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拉(雀兒山)其實不是一座,而是一群雪山,5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座,主峰絨麥峨紮海拔6168米,聳立於尚未彙流東南向的金沙江與雅礱江兩大峽穀之間。
國道317線從5000米出頭一點的山□穿過。
東麵的冰川造就了那個光影變幻的玉隆拉措,越過山口向西,大地帶著一股淩厲之氣急劇地俯衝而下,冰川與融雪哺育了一條河:濯曲。“曲”是藏語裏又一個基本的地理名詞,即漢語中的河。濯曲迅即下降,壯大,十幾公裏的距離內,彙集了高山草甸區伏地柏、紅柳和鮮卑花灌叢糾結地帶的眾多溪流,很快就變成了一條白浪喧騰的河。有了力量的水,更迅疾地造出下降的地勢,在堅硬的岩石中切出幽深的峽穀。樺樹與杉樹的峽穀,花楸樹和櫟樹遮天蔽曰的峽穀。快到德格縣城更慶鎮時,就20公裏左右,已經陡然下降了兩千來米,河遣和沿河公路兩邊壁立著萬仞懸崖,按住頭上的帽子仰麵才能看到青天一線。衝出穀□,地勢驟然平緩開敞,耕地、村落和寺廟依次出現。
藏學家任乃強先生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到此遊曆考察,著有《德格土司世譜》,其中記載了這段峽穀的人文史。說在格薩爾王建立嶺國幾百年後,有—個嶺國勇士,名叫洛珠刀登,“有女美而才,嶺王求以為妃,許給一日犁地的聘禮。乃率其仆,沿濯曲南犁,暮達龔埡之年達,得長70裏之河穀。嶺王因賜之。遂,得為有土地之獨立小部落”。
“唯此段河穀,有30餘裏為石灰岩之絕峽,僅半段為可耕地,亦甚促狹……當時民戶,不超過三十家。”
到清朝中葉,奉格薩爾為祖先的嶺部落日益衰落,洛珠刀登於濯曲彈丸之地起始的德格家族的勢力卻日益壯大,雍正年間,被清廷招撫,授安撫司銜。其轄地最盛時曾經領有金沙江兩岸今四川與西藏德格、白玉、江達、石渠等縣數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和人民。
“洛珠刀登既受七十裏之河穀封邑,卜宅於今德格縣治所在。卜宅之初,曾築渺小之花教寺廟……其後此寺發展為德格更慶寺,為康區一大花教(薩迦派)中心。”後更依托此寺,創建了德格印經院。
登巴澤仁土司執政時期,於籌建印經院建築的同時,籌劃印版的刻製工作。從雍正七年(1729)至清乾隆三年(1738)的近10年間,較大規模的刻版工作全麵鋪開,完成了《甘珠爾經》的編校、刻版和《丹珠爾經》的印版刻製。同時還完成了一些其他典籍的印版刻製工作,印版總數近10萬塊。此後,曆代土司家族又主持編輯和刻製的重要文獻數十部,共計340多函,使德格印經院印版數超過20萬塊。
到今天,德格印經院已有270多年的曆史,院藏各類典籍830餘部,木刻印版29萬餘塊。院中浩瀚的印版、典籍對研究藏族曆史、政治、經濟、宗教、醫學、科技、文學、藝術等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引起海內外學界矚目,成為一個保存並傳布藏族傳統文化的中心。
因了印經院的文化傳播之需,德格地區的雕版術、手工製紙和印刷術得以保存發揚,成為當地引以為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頗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德格土司家族崛起的曆史,也是將格薩爾王奉為祖先,並將格薩爾王所開創的嶺國視為基業的林蔥土司家族逐漸衰亡的曆史。這種此消彼長的關係應該包含著強烈的敵對因素。但在德格土司統轄的土地上,卻依然將嶺部落的祖先格,爾視為一個偉大的英雄,像自己的祖宗一樣引以為傲。
在德格印經院中,就珍藏有格薩爾畫像的精美雕版,常有崇拜英雄的百姓去那裏印刷,請回供奉,或作為珍貴禮物饋贈親友。一位20世紀30年代進藏區學佛求法的漢族人也到過德格,他寫道:“西康有一種風俗,印經的人要自備紙墨,另外還要付給印刷工人工資,這樣就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經版進行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