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長在孩子麵前要維護對方的形象家長經常在孩子麵前說對方的壞話,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那一方不好,這樣會影響到孩子為人處世的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單親家庭中,他們把所有的抱怨與怒氣都撒在孩子身上,在孩子麵前說對方的壞話,這樣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好,長大了他的思想會很極端。孩子說:“爸爸,媽媽說你一點都不好,整天去外麵喝酒,都不管我們了。”這時爸爸應該說:
“可能是你媽媽昨天心情不好,所以才這樣說的,這個時候你應該勸媽媽冷靜,你看昨天媽媽還給爸爸買禮物了呢。”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長大的孩子,心中才會有愛,不會抱怨生活。
4.抱怨使孩子失去朋友,孩子抱怨一開始可能是他心情不好,久而久之就會成為習慣,如果家長不及時給予製止,那麼孩子就會變得心胸狹窄,自私自利。
小林覺得今天倒黴透了。不,更正確的講法是,他覺得幾乎每一天都倒黴透了。
早餐,媽媽做早飯讓他倒盡胃口:為什麼不讓我去買外麵的千裏香餛飩?
外頭飄著雨,他撐的傘被風吹翻了:這是什麼爛雨傘,這是什麼鬼天氣?到了學校,語文課他嫌無聊;數學課他覺得不耐煩;好不容易外麵出了太陽,他開始抱怨天氣太熱,讓他汗如雨下。自然課要觀察青蛙。他覺得他們那組分到的青蛙比別人小,老師應他的要求幫他換了一隻,他卻發現這隻換來的青蛙身上斑紋特別醜。
“老師,這隻青蛙,這隻青蛙太醜,我們不要。”他舉手報告。
小林的同學勸他:“別的組都在做實驗,我們也要快點觀察嘛。”
小林卻不為所動:“這麼醜的青蛙,我不要。”
水裏的青蛙聽了很生氣,後腿一使勁,跳出了水桶,邊跳邊說:“嫌我醜,那你去觀察別的青蛙吧!,’
你看,愛抱怨的小林,竟然把青蛙都氣跑了。
這雖然隻是一個小故事,卻經常在我們生活中出現!因為抱怨是最簡單的事,隻要一張嘴,就可以把不滿全說出來。
隻是,愛抱怨的人,通常都沒什麼好臉色,抱怨時一定心裏很氣,五官擠成一團,怎麼會漂亮?而且,愛抱怨的人,大多沒什麼人緣,因為愛抱怨的人,不懂得欣賞生活中的美,對人家給他的一切,都當作理所當然,眼睛很尖,專門挑剔;笨手笨腳,因為隻會動口。
抱怨,很可怕吧?想一想,你的孩子愛抱怨嗎?
愛挑剔的孩子雖然總是批評別人的缺點,其實家長很清楚,他們的內心可能受了什麼委屈或傷害。因此試著和孩子溝通找出問題的症結會比指責他們更有意義。一個心生抱怨的人,可能僅僅因為一個路人踩了他一腳,就會抱怨這個世界對他的不公,為什麼連一個不認識他的人都和他作對。
小虎向老師抱怨班裏有某人很討厭,總喜歡跟他比較,影響他的情緒。
老師問小虎:“你喜歡吃橘子嗎?”
學生愕然但仍答道:“不喜歡,但喜歡吃蘋果。”
“你不喜歡吃橘子?”
“對。”
“那有沒有人喜歡吃橘子呢?”
“當然有!”
“那你不喜歡吃橘子是橘子的錯嗎?”
學生笑笑:“當然不是!”
“那你不喜歡他是他的錯嗎?”
“……”
自己喜歡蘋果,以為魚也會喜歡,所以把蘋果當作魚餌放在釣鉤上去釣魚,魚兒總是不上鉤,於是埋怨:這魚兒怎麼回事?
