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訓的最後一天,每支團隊都要用大約20分鍾向伊梅爾特做一個陳述,簡要說明該部門的增長願景,以及企業要優化增長所應實施的組織、文化和能力等方麵的變革。在回到各自的部門之後,每支團隊還要梳理自己的思想,向伊梅爾特遞交一份兩至三頁的“承諾書”。在通用電氣2007年的年報中,伊梅爾特寫道:“通用電氣一直是一個持續學習的公司。在曆史上,我們的培訓關注於個體。今天,我們發現團隊學習更有利於推動變革。正如我去年承諾的那樣,有超過50多個團隊參加了領導力、創新、增長(LIG)項目——一個基於團隊的行動學習項目。我們的管理者們被教會如何將他們的戰略目標和文化、資源、公司的能力聯結起來。LIG在創新和運營之間建立了橋梁,幫助我們將‘增長’融入企業的基因中去。”

中糧集團也是如此,在寧高寧推動下,忠良書院持續開展“戰略團隊學習”,在統一的邏輯結構和思維框架下,通過激發團隊成員的戰略智慧,形成戰略共識和統一戰略語言。在戰略轉型過程中,中糧集團利用團隊學習連續開展了高層戰略研討會、戰略管理/6S輪訓、戰略總結會以及流程建設培訓會等,有力地配合了公司從戰略願景、戰略定位到組織架構的係列轉型調整,中糧“全產業鏈”戰略拉開了宏大的序幕。

在20世紀初期,在IM 創立之初的一場業務會議中,創始人老托馬·斯沃森(Thoms J.Wtson Sr.)憤怒地對創業團隊咆哮:“我對你們唯一的要求,就是思考!”就這樣,他做了一副自畫像,畫中的沃森看上去非常深邃睿智,畫的上方印著一個標題:THINK(思考),IM把這幅畫複印大量派發給員工。

隨著“THINK”的曝光率越來越高,人們開始將“THINK”標語與IM聯結,成為IM的代名詞。任何一個管理層都需要向沃森一樣,成為一個深邃的戰略思考者!

用檢測你的人生戰略

放開企業經營不講,即使是你在麵對你自己的人生時,也需要戰略領導力。戰略是為持續擁有精彩的未來,而對未來開展的探索旅程。人生也是這樣,每一個人的人生都需要持續擁有精彩的未來。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2010年春,哈佛大學邀請戰略創新大師克裏斯坦森教授為畢業班的學生做演講,當時他已被診斷出患有癌症。在這場非常成功的演講中,他列舉了很多優秀的哈佛畢業生陷入了人生的沼澤地,比如安然公司的CEO傑弗裏·斯吉林,這位哈佛商學院M畢業生曾經是麥肯錫公司史上最年輕的合作人,在安然工作時年收入高達1億美元,因證券欺詐、財務造假而鋃鐺入獄。

這一切就像企業經營一樣,要持續擁有精彩的未來是多麼富有挑戰。為何追求成就的人常常掉入引發不幸的陷阱?他們的人生戰略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克裏斯坦森教授講道:“一個沒有認真思索生活意義和目標的人可能依然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但很難說取得完整的人生的成功……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製定一個終生戰略,這將決定他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和資源,並最終決定他將成為怎樣的人。”

他希望每個人都要能回答自己三個重要問題:如何使工作生涯成功、快樂?如何讓自己與配偶、兒女、朋友的關係成為快樂的泉源?如何堅守原則以免除牢獄之災?人生有很多問題既複雜且困難,每個人的際遇也都不同,你必須自己努力去尋找答案。

我在波士頓威爾斯利小鎮寫書時,驚聞南非前總統、諾貝爾獎獲得者納爾遜·曼德拉逝世,享年95歲。非常巧的是,當時,我正在動筆寫關於人生的戰略。我非常喜歡《成事在人》這部電影,更喜歡在這部電影中曼德拉反複誦讀的詩歌:

“麵對未來的威脅,你會發現,我無所畏懼。

無論命運之門多麼狹窄,也無論承受怎樣的懲罰。

我,是我命運的主宰,

我,是我靈魂的統帥。”

這首詩把人生戰略的要義,全部都概括完了。“戰略”一詞從軍事領域轉移到企業領域,再到人生領域,曼德拉喜歡的詩,更加符合戰略的原意:做自己的統帥。克裏斯坦森教授也發現,哈佛商學院課堂中教導的戰略理論,不僅能解釋企業問題,也能拿來管理並預測自己的人生。

1.你的人生“有戰略”嗎?你需要思考清楚你的人生“去哪裏”和“如何去”。你要明確你對未來的期許是什麼,以及更加具體的人生目標是什麼。總體上,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人生上半場(40歲之前)和人生下本場(40歲之後)。在人生上半場,你需要追求“人生的成功”;在人生下半場,你需要追求“人生的意義”。成功和偉大的之間的區別在於意義和使命!唯有滲透使命意義的旅行才能稱得上偉大,比如徐霞客探幽尋秘、玄奘西行求法。很多人的人生可以稱得上成功,但算不上偉大!克裏斯坦森教授也建議,你要提防那些有毒的成功,更不要讓財富上成功成為家庭不快樂的源泉。他罹患了奪走父親性命的同一種淋巴癌,正在忍受化學治療的煎熬。與疾病奮戰中,他反複思索自己的人生是否過得有意義,並終於了解“上帝衡量我的人生,不是用金錢,而是我可以幫助多少人,變成更好的人。”

