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資產減值(4)(1 / 2)

三、研究假設

我國證監會監管上市公司的一個直接依據就是企業的盈利狀況。因此,本文提出兩個假設:假設一:減值前虧損的公司會以轉回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來避免虧損;假設二:減值前虧損並且無法達到盈利的公司會以計提資產減值進行“大洗澡”(higbath),為下一年盈利做準備。

對於盈利公司來說,出於股票市場表現、管理層薪酬合約、債務合約和監管要求等方麵的壓力,公司管理層也希望公司的盈餘能夠滿足外界的預期,超出預期的盈餘水平更有利於管理層和公司的利益,未達到預期的盈餘往往會對管理層和企業產生不利的影響。在證券分析師還不發達的情況下,上年盈餘作為今年盈餘的預測是可行的,即采用幼稚模型,本文依此再提出兩個假設:假設三:減值前盈利的公司會以轉回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來避免盈餘下降;假設四:減值前盈餘降低並且無法達到盈餘增長的公司會以計提資產減值進行bigbath,為下一年盈餘增長做準備。

四、研究方法與樣本選取

本文以實證方法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利用計提和轉回資產減值進行了盈餘管理,采用分布檢驗方法考察資產減值對公司盈利與否和盈利增長與否的影響。首先,衡量資產減值對會計盈餘的影響,年度報告中披露的資產減值金額是累計的資產減值,以累計資產減值金額的變化額作為當年資產減值對公司盈餘的影響金額,即當期資產減值等於當年累計資產減值減上年累計資產減值,如果為正,說明計提了資產減值,如果為負,說明轉回了資產減值。其次,選擇衡量減值後盈餘和減值前盈餘的指標,本文采用淨利潤和利潤總額兩個指標來衡量減值後的公司盈餘,采用減值後盈餘加當期資產減值作為減值前盈餘,即減值前淨利潤等於淨利潤加當期資產減值,減值前利潤總額等於利潤總額加當期資產減值。最後,如果沒有盈餘管理,資產減值對公司盈餘的影響應該是平滑的,基本符合均勻分布,如果這一分布不是均勻分布,就說明公司可能存在以資產減值進行的盈餘管理行為。本文檢驗的是不同情況下公司比率之間的差異,因為盈利與否和盈利增長與否對公司是至關重要的,有本質上的差異,而盈利多少就不那麼重要了,隻是數量上的差異,所以,本文注重的是公司數和比例,而不是盈利金額。本文采用Z檢驗來檢驗不同情況下公司比率差異的顯著性,如果Z檢驗顯著說明可能存在以資產減值進行的盈餘管理行為。

本文以我國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期間為2002年到2004年,因為上市公司在2001年開始計提八項減值,首次采用的時候隻可能計提減值不可能轉回減值,這和以後各年度有很大區別,所以,采用從2002年開始的樣本期間。扣除金融類和缺失數據的公司,共獲得3016個公司,其中2002年768個、2003年1079個、2004年1169個。數據來源於天軟證券數據庫,數據處理采用SAS軟件完成。

五、實證結果

首先研究上市公司是否以轉回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來達到避免虧損的目的,如果上市公司在減值前是虧損的,而減值後是盈利的,就認為該公司以轉回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由虧損轉變為盈利了。以減值前盈利而減值後虧損的公司比例為基準,如果由虧損變為盈利的公司比例高於由盈利變為虧損的公司比例,就說明上市公司有以轉回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來避免虧損的趨勢。統計結果表明減值前盈利的公司有1.28%在減值後變為虧損了,而減值前虧損的公司卻有37.76%在減值後變為盈利了,由虧損變為盈利的公司比例顯著的高於由盈利變為虧損的公司比例,說明上市公司確實以轉回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來避免虧損了,即支持假設一。從對利潤總額和分年度的統計結果來看,也有同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