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猶太人的思路跟一不一樣(3)(1 / 3)

果然,首都運輸公司的股票在證券市場被大家看好,價格一路上漲,趁此機會,沃爾夫森將其手中的股份全部拋出,僅此一舉贏利竟達6倍。

沃爾夫森興辦的梅裏特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是60年代興起的新的實業體,“聯合大企業”的第一個,所以被人稱為“聯合大企業”之父。他曾是美國薪水最高的經理之一,完稅前的收人為一年50萬美元。

沃爾夫森的實業王國,當然不是完全靠策動人心建立起來的,但也不可否認,策動人心確實加快了其形成過程。

憑借“心理暗示術”,來實現自己推銷產品的目的,可以說是猶太人的一個特長,因為他們明白暗示的最大好處在於,暗示者不需要允諾有任何承諾,而受暗示者就可能作出種種“投己所好”的允諾。但既然是自己說的話,事後就隻能怪自己話語太多,而與暗示者毫不相幹。

6.不同的思路,造就不同的出路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會因不同的思路,而造就了不同的出路。猶太人認為,成功的喜悅從來都是屬於那些思路常新、不落俗套的人。當路走不通時,不要再一味頑固,而是要變換思路,要改變陳舊的觀念,打破世俗的牢籠。勇於改變才能創新,而隻有創新,才能讓成功持久。

猶太商人在不改變規則的形式的前提下,卻可以變通規則為其所用,這一謀略的登峰造極之舉,也許就是“倒用規則”。其基本思路蘊涵在這樣的一個笑話之中。

一個猶太人走進紐約的一家銀行,來到貸款部,大大咧咧地坐了下來。

“請問我能幫上什麼忙嗎?”貸款部經理一邊問,一邊打量著來人的穿著:豪華的西服、高級皮鞋、昂貴的手表,還有領帶夾子。

“我想借些錢。”

“好啊,您要借多少?”

“1美元。”

“隻需要1美元?”

“不錯,隻借1美元。可以嗎?”

“當然可以,隻要有擔保,再多點也無妨。”

“好吧,這些擔保可以嗎?”

猶太人說著,從豪華的皮包裏取出一堆股票、國債等等,放在經理的寫字台上。

“總共50萬美元,夠了吧?”

“當然,當然!不過,您真的隻要借1美元嗎?”

“是的。”說著,猶太人接過了1美元。

“年息為6%。隻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後歸還,我們就可以把這些股票還給您。”

“謝謝。”

說完,猶太人就準備離開銀行。

銀行行長一直在旁邊冷眼觀看,怎麼也弄不明白,擁有50萬美元的人,怎麼會來銀行借1美元。他匆匆忙忙地趕上前去,對猶太人說:“啊,這位先生……”

“有什麼事情嗎?”

“我實在弄不清楚,您擁有50萬美元,為什麼隻借1美元呢?要是您想借三四十萬美元的話,我們也會很樂意的……”

“請不必為我操心。隻是我來貴行之前,問過好幾家金庫,他們保險箱的租金都很昂貴。所以嘛,我就準備在貴行寄存這些股票。租金實在太便宜了,一年隻需花6美分。”

這是一則笑話,一則隻有精明人才想得出來的關於精明人的笑話,這樣的精明,一般人想學也學不到,因為單單是盤算上的精明,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思路上的精明。

按常理,貴重物品應存放在金庫的保險箱裏,對誅多人來說,這是惟一的選擇。但猶太商人沒有囿於常情常理,而是另辟蹊徑,找到讓證券鎖進銀行保險箱的辦法。從可靠、保險的角度來看,兩者確實是沒有多大區別的,除了收費不同之外。而且這可能比存保險箱更保險,因為保險箱也可能被別人盜走,或者被別人知悉密碼,而放到銀行保險箱是絕對安全的,而且出問題的話,還有銀行來負責。

其實規則雖然不能變,但是妙用規則、巧用規則確實能夠大大地幫助我們。

不過,至此,猶太商人的思考方式還隻是“橫向思維”,怎樣把證券弄進銀行保險箱裏去,讓他們代管而幾乎不付錢,才真正用上了“逆向思維”。

通常情況下,人們之所以進行抵押,大多是為借款,並總是希望以盡可能少的抵押物爭取盡可能多的借款。而銀行為了保證貸款的安全或有利,從不允許借款額接近抵押物的實際價值。所以,一般隻有關於借款額上限的規定,其下限根本不用規定,因為這是借款者自己就會管好的問題。

然而,就是這個銀行“委托”借款者自己管理的細節,激發了猶太人的“逆向思維”:猶太人是為抵押而借款的,借款利息是他不得不付出的“保管費”,既然現在對借款額下限沒有明確的規定,猶太商人當然可以隻借1美元,從而將“保管費”降低至6美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