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靜坐常思己過。隻有通過經常深刻的反省,才能發現德之缺憾,智之不足,從而總結教訓,懲前毖後,改弦易轍,邁上成功的大道。
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
缺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欠缺或不完善的地方。
並且注釋:跟“優點”相對。由這個經典的解釋可見,缺點和優點是一對孿生的歡喜冤家。他們像連體兄弟一樣,相依相靠,相輔相成,禍福相倚。人人都有缺點,無論是凡人還是偉人。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也會犯錯誤,他時刻發現自己的缺點並加以修正,使自己的優點日益增添。
一個人欠缺的地方太多,五音不全是欠缺,色感不強是欠缺,這還不是最殘酷的欠缺;最殘酷的是不能走,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一個人不完善的地方太多,運動能力一般是不完善,語音沙啞是不完善,諧調能力不強也是不完善。一個人的缺點真是太多!因為除去那有限的斑斕色彩之外就都是缺點了。用排斥的方法來說,不是優點的就是缺點了。
重要的不在於你有多少缺點,不在於你比別人的優點少多少。對於人生來說,重要的在於你對待缺點的態度。坦然承認,付之一笑,你就是一個樂觀的人,就是一個不肯言敗的人,就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
缺點要改正。但不是所有的缺點都要改正。(引用一個時興的觀點——素質,素質分先天遺傳所得和後天習得)缺點是相對於素質而言的,先天遺傳(口啞、眼盲、耳聾、眼疾)是無法改正的,因此我們不必妄想改正。即使後天習得不足的缺點,也不一定要都改正,那樣,我們會一生都在改正缺點而忘記了創造。
創造才是人生的真義。我們改正缺點正是為了我們有一個真正意義的生活,一個充滿樂趣的人生。
當然,並不是不改正缺點,並不是把缺點作為一根救命的稻草緊緊抓住不放。對於我們自己真正意義的生活。樂趣的人生,無關緊要的缺點,我們不必念念不忘,耿耿於懷。人生幾何,何必和自己過不去呢?雖然,不可否認,缺點越少越好。但是,對於那些於我們的人生有影響的缺點,我們是必須改的。很簡單,因為我們要過一個有真義的、有樂趣的人生。
史鐵生是一個著名的作家。但他卻是一個殘疾人。史鐵生談到自己的殘疾時說:殘疾是什麼?殘疾隻不過是一種局限。正常的人想飛但不能飛,我們隻不過是想走但不能走。
是史鐵生自己不想走嗎?絕不。沒有再比他想自己獨立行走的人了。讀一讀《我的地壇》,你就能感受到一種走的生命的渴望,那是一種可用廢棄生命來換取的渴望。然而,事實是鐵一樣的冰冷。把願望打得水珠一樣飛濺。認識到了現實的殘酷,也認識到了現實的親切,不再幻想、不再憧憬的老史開始真正的思索,思索的結果是一種樂觀,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人生,是一個至今讓我們喜歡的作家。
一個人,作為個體,是要和社會接觸的。因此,作為個體一部分的缺點,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在社會中時時閃現了。一個人,不僅要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點,還要正確看待別人的缺點。交朋友是如此,談戀愛也是如此。我們不看對方有多少缺點,我們是看對方的缺點自己能不能容忍:我們不看對方有多少優點,我們是看對方的優點對我們有沒有幫助。
“自作聰明的人總以為自己比別人知道得多,”洛克菲勒集團的副總裁雷特恩,塞克頓說,“這離無知也就一步之遙了。”自作聰明的人都有一個毛病,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無知,相反還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由一則關於蘇格拉底的故事,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有一次,蘇格拉底的朋友到德爾斐神廟裏去問阿波羅神:
“世上究竟還有沒有比蘇格拉底更智慧的人?”神諭回答說:“沒有”。蘇格拉底對此感到很奇怪:“我怎麼會是最有智慧的人呢?
但是神諭不可能錯呀?”
為了驗證神諭,蘇格拉底首先走訪了一批著名的“智者”。
結果發現。那些名氣最大的人,恰恰是最愚蠢的;而那些不大受重視的人反而愚蠢少一些。然後。蘇格拉底又走訪了幾個詩人,發現詩人對自己所寫的東西一竅不通。他們“寫詩不是憑借智慧,而是憑借靈感”。最後。蘇格拉底又走訪了能工巧匠,發現他們隻“因為自己手藝好,就自以為在別的重大問題上也有智慧。這個缺點把他們的智慧都淹沒了”。
經過一番走訪,蘇格拉底終於醒悟了:“阿波羅神之所以說我是最有智慧的,不過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無知:別的人也同樣是無知,但是他們連這一點都認識不到,總以為自己很有智慧。僅憑這一點,阿波羅神就把我算作是最有智慧的人了!”最有智慧的人其實是有自知之明的人。無知的人會盲目的誇大自己的才能,但是我們隻能期望自己不做蠢事,卻不能期望別人跟自己一樣愚蠢,這是我們應有的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