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不要抱怨,抱怨的孩子沒出息(1 / 3)

天下所有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因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易產生抱怨的心理,久而久之容易和父母形成代溝。隨著年齡的±曾長,孩子們會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但是同時也要求家長們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

1.攀比讓孩子抱怨,當我們給予孩子的是更深層次的精神滿足時,當孩子能從我們身上學到堅忍不拔、積極進取、樂觀豁達的品質時,他回報我們的將是敬佩。

一個母親講述這樣一段經曆:

“曾有一段時間,我發現女兒劉芸放學回家後的話題變了。她常常說,誰誰又買了新文具,誰誰又穿了新衣服,誰誰家有車,誰誰的父母是當官的。言外之意是抱怨父母沒有能力來給她創造美好的生活條件了。

“記得那年冬天的一個周末,難得我和她爸爸都有時間,天氣又好,我們一家三口回了一趟農村老家。在準備回城的前一天,天氣突變,飄起了雪花。為了安全起見,我們決定周一一早雪停後再走。小孩的表叔開著一輛小貨車送我們回家,怕影響小孩上課,便開車直奔學校。當車剛行駛到學校路口時,不知怎的,小孩偏不讓把車開到校門口。因天氣很冷,小孩的表叔堅持要把車開到學校門口,但小孩執意要下車自己走。爭執不下,我想這裏一定有什麼原因,當著她表叔的麵不好深說,便決定先隨她去。

“下午她放學回來,我問她原因,起初她不說,經再三詢問,她才說:

‘別的同學坐的車都是小轎車,哪像我坐著拉貨的車上學,讓同學看見多丟人,她們誰都得拿我開玩笑。’聽了這話,我真的生氣了,小小年紀的她怎麼會有如此的虛榮心,這是從哪兒學來的?表叔為了她,影響半天的工作不說,還凍了半天。我氣呼呼地對她說:‘小小年紀,居然比起車來了,你怎麼不比比學習?說到底還是嫌你父母沒本事啊!’孩子聽了這話,哭了。我沒理她,心想她也該好好想想了。可是,夜深人靜,當我躺在床上時,我卻失眠了。孩子長大了,她開始有自己的思想了。孩子固然有她不對的一麵,可這不能全怪她,社會、周圍環境都對她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再者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她也是希望過幸福的生活,渴望父母事業有成。我對她的關心還是不夠,今天的事,我處理得也不冷靜。

“於是,這以後我抽出時間,常和女兒談心,告訴她,生活是自己創造的,要想生活好,得靠自己努力。父母的一切隻能是父母的,不屬於孩子,拿父母的成績來炫耀是不對的。孩子還小,似懂非懂,我就給她講鬆下幸之助的故事,帶她看電影《居裏夫人》,我希望她能懂得我的良苦用心。

“同時,我更加倍地投入工作,幾年來,我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個體勞動者,成為區裏最年輕的個協理事,參與區裏的建設。我和女兒一起為希望工程捐款。在這點點滴滴的瑣事中,女兒變得懂事了,她開始理解了我的忙碌,理解了做人的一些道理。不再為一點小事掉眼淚,她開始熱衷於集體活動,能在集體活動中找到快樂而不再總纏著我。她還學會了關心人,久而久之,她擔任了班幹部,並為組織好每一項活動而開動腦筋。看著她的忙碌,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可見,隻要有良好的溝通,家長和孩子也能成為很好的朋友。

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充滿了純真、善良、浪漫。但是,除了學校、家庭、社會的正麵影響外,社會的負麵效應如攀比心理、虛榮心理、浮躁心態等也時刻衝擊著孩子稚嫩的心靈。另外,獨生子女的特有問題,如孤獨、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性差、情感脆弱等也常常困擾著他們,稍遇挫折就可能產生抱怨的心理,這些都影響他們的成長。

按心理學上講,子女對父母的情感分兩個層次,一是感激,一是敬佩。當我們給予孩子的僅僅是衣食住行的物質滿足時,我們得到的隻能是感激;當我們給予孩子的是更深層次的精神滿足時,當孩子能從我們身上學到堅忍不拔、積極進取、樂觀豁達的品質時,他回報我們的將是敬佩。

因此,作為孩子的父母,當孩子有抱怨的時候,我們要經常與孩子交流、溝通,並且注意以下細節:

(1)和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做他們的朋友由於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限,所以他看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會受到限製,再加上其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建立,所以在更多的時候需要家長的輔導。但是輔導的前提有兩個,一是要對他的所思所想有比較全麵的了解,使家長的輔導更加有針對性。二是合作態度,輔導者與被輔導者的關係應該是朋友似的平等關係,孩子可以反駁,可以提出質疑,大家對事不對人,不主張把關係變成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

(2)避免把我們的意識強加給孩子一味的灌輸,會讓孩子把自己防衛得更嚴密,無論怎樣都要避免把我們的意識強加給孩子,把輔導變成了教導,進而又把教導變成教訓。刻板的教訓隻會讓孩子抱怨乃至叛逆。