2.你的人生戰略是不是個“好戰略”?你要清晰思考你“在哪競爭”和“如何競爭”。你也許非常討厭競爭這個字眼,但這卻是人生的主旋律,無論你升學還是晉升。你要了解你所處的競爭環境,以及該環境給你提供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你也要透徹了解自己,“自知者明”,你的優勢和劣勢。基於此,設計你的人生支點和杠杆,讓你的人生更容易獲取成功,你要如何確立和培育你什麼樣的競爭優勢?在這裏,你需要發揮優勢,不要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在“揚長補短”上,你需要“揚長避短”。卓越的人並非沒有缺點,而是擁有很多人所不具備的顯著優勢。同時,別人眼中的你才是你自己,你需要思考並努力:你要在周圍人心中塑造出什麼樣的定位認知?你在周圍人心目中的差異化定位應該是什麼?你代表了什麼以及意味著什麼?你給周圍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這一切都要凸顯你的優勢。

3.你的人生戰略是不是個“實戰略”?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你需要付出足夠多的時間、精力,包括你的財務投入。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很多資源,這包括你的人脈、時間精力和財務水平,隻有你的人生戰略和這些資源發生真正的關聯時,你的人生戰略才算是開始進入到執行階段,否則僅僅是夢想階段。戰略不僅僅是起點上決定了資源配置;同時資源配置也在過程中決定了戰略。很多戰略,都是好幾百個資源配置決策塑造出來了。從你所做的每一個決策中,也可以看出哪些事情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很多人所“宣稱的戰略”和所“力行的戰略”並不一致,這其間的差距就是你個人的資源配置所導致的。你會發現,成功的人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間都是有聯係的,都是有利於自己目標實現的,而平庸者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孤立的,這其間的差距也是因為是否圍繞人生戰略目標配置資源。在“人生下半場”特別需要注意的,有時人們會為了追逐物質報酬、事業成功等短期效益,幾乎將自己的所有資源都配置給了工作,卻忽略陪伴家人、傾聽孩子,在人生的資源分配上顛倒了優先級。

4.你的人生戰略是不是個“快戰略”?克裏斯坦森教授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徹底了解他的人生,並分享自己曾向往成為《華爾街日報》編輯、被自己創設的公司開除、發現對教學的熱情、40歲開始讀博士成為哈佛商學院年齡最大的博士、然後留校竟然成為創新領域的教授。人生充滿了曲折變化,成功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你需要將事前規劃的戰略、自發湧向的戰略和事後總結的戰略完美結合在一起,善於在不確定性捕捉機遇。幾乎所有戰略都是周密戰略和意外機遇結合的產物。戰略需要規劃,更需要進化,你需要在變化中管理你的人生。曆史上知名的英國金融家納森·羅斯柴爾德(Nthn Rothschild)曾指出,萬貫家財是在炮彈打進港口時賺到的,而不是小提琴在舞廳演奏時賺到的。羅斯柴爾德了解,環境越是不可預測,機會就越大,前提是你必須有足夠高的“學習敏感度”去發現和利用那個機會。

總之,成功的人總喜歡展望未來,曾經成功的人總喜歡回憶過去。幾年的創業經曆,我見過形形色色的創業者,以及來來去去的員工,當然作為戰略谘詢顧問,我也近距離接觸過很多優秀的企業家。我仔細觀察發現,不僅我自己,很多人都是如此喜歡那些有戰略思維,並擁有燦爛的未來期許的人,這些人總是積極展望未來,充滿樂觀和激情,帶給人美好的願景和夢想。

如果有組織或人總是在喋喋不休談論過去的輝煌成就或千古遺恨,這些人往往是缺乏戰略思維,大抵也是恐懼未來或喪失信心。如果說沉醉於過去的輝煌讓我們孕育失敗的種子,那麼抱怨過去、遺恨過去更是站在進一步失敗的懸崖邊上。

盡管“過去”會滑向未來,但總體而言,未來總體上對許多人是“機會均等”、“環境一致”,因為未來還沒有發生。因此,在麵對未來的時候,決勝的關鍵往往取決於“戰略思維”。成功代表過去,機遇代表現在,隻有戰略代表未來。

李嘉誠在長江商學院成立10周年演講中說道:“在我眼裏,未來跟明天是兩回事,天命和命運不同。明天隻是新的一天,而未來是自己在一生中各種偶然中,不斷選擇的結果。”

用什麼定義來描述戰略思維呢?這很複雜,我試圖以極簡的方式來定義,戰略思維就是對未來有堅韌的期許和有遠見的洞察。1975年,喬布斯以1500美元賣掉了自己的大眾汽車,他用這筆錢創立了蘋果公司。1976年,apple電腦已經出現在大西洋城的個人電腦節,那時候喬布斯僅僅20歲。這一切,源於他的戰略思維,即對未來電腦的興盛具有堅定的認知,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他所洞察到的未來趨勢。

你也需要用戰略來規劃你的人生,做自己人生的戰略家。對於內心沒有方向的人,去哪裏都是逃離;對於有方向的人而言,走到哪裏都是追尋。“人,首先是存在者,沒有什麼本質預先規定著你,麵對自己,在世界上奔湧翻騰,而後定義自己。”這是法國哲學家薩特的哲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