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難,但不是不能知。隻要我們能靈活機動地運用古人先哲的察人經驗,從實踐中知人,從細節中察人,知曉人才的特點,就可以揚長避短,使人盡其才。

中國曆代的管理經驗,都要求領導者在考察人物方麵,要有其獨特的眼光和尺度,要善於識人用人,做到知人善任,並對人才的發展具有預見性,既要大膽啟用,又要防患於未然。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所以,領導者必須會鑒別人才,然後才能組建強有力的核心團隊,帶領他們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在一次宴會上,唐太宗對王琺說:“你善於鑒別人才,尤其善於評論。你不妨從房玄齡等人開始,都一一作些評論,評一下他們的優缺點,同時和他們互相比較一下,你在哪些方麵比他們優秀?”

王琺回答說:“孜孜不倦地辦公,一心為國操勞,凡所知道的事均盡心盡力去做,在這方麵我比不上房玄齡。常常留心於向皇上直言建議,認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堯舜很丟麵子,這方麵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帶兵打仗做將軍,又可以進入朝廷搞管理擔任宰相,在這方麵,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報告國家公務,詳細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轉達下屬官員的彙報,能堅持做到公平公正,在這方麵我不如溫彥博。處理繁重的事務,解決難題,辦事井井有條,這方麵我也比不上戴胄。至於批評貪官汙吏,表揚清正廉署,疾惡如仇,好善喜樂,這方麵比起其他幾位能人來說,我也有一技之長。”

唐太宗非常讚同他的話,而大臣們也認為王琺完全道出了他們的心聲,都說這些評論是正確的。從王琺的評論可以看出,在唐太宗的團隊中,每個人各有所長;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將這些人依其專長運用到最適當的職位,使其能夠發揮自己所長,進而使整個國家走向繁榮強盛。

未來企業的發展不可能隻依靠一種固定的組織形態來運作,而必須視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由不同的團隊來進行。管理人員的任務在於知人善任,學會正確地鑒別人才和使用人才,給企業提供一個平衡、緊密的工作組織。

能夠發現真正的人才,能夠從候選人中鑒別出優秀人物,是每個企業家、管理者的理想境界,也是職責所在。在聯想集團總裁柳傳誌看來,最好的認識人才和培養人才的方法就是讓他去做事,在做事中洞察員工的能力和素質。

柳傳誌不會拉過一個員工來就開始“相麵”,或者再讀一讀履曆。他認為其人才是在一個動態的、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和確認的。其實這個道理也非常簡單,說得俗一點就是“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在實踐“助跑”的過程中,還包括一個“賽馬的選拔賽”,也就是淘汰賽。這樣的識人過程最能優勝劣汰,最能使人才脫穎而出。因此,在動態的過程中發現、考察和識別人才,才是識人的一條正確之路。

柳傳誌習慣激發他的下屬,當他的下屬被激發之後開始全速運動的時候,他卻會在恰到好處的距離看你怎樣運動。他會給下屬一種自由,讓下屬不必一邊跑一邊回頭去看他這個教練,下屬隻需全心全意去跑。隻有當他覺得下屬對自身的毛病或錯誤毫無察覺時,他才會在某個恰當的時刻提醒下屬注意。

柳傳誌從不去嚴格界定“人才”這個概念,他明白,“不拘一格降人才”隻是一種很理想卻又十分模糊的期望與狀況,對一家具體的用人單位來說,管理者隻有根據自身具體情況來確定他的用人標準與選人方式,也就是古代管理經驗常說的“量體裁衣”,才會事半功倍,人盡其才。

所以,每一個領導者必須學會如何組織團隊,如何掌握及管理團隊。同時企業組織領導應以每個員工的專長為思考點,安排適當的位置,並依照員工的優缺點,作機動性調整,讓團隊發揮最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