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所有者權益(3)(1 / 2)

(二)勞動者權益會計的賬戶設置與核算

在會計處理中,確認人力資產的同時,還應確認一項負債或權益。閻達五和徐國君(1996)在增設人力資產投資與人力資產賬戶的同時,又設置人力資本、勞動者權益分紅、勞動力收益分成等權益類賬戶;王秀麗等(2005)則將人力資本按股權人力資本和非股權人力資本分別設置賬戶並進行相應處理。筆者前麵已論述“人力資本所有者參與企業稅後利潤分配是勞動者權益會計的必然要求”,故不支持設置“非股權人力資本”賬戶,而是建議設置“人力資產”(資產類)與“人力資本”(權益類),並設立“物質資本”(權益類)取代原有的“實收資本”,同時增設“應付人力資本所有者收入”和“應付物質資本所有者收入”(負債類)來對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所有者做稅前補償並取代“應付工資”及“應付福利費”。

四、結束語

由於篇幅和作者能力的限製,本文勢必會存在諸多不足與遺漏,並且,筆者認為,勞動者權益會計若要取得突破進展,至少還需在以下幾方麵繼續研究和思考:第一,勞動者將其人力資源投入企業後,關於企業人力資產和人力資本的具體運作過程以及其與物質資本的異同需進行深入分析;第二,盡管國內外學者在勞動者權益會計相關要素價值的計量上傾注大量心血,然而以人力資產為研究對象,其價值的許多特性是貨幣指標無法或很難表現的,而且影響其價值的個人、組織和社會諸方麵因素,也非貨幣計量所能確定,因而合理地選擇非貨幣或其他計量方法便成為勞動者權益會計的重要研究方向;第三,經濟學是會計學建立與發展的一大支柱,時至今日,經濟學、管理學與法學等都已成為現代會計學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雖然目前針對勞動者權益會計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其中大部分探索工作卻缺乏相關理論充當基石;第四,從會計學發展趨勢來看,由傳統財務會計或物權會計(物質資本所有者獨享企業所有權)發展到勞動者權益會計(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所有者共享企業所有權),是否還可能發展到人權會計(人力資本所有者獨享企業所有權)值得進一步探討。

總之,建立以勞動者權益為中心的勞動者權益會計體係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創新,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新的會計體係既要在理論上邏輯嚴密,又要在方法上科學實用,在實務中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對勞動者權益會計的確認、計量、賬務處理、收益分配以及報表列示等相關問題,還需要廣大會計理論和實際工作者長期不懈地探索研究。

【原創文章】

淨資產一定等於所有者權益嗎

宮愛萍

所有者權益是指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應享的剩餘利益。即一個會計主體在一定時期所擁有或可控製的具有未來經濟利益資源的淨額。所謂淨資產,在數量上等於企業全部資產減去全部負債後的餘額。現行的會計理論將淨資產等同於所有者權益,並可以通過會計恒等式表示,即:資產—負債=淨資產=所有者權益。

一、淨資產與所有者權益相等的前提條件

現行的會計理論認為,資金來源=資金運用,推導出資產=資本,資本=負債資本+權益資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淨資產=所有者權益。現行的會計恒等式,其理論建立在以曆史成本法計量屬性基礎上,其會計報表反映的以曆史成本將不同時點、不同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進行累加,從而產生相應的會計恒等式。而曆史成本法建立基礎的條件,一是幣值穩定假設,二是社會平均生產率不變假設,二者共同構成曆史成本原則得以存在的前提條件。因此,資產計價的結果,是資產賬麵價值與實際價格始終保持一致。即某項資產要求按其取得或者交換時的實際計價入賬,入賬後的賬麵價值在該資產存續期間一般不作調整。換而言之,曆史成本法體現資產的屬性就是過去形成資產投入的成本或者費用作為資產的價值。在曆史成本計量屬性下,由於名義貨幣不發生變化,則上述會計等式永遠保持平衡所以稱會計恒等式是毋庸置疑。故淨資產等於所有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