的方法,而且也用不著家長為他們花很多錢。

除了這個根本的方法外,家長還應該做到:

(1)不要將給孩子買的禮物作為補償現在的工薪家庭的家長常常會有種愧疚感,他們認為自己在外工作一天,沒有時間待在家中陪孩子玩,每次逛商店的時候,怎麼著也得給孩子買點東西做補償。習慣性地給自己的孩子買各種禮物,可能會使你感到自己慷慨大度、慈愛孩子,但你的孩子逐漸覺得他應該得到這些禮物,而且需要你不斷地給他買。如果哪次你逛商店時,忘記給他買禮物了,恐怕回家就碰到麻煩了。

(2)告訴他花錢是一件很慎重的事1青從一開始就讓孩子清楚地認識到,你去商店給他買東西,是一件經過認真考慮才決定的事情,在你決定是否要給孩子購買諸如自行車、電腦之類的大件商品時,可以把自己經濟方麵的一些打算告訴他。如果你認為孩子提出的請求是合乎情理的,那麼你可以給他提供一個掙錢的機會,讓孩子用靠自己的勞動掙來的錢購買所需要的物品。你可以給孩子說:“今天我不能出錢給你買那條牛仔褲。但是,倘若這個月每天晚上你都能在廚房幫我忙的話,到月底我去把它給你買回來。”這樣是培養責任感的一個非常好的辦法。

(3)說出你拒絕孩子的理由,要盡可能簡單一些在超市,一位爸爸向他年僅4歲的兒子解釋說,兒子所相中的那個書包“樣式不好看,設計不合理,顏色太鮮亮,裝不了多少書,而且做工也不太精細”。在一家雜貨店,一位媽媽告訴自己的小女兒說,自己不能給她買她看中的一對條狀發夾,因為“已經有一對條狀發夾了,再買就是多餘的了,而且為此會浪費家中的錢,浪費行為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