當你的孩子抱怨別人的時候,可能是他自己出了問題。
作為父母,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總是抱怨別人,成為愛抱怨、不受歡迎的人。就像我們不願意自己身邊的同事是個愛挑剔的人一樣。愛抱怨的人在他周圍的人際關係中得到的評價肯定是非常差的。
建議父母要讓孩子改掉抱怨的毛病,交到好朋友,可以從以下兩方麵入手。
(1)提醒孩子光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要先看清自己的問題,加入到團隊中去向孩子解釋,社會互動就像兩個或更多的人抬一個重物:如果每個人都出自己的那一份力,事情就會比較順利,重物也比較容易抬。但是如果有人抱怨並放棄自己的那一端,重物就會搖搖欲墜,失去平衡。另外的那些抬東西的人就會惱怒,不想再與懶鬼合作。你的孩子需要付出自己的那份努力來使社會活動進行下去,就是說他的行為要表現出友善、參與和樂觀。
(2)跟你的孩子談談什麼樣的行為表達真誠的興趣它可能包括微笑、點頭、目光的接觸、使用歡迎的語氣、問有趣的問題以及放鬆的、開放的體態。告訴孩子應認清一個團體的目標,並使自己的言談符合這個目標。比如,如果一個團體在打棒球,你的孩子也應該加入或為隊員呐喊。如果一個團體在談論最新的搖滾樂歌手,你的孩子應該傾聽、愉快地發表評論或提出一些問題。
5.抱怨的孩子找借口“它本來可以這樣的”、“我本來應該”、“我本來能夠”、“如果當時我……該多好啊”,生命是不會給你重新選擇的機會的。
我們之所以會把問題擱置在一旁,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隻會抱怨生活,還沒有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
放學回來的許佳一屁股坐在沙發上,一臉的悶悶不樂。見此情景,媽媽趕緊走過去,關心地詢問起來:“寶貝兒,今天遇到什麼不高興的事了嗎?”許佳頭也不抬,隻是狠狠地拍打著書包,嘴裏不停地絮叨著。
在媽媽的再三追問下,許佳才說出了心中的不悅。原來,今天評選升旗手時,許佳僅因兩票之差敗給了她的同學劉琪,同學們都笑話她呢!她一邊數落著人家劉琪的種種不是,還一邊如數家珍似的擺她自己的一個個優點。媽媽安慰她說:“沒關係,這次沒選上,下次努力,你看你都看到劉琪的缺點了,這些就是你下周評選時戰勝她的法寶呀,你隻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下周肯定沒問題。”
“成功者總在做事,失敗者總在找借口。”一個人如果認真考慮過他所擔負的責任,那麼可以令人信服地說,他會立即采取行動。
“我正在考慮研究”,“我正在準備”,“我正在等候時機”……在這些借口托辭的掩蓋下,我們放任歲月流逝。
有的孩子養成了拖遝的習慣,常常用一些漂亮的言辭來掩飾。說什麼“我正在分析”,可是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了,他們還在分析。他們可能不會懂,他們正在受到自我欺騙的侵蝕,這樣隻會使他們越陷越深,永遠也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還有一些孩子形成拖遝的習慣是以“我正在準備”做掩護的,一個月過去了,他們仍然在準備,好多個月過去了,他們還沒有準備充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他們不斷為自己製造借口,卻沒有行動。
這就像當我們自己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我們對自己說,當我成為一個大人的時候,我會做這做那,我會很快樂;而當我們成為一個大人之後,我們又說,等我讀完大學之後,我會做這做那,我會很快樂;當我們讀完大學之後,我們又說,等我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我會做這做那,我會很快樂;當我們找到第一份工作之後,我們又會說,當我結婚的時候,我會做這做那,我會得到快樂;當我們結婚的時候,我們又會說,當孩子們從學校畢業的時候,我會做這做那,並得到快樂;當孩子們從學校裏畢業的時候,我們又說,當我退休的時候,我會做這做那,並得到快樂。當我們退休的時候,真正步入了我們的晚年,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看到生活已經從我們的眼前走過去了。
現在正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要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1)要讓他感受到時問的緊迫性“什麼時間了?我在哪裏?”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時間是現在,我在這裏。”讓孩子充分利用此時此刻。也許孩子現在還不明白最可悲的話語莫過於:“它本來可以這樣的”、“我本來應該”、“我本來能夠”、“如果當時我……該多好啊”,生命是不會給你第二次選擇的機會的,所以孩子的個人的行動是我們唯一可以有能力支配的東西,當這些行動化為了習慣,也就成了孩子的優良的性格。
(2)不要為失敗找借口,養成自律的好習慣請立即重新開始行動。要知道,自律不是一蹴而就的,自律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方可成功的,同時,自律也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唯有經過不斷的堅持,再加上一點耐心,我們才可能逐漸地養成自律的好習慣,進而大步地向自己人生的目標前進。
既然選定了目標,那就毫不猶豫地走下去吧!這樣孩子才不會後悔,他會覺得生命原來如此美好。
6.拒絕抱怨和拖延,拖延和抱怨是缺乏責任心的兩種表現。拖延是成功者最大的敵人,抱怨是無能者最好的發泄。
