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這本書的理由:中國憑什麼追趕美國翻閱曆史,你不得不向一個人致敬,那就是鄭觀應!他早在100年前就給大清政府免費寫了一份戰略谘詢報告《盛世危言》。但遺憾的是,大清政府沒有采納其戰略建議,美利堅政府卻全盤接受!鄭觀應的戰略建議就是“商戰重於兵戰”!他寫道:“兵之並吞禍人易覺,商之掊克敝國無形。”我們不得不佩服鄭觀應的遠見洞察,因為他過去所建議的,恰恰就是當下美國的戰略!
基辛格在《大外交》開篇中寫道,每100年都會有一個全球性大國崛起。繼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之後,美國成為20世紀的世界霸主。到了21世紀,伴隨著中國的崛起以及美國的金融危機,很多人都開始思考美國是否會重走西班牙、荷蘭、英國的衰落之旅。
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與西班牙、荷蘭、英國通過“兵戰”征服其他國家獲取資源不同,美國借助的是“商戰”!正如鄭觀應所言“兵之並吞禍人易覺”,一旦遭到更強武力的打擊或遭到被征服國家反抗,“兵戰”控製資源的能力就大大減低。比如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後,其海外殖民地也紛紛獨立,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最終被英國取代了霸主地位。
美國與這些國家不同,它采用了無形的“商戰”。你看不到美國軍隊的影子,但是美國已經通過“商戰”完成了對全球資源的控製和利用!從我們使用的蘋果手機、開的凱迪拉克、吃的必勝客、喝的百威啤酒、玩的芭比娃娃、看的“功夫熊貓”到坐的波音飛機,從高科技到衛生間,美國企業幾乎在全球完勝!這種征服全球的方法不同於過去的“兵戰”,不僅無形,而且非常分散,因為主體不是政府和軍隊,而是公司。
在戰略課堂上,我偶爾會讓學員做這樣的練習:列舉一下你家衛生間的“美國品牌”。幾乎每一個學員都能很快寫下6個左右的美國品牌!然後,我再讓大家列舉一下“中國品牌”,我發現大家一下開始變慢了,需要1分鍾以上才能寫下3個左右的中國品牌!先不說充滿高科技產品的辦公室,就單看中國很多家庭的“衛生間”,竟然也被諸多美國企業給攻克了。
早在清代,思想家鄭觀應就建議:把中國自強的基點放在“商戰”上,整個中國不應該遵循“兵本位”,也不是“官本位”而應該是“企業”本位,商人無須官督,自會對企業負責。遺憾的是,“官本位”已成為當下中國企業不能承受之重。在全球“商戰”中,中國迫切需要更多的強大公司。
在世界500強中,中國企業正越來越多。2013年中國大陸(含香港在內,不包括台灣)的上榜公司連續第10年增加,共有89家公司上榜,比2012年增加了16家。中國大陸上榜公司數量已經超過了日本,僅次於美國的132家。這讓人振奮的同時,也令人擔憂,因為在這些上榜的公司中,仍以資源壟斷型的企業為主,憑借高超戰略和核心競爭力甚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還太少。
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太多的公司憑借機會、壟斷資源和龐大的國內市場,賺取了太多的“浮財”——但這是因為水漲船高,一旦潮水退去,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公司是光屁股經營。
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納德·科斯先生,他在百歲生日之時談到了他對中國問題見解:美國每個超市、每個家庭裏都充滿了很多中國製造的產品,但是,如果你問美國人,很少有人知道中國的品牌。他認為這就是中國最大的問題。
創立知名品牌,成就偉大公司,不能單純依靠勞動力和製造能力,也不能單純依靠“價格戰”和“山寨模仿”,我們必須在智力和能力上超越對手,才能取得成功。而這裏所說的智力和能力,就是戰略。然而,很遺憾的,在當下中國大部分企業的高管層中,戰略之於賺錢機會,戰略之於壟斷資源,戰略之於政府關係,往往居於非常次要的地位。
企業家一定是戰略家嗎?
你是戰略家嗎?這是我在課程中總問大家的一個問題,這也是每一位CEO(首席執行官)、創業者和事業部總經理必須回答的問題。喬布斯和雷軍、任正非和寧高寧,還有馬化騰和董明珠,他們都是卓越的戰略家。他們站得高,看得遠,能夠高效處理戰略目標、戰略布局、戰略重點、戰略落實和戰略變革等一係列事關全局的戰略問題,總是能給人以高屋建瓴、大氣磅礴的感覺,讓人不得不去追隨。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把這種敢於打破現狀、勇於革新、在未知的世界中奮力前行的氣場稱之為“企業家精神”。每一個震撼人心的創業故事背後都有一位傑出的戰略領導者,他們與那些目光短淺、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人完全不同。
我經常講,“戰略”是起點,“領導力”是過程。《孫子兵法》告訴我們,“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智”,智謀韜略,排在第一,說明戰略智謀最重要。“信、仁、勇、嚴”講的是領導力,說的是賞罰有信、仁慈關愛、果斷勇敢、軍紀嚴明。第一個扣子扣錯了,後麵的扣子即使扣得再好,也沒有用。
很多領導,口才一流、和藹可親,言必信行必果,非常富有領導魅力,但是如果沒有創造出戰略碩果,沒有讓未來變得更加美好,所謂的魅力也將變成凋謝的玫瑰!隻要能創造出豐碩的戰略果實,你偶爾暴露的領導缺陷也將變成你很酷的領導個性!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講的也是這個道理。甚至,不僅累死三軍,也會累死自己。很多CEO和創業者經常向我抱怨人手不夠、人才不高,我想也許是戰略出了問題,《孫子兵法》講得很好:“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經營業績下滑,很多企業往往習慣性地大規模整頓運營環節,比如削減部門、改善流程和壓縮成本等等,卻忘記了反思戰略。這就好像是“在路燈下尋找自己丟失的鑰匙”,雖然那裏光線很好,卻不是他丟鑰匙的地方。戰略往往就是這樣,造成當下困境的原因往往不在當下,你需要翻開曆史,從過往的戰略決策中尋找原因。
戰略如此重要,以至於在《六韜》中薑太公告訴文王,要警惕“七種壞人”,其中第一種“壞人”就是無智略權謀的人,他們強勇輕戰,輕視戰略戰術的運用,僥幸取勝而立功,君王千萬不要用這種人做將領。著名管理大師拉姆·查蘭在他的著作《領導梯隊》中也指出,任何人在領導梯隊中,每向上高升一步,就越需要富有遠見、謀篇布局的戰略管理能力。
讓人遺憾的是,一些人即使擔任了領導職務,仍然是“業務員思維”;有些高級經理升任為事業部總經理,仍保持“蟬”一樣的遠見極限。蟬從脫殼出土到上樹鳴唱,隻能看到3個月的時光,3個月,剛好是一個季度,這《六韜》,又稱《太公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著作的始祖,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