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誌、耐受挫折等方麵的品質。
1983年,有關情商的啟蒙學說問世。那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精神狀態》一書中提出的一種理論,並說道人類具有多元智慧。這一理論被大家普遍認可。
1990年,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薩洛維博士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約翰·梅耶博士首次正式提出有關情商的概念。他們認為:所謂情商就是情緒智力,包括個人的恒心、毅力、忍耐、直覺、抗挫力、合作精神等方麵的內容,情商與人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它是一個人感受、理解、控製、運用自己以及他人情緒的一種情感能力。但並沒有引起全球範圍內的關注。
1995年10月,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緒智力》一書,將情緒智力這一新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大眾,該書迅速成為全球範圍內的暢銷書。一時間,“情緒智力”這一概念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的宣傳。
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力水平那樣可用測驗分數較準確地表示出來,它隻能根據個人的綜合表現進行判斷。心理學家們還認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點:社交能力強,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懼或傷感,對事業較投入,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情感生活較豐富但不逾矩,無論是獨處還是和許多人在一起時都能怡然自得。
情商的價值是無量的,情商伴隨著社會人的一生,是後天培養與修煉都能達到的。它需要自己勇敢地去麵對自己厭惡的事情,這樣你可以迅速地成長,去勇敢地麵對自己所怕的。
美國新澤西聰明工程師思想庫AT&T貝爾實驗室的一位負責人,曾經用情商的有關理論,對他的職員進行分析,結果他發現,那些工作績效好的員工的確不都是具有最高智商的人,而是那些情緒傳遞得到回應的人。這表明,與社會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僻的高智商者相比,那些能夠敏銳了解他人情緒、善於控製自己情緒的人,更可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工作,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另外一個例子是,美國創造性領導研究中心的坎普爾及其同事,在研究“曇花一現的主管人員”時發現,這些人之所以失敗,並不是因為技術上的無能,而是因為情緒控製能力差,導致人際關係方麵陷入困境而最終失敗的。
因為在企業界的成功應用,情商名聲大振,並開始引起新聞媒介的濃厚興趣。
情商簡稱EQ,是一個抽象的概念,EQ是一個度量情緒能力的指標。
戈爾曼在他的書中明確指出,情商不同於智商,它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下列5種可以學習的能力組成:
1.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能立刻察覺自己的情緒,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
2.控製自己情緒的能力。能夠安撫自己,擺脫強烈的焦慮、憂鬱感以及控製刺激情緒的源頭;
3.激勵自己的能力。能夠整頓情緒,讓自己朝著一定的目標努力,增強注意力與創造力;
4.了解別人情緒的能力。理解別人的感覺,察覺別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
5.維係融洽人際關係的能力。能夠理解並適應別人的情緒。
心理學家認為,這些情緒特征是生活的動力,可以讓智商發揮更大的效應。所以,情商是影響個人健康、情感、人生成功及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
美國的《時代周刊》甚至宣稱:“如果不懂EQ,從現在起,我們宣布:你落伍了!”
與EQ有關的新生事物也層出不窮,美國有了《EQ》月刊,它倡導人們:“做EQ測驗吧,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
美國EQ協會也迅速成立,它以研究和宣傳EQ的作用,證明它的重要性為目的。該協會的宣言是:“讓我們再進化一次,成為智慧的上帝!”
近年來國外心理學家們又提出了“新情商”的概念,為EQ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認為,情商是測定和描述人的“情緒情感”的一種指標。它具體包括情緒的自控性、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對他人的理解與寬容程度。
情商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關鍵。高情商的人可以充分發揮潛能、調節情緒,可以與周圍的人和環境保持良好的親近度,因此會獲得更多的機遇,從而提前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