清晨鬧鍾將小磊從睡夢中驚醒,他想著自己該做的事,同時卻感受著被窩裏的溫暖,一邊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尋找借口再睡一會兒。於是,他在忐忑不安之中,又躺了五分鍾,甚至十分鍾……習慣為自己找理由的孩子往往會演變成辦事拖遝的人。把前天該完成的事情拖延敷衍到後天甚至更晚,這是一種很壞的生活習。慣。對於孩子來說,拖延最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會使孩子喪失進取心。一旦開始遇事推托,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至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解決拖延的唯一良方就是行動。當孩子開始著手做事——任何事,你就會驚訝地發現,他的處境正迅速地改變。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的例子:“偉偉!你怎麼還沒開始寫作業呢?”“等一下!我把這個卡通看完了就去寫。”“偉偉!你已經看了一個多小時了,趕快去寫作業吧!”“好了!馬上就看完了,等我吃完飯就去寫。”
“偉偉,你每天都這樣,不到最後不寫作業!”“我保證,明天不會這樣了,明天一定放學後就寫作業!”“唉!你已經保證過好幾回了……”
這樣的情景是不是每天也在您的家中上演呢?您的孩子是否也像偉偉一樣,在每天最後一刻才去完成作業?學習上的拖延是孩子眾多拖延行為中的一種典型表現,而且也是許多孩子身上所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孩子在學習上的這種拖延,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而且還可能形成拖遝的性格,影響到將來的工作和生活。
拖延是對生命的揮霍。拖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如果將一天時間所做的事記錄下來,就會驚訝地發現,拖延正在不知不覺地消耗著我們的生命。
拖延是對惰性的縱容,一旦形成習慣,就會消磨人的意誌,會使孩子對自己越來越失去信心,懷疑自己的毅力,懷疑自己的目標,甚至會使自己的性格變得猶豫不決。
拖延的人往往還喜歡抱怨。也許感覺自己壓力過重,要做的事太多,也許覺得沒人理解,沒有知己好友。於是,就會不停地抱怨,感歎命運對自己的不公。
但是,喜歡抱怨的人在世上是沒有立足之地的,煩惱憂愁更是心靈的殺手。缺少良好的心態,如同收緊了身上的鎖鏈,將自己緊緊地束縛在黑暗之中,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時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要告訴孩子:沒有人會因為壞脾氣和消極負麵的心態而獲得獎勵或提升。最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積極進取、樂於助人,能適時給他人鼓勵和讚.美的人。他們會鼓勵他人像自己一樣快樂和熱情。但是,依然有些人無法體會這種用意,將訴苦和抱怨視為理所當然。
那麼,家長在教育子女時應該注意哪些呢?
(1)學習有固定的時間孩子在學校裏的學習有嚴格的時間規定,在家裏也應該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家長可以要求孩子放學後就先寫作業,然後再玩。或者在晚飯後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做功課。家長最好幫孩子製訂一個學習時間表,讓孩子每天按時開始學習,並養成習慣。
(2)及時更換學習科目如果寫作業時間太長,且有一定難度,孩子自然會產生急躁和厭煩心理,不願意寫作業。針對這一問題,家長可以把孩子每天要學習的科目都梳理一遍,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給孩子合理地安排學習的次序和科目。
比如,先讓孩子做比較簡單的寫大字練習,完成一科後再做下一科,如果孩子感到疲勞了,讓他及時休息。
再如,做一會兒數學再做語文,或者先讀語文,再讀英語……這樣不斷轉換學習科目,中間讓孩子及時休息,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就會漸漸濃厚起來。
(3)為孩子樹立榜樣為孩子樹立的榜樣應該是他所熟悉的小夥伴或同學,這樣對孩子才會有意義。甚至可以讓孩子與這些榜樣一起學習、遊戲,通過夥伴之間的影響,幫助孩子逐漸改掉拖延的壞毛病。
(4)多找原因少催促有些孩子遲遲不願意寫作業,有時是因為作業難度大,有時是因為作業內容太多,此種情況下,家長越嘮叨,他們越不想寫。此時,家長首先要了解一下孩子遲遲不寫作業的原因,並采取相應的措施,而不應該隻是不停地催促。
隻知道拖延和抱怨,必將一事無成。告訴孩子,如果你想做出一番事業來,就一定要拒絕這兩種惡習。
7.用積極的行動化解抱怨,一味抱怨的人常常隻能在原地徘徊,自以為是抱怨眼前的“黑暗”,卻不知道那“黑暗”正是自己的影子。而樂觀積極的人不會去抱怨,他們會選擇行動。而努力去改變的人,總能用智慧發現機會、把握機會,使本來將是無奈的人生過得精彩而美好。
年輕的父母要讓你的孩子樂觀積極起來。
大學剛畢業的小敏,帶著自己精心製作的作品到一家知名的廣告公司麵試。小敏抽的麵試號是最後一個,等待的過程漫長而緊張,為緩解疲勞,小敏向廣告公司的前台人員要了一杯溫水。而前台人員在給小敏送水時不小心將杯子打翻了,水全都灑到了那張作品上。作品變得皺皺巴巴的,原本鮮明的線條也變得模糊了,小敏一下子愣住了。該怎麼辦?這可是麵試時要用到的作品,沒有作品她怎麼向考官解釋她的創意和構思呢?
小敏知道現在抱怨前台人員沒有用,埋怨自己的運氣不好更沒用。稍微冷靜了一下,她趕緊向前台人員借來了紙和筆。在有限的時間裏,她專心地用一張白紙將自己創作的作品簡單地再描畫了一遍,用另一張白紙將原作品被淋濕的事情大概地敘述了一下。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就是,小敏從眾多的麵試者中脫穎而出,被公司錄用了。主考官後來跟她說:“廣告注重創意和變通,你的作品雖然簡單但卻體現了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