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話語激勵成長
溫哥華卡內基訓練負責人的爸爸是個牧師,他提到自己七八歲的時候,牧師爸爸每次開車經過新地方就會問他:“我們搬家來這裏好不好?”其實拿這種問題問那麼小的小孩真的很奇怪;有時候牧師爸爸也會指著教堂問:“那我到這座教堂當牧師好不好?”
當時還是小孩子的他心想:“你問我做什麼?我不過是個孩子,你怎麼會聽我的話?”牧師爸爸偏偏就是要問。長大後他回想起來才發覺,爸爸問這些問題不是要答案,而是要讓他思索,掌握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日後他最懷念父親的地方。
海灣戰爭的聯軍統帥施瓦茨科夫將軍的爸爸也是從西點軍校畢業的,在施瓦茨科夫十一二歲的時候,爸爸被調去伊朗,臨行前爸爸帶他到院子裏散步,和他說:“我要離開家了,家裏隻剩你一個男人了,你的責任重大。”他的媽媽和姐姐都酗酒,聽到爸爸這樣交代,小小年紀的施瓦茨科夫產生了一種被看重的感覺。
他的父親又從家中的酒櫃裏拿出一把西點軍校的指揮刀:“我今天要把指揮刀送給你,從今天起,我們的家就要靠你照顧了。”也從那刻起,施瓦茨科夫學會了扛起重責大任。
不要在小孩子長大的過程,讓他們失去這一類成長的感覺,今天的父母,也該養成習慣,不是隻有教導、命令或要求,而是可以通過問問題讓孩子訓練自己思考,讓他們有互動的參與感,讓他們體驗什麼是責任感,不要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因為真正影響一個人性格的,往往是課堂上雙向的溝通互動,而不是數學、物理等課本上的知識。
反過來的彈性教育
有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在幼兒園上小班,某天試著自己穿衣服,結果內衣的袖子比外麵的襯衫還長,穿了裙子還穿上長褲,簡直不能看,爸爸原本要叫女兒換衣服,但是媽媽示意他先別說,要她自己發現衣服穿錯了。可是小女孩隻顧著玩,一看到校車來,就很興奮地跳上了車。
放學以後,小女孩一回家就哭,指著媽媽責怪她害自己被同學取笑,媽媽用溫柔的語氣問她:“我是不是教過你,內衣不可以比外衣長,裙子和褲子不要同時穿?”小女孩很誠實地立刻回答說是,媽媽繼續問:“那你今天早上為什麼這樣穿?”小女孩被問得啞口無言,這個教訓一定會讓她謹記學過的事。
大部分的父母都太“仁慈”了,馬上去糾正小孩的缺失,反而讓他們失去一次又一次學習怎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機會。有的時候父母其實蠻痛苦的,舍不得孩子摔倒,憐惜著孩子不想讓他們受罪,卻忽略了從錯誤中學習的經驗,更可以讓人終身難忘。
不隻是三歲的孩子,有時候問題也會發生在十八歲的孩子身上。譬如有個十八歲的女孩,星期六想去參加舞會,問爸爸可不可以讓她去跳舞。爸爸本來想直接說可以或不可以,但他那天忍住了,反問女兒:“我不知道你可不可以去跳舞,你說呢?你自己覺得呢?”
女兒開始思考,離月考還有幾個星期,作業有哪些,不過如果順利做完,星期六應該可以去,於是爸爸也同意了。女兒寫著作業又抬頭問爸爸:“那我幾點鍾以前要回來?”爸爸本來想說十一點半,但他又忍住了,問女兒:“我不知道你應該幾點鍾回來,你覺得幾點鍾回來才好?”
爸爸認為女兒要學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女兒也開始思考,跳完舞以後多半會去喝豆漿,喝完豆漿以後四個人合坐一輛出租車,一個一個地送回家比較安全,這樣的話,十二點以前應該可以回來。父親說:“好啊!”
於是女兒又埋頭做作業,寫著寫著,她覺得爸爸今天有點不對勁,爸爸變了,她又開口問:“如果我沒有回來會怎麼樣?”爸爸隻是笑了笑,女兒也笑了,因為她知道爸爸完全尊重她的自由意誌,在這樣的情況下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應該要由自己負責。
讓孩子先做個決定,掌握分寸,這樣他對此負責任的可能性大得多,一味地管束常會適得其反。像我的兒子一直很想演戲,我給他一年時間去嚐試,很有可能他會得到演出的機會,但我們還是會給他兩三年再確認究竟適不適合,等他最後心甘情願地作出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