(3)要講究方式、方法,還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人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然而要做好第一任教師,上好每一堂課,可絕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愛心、責任感外,還要講究方式、方法,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並不斷提高自身修養,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得到孩子的尊重。

(4)開導孩子讓孩子自悟父母經常會急於教訓孩子,這樣做就忽略了一個重要過程,那就是孩子自省自悟的過程,這時候特別需要父母的耐心。同時還要有一個思想準備,有時候一次兩次的溝通過程還不足以讓孩子明白真正的事理,我們要允許他慢一些,千萬不要嫌他反應慢、不聰明,更不可以由此就說他是個笨孩子,那種嫌棄的態度會影響親子關係的正常發展。

2.放下抱怨的包袱,愛抱怨的人,無形中會給自己一個包袱,然後看啥啥不順眼。生活更加消極。

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會成為你抱怨的對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會讓你抱怨。要知道,一味地抱怨不但於事無補,有時還會使事情變得更糟。所以,不管現實怎樣,你都不應該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狀並獲得幸福。心存抱怨,隻能使自己更加軟弱。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夫婦在結婚10多年後才生了一個男孩,夫妻恩愛,男孩自然是兩個人的寶。男孩兩歲的某一天,丈夫在出門上班之際,看到桌上有一藥瓶打開了,不過因為趕時間,他隻告訴妻子把藥瓶收好,然後就上班去了。

妻子在廚房忙得團團轉,很快就忘了丈夫的叮囑。男孩拿起了藥瓶,覺得好奇,又被藥水的顏色所吸引,於是倒進嘴裏喝了個幹淨。藥水藥力很厲害,即使成人服用也隻能用少量。男孩被送到醫院後,終因搶救無效而死亡。妻子被災禍嚇呆了,不知如何麵對丈夫。緊張的父親趕到醫院,得知噩耗非常傷心,看到兒子的屍體,望了妻子一眼,然後說了一句話。丈夫到底說了一句什麼?

他說的是:“我愛你,寶貝。”

很簡短的故事,很簡單的一句話,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同一件不幸的事你可以怨天尤人,痛罵社會,甚至自責,但事情卻不會因這些而改變,這一切隻改變了你和日後的生活,你隻能負著疤痕而痛苦地活下去。其實,大部分經常抱怨不停的人正是因為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抱怨上,所以才被眼前的局麵所控製。

孩子可能會抱怨自己的學校並非名校,抱怨沒有一個有錢有勢的老爸,抱怨學校的午飯簡直不是人吃的,抱怨作業多,抱怨老師教得不好,抱怨自己這麼聰明老師卻不重視……有一句話說得好:“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我認為,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其實,這個世界隻在乎你是否到達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還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

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之所以有的人喜歡抱怨不停,那是因為他們內心存有恐瞑。他們害怕別人知道做事不力的根源在於他們自己本身,他們害怕麵對事情,害怕麵對問題本身,害怕和別人作有意義的交流。

例如孩子體育課沒達標,他就抱怨,他害怕遭到別人的質疑或嘲笑,於是他告訴朋友們自己不是沒有努力,而是場地環境太糟了,就好像誰都不可能取得好成績一樣。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孩子不達標的原因多半在於他們自己本身,要麼就是沒有努力,要麼就是沒有找對方法。而那些聽他們抱怨的人呢,會根據他們所說的頻頻點頭,這樣的結果於是讓孩子心裏滿足:“看,不是我的原因,是那個環境太差了,大家也都這麼認為!”

當他麵對一個數學題的時候,他的恐懼之心占了上風,害怕不能算出來,害怕自信心受傷害。於是他又開始抱怨,想避開痛苦,想通過抱怨削弱自己內心的恐懼。於是,在他做題之前,嘴裏不禁又開始抱怨起來:

“老師真是的,讓我在這麼短的時間做這麼難的題!”或是:“平時都沒講過嘛!怎麼做呀!”說這些話的時候,他內心的恐瞑可能少了一些。

這樣下去,內心的恐懼會讓孩子終日抱怨,孩子的意誌就會消沉,變得軟弱。這時家長要多和孩子談心,讓他明白最重要的一點:做事的成就決定於孩子做事的態度,決定於孩子自己的心態。

讓孩子放棄抱怨,就必須調整好孩子的心態,如果你能把消極負麵的情況當成是正麵的機會,你就對自己的生命取得了掌控的權力。

來看一下一位心理學家曾介紹過這樣一種輕輕鬆鬆放下抱怨包袱的行動方案,可以讓孩子試一試。

步驟一:寫下發生在孩子身上的5件事,並寫下其中孩子的抱怨。

對照他寫的內容,讓他捫心自問:抱怨能真正幫你解決問題嗎?顯而易見,抱怨不能解決任何事情,相反會阻礙他的成功。

步驟二:找出一直困擾孩子的一件事,讓他像看電影一樣回憶其中每一個細節,然後把這段過程轉化為滑稽的形式。

讓他搬一把高高的椅子坐在上麵,然後滿臉堆笑、氣定神閑地進行這一過程。如果有個人對孩子說了什麼壞話,讓他回憶就像錄像帶倒帶一樣,讓那個人說話的速度變快很多。這樣來來回回反複10遍,再看這個困擾他的這件事,會發現變得非常滑稽了,他就會覺得失去了抱怨的意義。

