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種方式,銀行在1美元借款上幾乎無利可圖,而原先可由利息或罰沒抵押物上獲得的抵押物保管費也隻有區區6美分,銀行實際上是在為猶太商人義務服務,且責任重大。
這個故事本身當然隻是個笑話,但擁有50萬美元資產的猶太商人在寄存保管費上精打細算的做法,決不是笑話,借“逆向思維”倒用規則的這套思路,更不是笑話,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政府就嚐到了上述銀行行長的那股滋味,而且那種滋味更加不堪品嚐。
1968年前後,因為日本經濟正在高速發展,而且出現大量的外貿順差,日元在西方金融市場上日益堅挺而美元則日顯疲軟。美元與日元的比值出現重大變化的契機越來越近了。日本的外彙儲備即美元儲備越來越多,就是重要跡象之一。
1970年8月,日本的外彙儲備才達35億美元,這是日本全體國民戰後25年中辛勤工作的積蓄。可是,從該年10月份起,外彙儲備開始成億成億地向上爬升。先是每月2億,繼之12月份出現4億美元的盈餘,1971年3月出現6億盈餘,5月結餘12億,8月甚至結餘46億。單8月份一個月的外彙積累就比戰後25年的積累還多!
於是,在一年的時間裏,日本的外彙儲備由35億猛增到129億,最後達到150億美元。
對此,雖然有些人也感到有些出乎意料,但是日本政界、新聞界,還有商界中的大多數人,陶醉於良好的自我感覺中,光往好的方麵想:“這是日本人勤勞節儉的象征,積攢下這麼多的外彙,全是因為日本人的勤奮工作。”
然而,猶太商人卻在不停地調集一切資金,抓緊時機向日本大量拋售美元。他們知道,日元的升值是遲早的事情,隻要日本的外彙儲備超出100億美元的大關,這個時刻便會來臨。美元一日元彙率如此大幅度地變化,絕對是一個發大財的機會。因此,有些猶太商人甚至向銀行貸款來向日本拋售美元,他們預測,即使支付銀行10%的利率,仍然大有錢可賺。
反應遲鈍的日本政府對於猶太商人的動作卻視之如無物,一直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國會隻知道辯論這些流人日本的外彙會不會對日本經濟造成危害,有些議員還似乎理直氣壯地說道:“外國人搞投資,絕對賺不了錢,即使賺了錢,也要納稅。”他們不知道,雖然猶太商人對繳稅素來認真,但身在海外,他們也隻好趁著機會,“沒有辦法”向日本政府納稅。
不過,也不能說日本政治家的如意算盤完全地打錯了。想在外彙市場上搞買空賣空式的投機是不可能的,因為日本有嚴格的外彙管理製度。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從他們眼裏看上去如此嚴密的外彙管理製度、從猶太人那邊看過來,卻有一個大漏洞,這就是當時的《外彙預付製度》。
在戰後特別需要外彙時期,日本政府頒布了《外彙預付製度》。根據此項條例,對於已簽訂出口合同的廠商,政府提前付給外彙,以資鼓勵;同時,該條例中還有一條規定,即解除合同是被允許的。
通過綜合利用外彙預付和解除合同這一手段,猶太商人就堂而皇之地將美元賣進了實行封鎖的日本外彙市場。他們采取的辦法是:猶太商人先與日本出口商簽訂貿易合同,充分利用外彙預付款的規定,將美元折算成日元,付給日本商人。這時,猶太商人還談不上賺錢。然後等待時機,等到日元升值的時候,再通過解除合同的方式,讓日本商人再把日元折算成美元,還給他們。這一進一出兩次折算,利用了日元升值的差價,便可以穩賺大錢。
直到外彙儲備達到129億美元時,日本政府才如夢方醒,意識到有可能中了這種詭計。到8月31日才宣布停止“外彙預付”,不過,還留了一個尾巴,允許每天成交1萬美元。此時,猶太商人手中的流動資金差不多利用殆盡了。
最後,當外彙儲備達到150億美元時,日本政府不得不宣布日元升值,由360日元兌換1美元,提高到308日元兌換1美元。
這意味著,猶太人向日本每賣出買進1美元,就可以毫不費力地賺取52日元,盈利率大大超過10%,幾乎達17%。猶太商人事先的估計沒有絲毫偏差。
據事後粗略估計,日本政府的損失高達4500億日元,平均每個國民要承擔差不多5000日元。其總值和日本煙草專賣公司一年的銷售額相差無幾。其中大部分是給猶太商人賺去的,因為誠如日本商人所言,能如此大規模地在世界範圍內調動資金的,惟有猶太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