步驟三:讓孩子找一個值得信賴的真摯小朋友作為他傾訴的夥伴,把所有的抱怨、牢騷、不滿都發泄出來。

步驟四:在紙上盡快寫出孩子的所有感覺,把孩子的每一個意見、思想和感覺盡情發泄在紙上。當孩子全部發泄完之後,把紙撕掉,最好把紙撕得粉碎,再重複地寫出來,再撕掉,直到他感覺不到激烈的情緒為止。

3.父母在孩子麵前不要相互抱怨,也許家長們都知道不要在孩子麵前數落對方,但是能做到的卻很少,在孩子麵前互相指責對孩子的將來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背後道別人的長短,這樣的做法不好,既不光明磊落,又不能解決問題。當著孩子的麵說別人的是非,特別是說家裏人的不是,更是不好,很多人也知道不好,但卻難以控製一時的衝動,或者隻是順口就說了出來。

父母會認為孩子太小,不會懂的。但孩子是真的聽不懂你說的話嗎?

而從另一個角度,從孩子的感受來看,對家裏人,他當然是愛的、喜歡的,最愛的人,當然是爸爸、媽媽了,不管是哪一方在他的麵前說另一方的不是,他都會難受的,更不要說其他的影響了。

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一個母親帶著個四五歲的小男孩,母親一邊給孩子喂牛奶,一邊不停地嘮叨:“你看你,就跟你爹一個樣子。”“一說你,就是這個德行。”“你跟你爹一樣,喊你起來你一動不動,現在又快遲到了……”不停地說孩子爸爸這不好,那不好。

有人跟孩子母親說,在孩子麵前這樣說話不太好。不過,年輕的母親說“沒關係,他還聽不懂”。孩子聽不懂嗎?就算他聽不懂是什麼意思,看著媽媽的表情,也知道在說什麼吧?況且,現在的孩子那麼聰明呢。

夫妻雙方意見不統一,這是每個家庭常見的事。而當意見不統一,甚至有些爭論時,一般你會怎麼做呢?如果孩子剛好在一邊,不少媽媽的做法是這樣的:你爸爸已經聽不進去話了,已經不可理喻了,不可救藥了,他讓人太生氣了,寶貝,你以後不要聽他的話啊……“你怎麼當爸的?孩子整天不學好,你看不見啊?”小強的媽媽大聲嚷嚷。“就知道說我,難道你當媽的不用負責任嗎?你什麼都不管,現在倒埋怨起我來了!’,爸爸也不甘示弱地反駁道。

而小強則一直盯著電視看。對他來說,這樣的情景早已是家常便飯了。母親見到小強這副模樣就來氣,衝他吼道:“不爭氣的東西!就是因為你!”小強關掉電視,摔門而出……這是家裏常見的一個場景,特別是當夫妻雙方都在氣頭上時,更容易對著孩子說另一方的不是。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則是:以後對雙方都不會尊重。甚至於,把這種方法移植到他跟其他小朋友的相處當中去。因為,對孩子來說,他對父母的愛是一樣的,一方攻擊另一方,想借此讓孩子對另一方不滿,最後帶給孩子的隻是傷害。

而出生在這樣家庭的孩子,最為普遍的心理特點就是自卑,最壞的情況則是他們走上歪路。人非聖賢,孰能無錯,更何況年幼的孩子,他們的成長過程,就是通過犯一個又一個錯誤來獲得曆練。然而,有些父母就如小強的家長一樣,在孩子犯錯後,就開始相互埋怨,把責任推到對方的身上,有些家長必然也會連同孩子一起埋怨。而孩子的心理比較脆弱和敏感,他們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產生“都是因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責,就在不自覺中放大了自己的缺點,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羞恥感和無助感也油然而生。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壓抑、自卑,認為“反正總會給人惹麻煩,就這樣吧”。自卑導致自暴自棄的情緒,從而“破罐子破摔”,讓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

如果年輕的父母們經常發生以上列舉的情況,那就應該及時加以糾正。

(1)家長要在孩子心底留下“父母都很棒”的印跡無論父母中任何一方是對還是錯,另一方都不應該在孩子麵前講對方的不是。這樣隻能讓父母在孩子麵前沒有威信,除減少孩子對他們的依賴和崇拜外,更嚴重的是:讓孩子沒有了自豪感,沒有了因自豪感而產生的自信心。父母要在孩子麵前說:媽媽很愛你,爸爸很愛你,爺爺奶奶也很愛你。讓孩子感覺自己被每一個家庭成員愛著,由此產生自豪感。父母是孩子自信與自卑的根源,為父母自豪的孩子,本身是自信的;為父母自卑的孩子,本身是自卑的。所以,年輕的父母們不要在孩子麵前說對方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