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占的財源何處有?
財富在每個人麵前都是平等的,它卻不會主動走向你,也不會主動走向他,要想擁有財富就得靠自己的努力。
麵對財富的誘惑,人類一代又一代前仆後繼地奮鬥。於是,我們的世界,誕生了數不清的以獲取財富為主要目的行業與職業。被這些行業與職業所涵蓋的人們,誰都希望獲得的財富多一點,誰也不甘心得到的要比別人少,於是,為財富而奮鬥便不可避免地衍化成人類相互間的生存競爭。競爭必然會造就出這樣的心理:獨占一方生財領地,讓別人無法插足。通俗一點說,就是我做的生意,最好是獨門生意。我從事的經營項目,最好是獨家項目,沒有人來跟我搶吃、來分一杯羹。富商巨賈們拚力於市場分割,財團大亨角逐行業壟斷,無不是被這種心理所驅動,就連補鞋的、修傘的工匠,也會為在同一條街沒有第二個同樣的修補攤而慶幸。
排他的手法不能說不是保證獲取盡可能多的財富的一種方式,隻是它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的許多方麵已經難以奏效,至少在生意場中是如此。在市場完全放開的當今世界,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進行一切合法的經營,除了被法律或政策框定的某些專營項目之外,已沒有什麼經營領域可以拒絕別人的進入。在當代經營界,常可聽到一聲無奈的歎息:生意難做,這句歎息裏頭就包含了上述的因素。確實,如今隻要有某個人做某項事賺了大錢,競相效仿的人便會蜂擁而起。
雖然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獨門生意幾乎絕跡,但既然是“幾乎”就是還有,隻是太少太少了,專利發明,就是一種能讓人獨占的財富之源。
比爾·蓋茨這個名字如今可謂路人皆知,他在人們的心目中可以說已經成為富豪的代表或財富的象征。如果問:是什麼造就了富豪比爾?也許許多人都會回答:計算機軟件技術。
不錯!比爾·蓋茨確實是靠計算機軟件技術發的家。可是,如果我們來兩個“假如”,這個答案便會被推翻。
假如全世界有資金有技術的人都來開發、生產計算機軟件,假如他們開發、生產的計算機軟件與比爾·蓋茨的是一模一樣,比爾。蓋茨還能在這一經營領域獨占鼇頭、一度雄踞世界富豪首席寶座嗎?
然而,前一個“假如”也許會變成現實,但後一個“假如”僅僅隻是“假如”,當今世界上沒有誰敢公開地開發生產與蓋茨的軟件完全相同的產品。因為,蓋茨開發的計算機軟件,都被授予了專利,屬於用專利技術生產的專利產品,誰也不能仿製或未經授權便銷售。所以,說計算機軟件技術造就了富豪比爾·蓋茨是不準確的,真正使他成為富豪的應該是:獲得了專利的計算機軟件技術——它不僅是蓋茨財富的來源,而且這個源頭由他獨占。
比爾成為世界首富的奧秘揭示了一個事實,當今世界很難有被人獨占的經營領地,但卻存在讓人獨占的財源——專利發明,或稱專利技術。
專利這個詞單獨存在時,它的意思為“專門利益”或“壟斷利益”,它和“發明”、“技術”、“產品”等組合成詞,就是指享有專利利益的發明、技術或產品。在實際應用中,它是一種強製性的法律保護手段。某項發明、技術或產品,一旦獲得了專利,它的所有權、使用權、生產權、經營權就完全屬於專利擁有人,未經專利權人允許,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染指。
專利就是這麼霸道,而專利的霸道,並非是為了阻止別人進入某一經營領域,而是保護某一具體的專有技術、專門產品的擁有者其利益不被別人侵占。比如,對計算機軟件這一經營領域,誰進入,誰參與技術開發和產品生產,專利無權過問。但是,如果誰想無償占有比爾·蓋茨的專利技術和產品,專利就會對他說:不!打個比方,專利不是要幫助人們在經營領域中“圈地”,而是為人們自主開發的技術和獨創的產品充當守護神。
有了專利這個守護神,某些技術和產品,就成為其擁有者的獨有財源。技術或產品一旦獲得專利,便可以通過轉讓專利權、特許使用技術,產品銷售代理或分銷等方式,獲取經濟利益。可以這樣說,一個人隻要擁有了某項可付諸實用的專利,就等於獨占了一孔財源奔湧的泉眼,別人隻能經專利權人允許後,以有償的方式分享從這財源中湧出的流。如果把專利創造財富的過程比喻為一個企業經營的流程,那麼,專利權人就好比企業的出資者,其他所有使用該專利技術生產財富的人,就是為專利權人創造利潤、也為自己謀利的“打工仔”。
專利的財富就是來的容易,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利用專利發財,你得有善於思考的腦筋和敏銳的眼光。
眼光十五
終身學習
永遠不倒的賺錢翁
知識經濟,強調的就是你要有為這個世界做出貢獻所付出的勞動成本大部分來源於知識,進入數字時代的知識不斷更新,所以你要不斷地調整知識結構,及時充電。去學習所不知道的,去學習能帶給你財富的知識吧,一定要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但一定不要成為『書呆子』。
把知識轉化為資本
在知識更新換代更快的年代裏,知識在經濟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知識淵博之士出路多。但並非有知識就有財富,知識變成財富還要有一個運用的過程。比如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國家,博士是最高學位,應該是擁有了淵博知識的博學之士,然而各個國家的博士都不是富有的象征,同樣存在著貧窮和失業問題。與此相反,許多富豪的學曆並不高,所掌握的知識也並不是很多,但他們有生意的頭腦,有賺錢的遠見,照樣是財源滾滾。事實上,知識就是知識,財富就是財富,知識不等於財富。尤其是在具體的問題,具體的人身上,尤為如此。
在知識經濟時代裏,富翁大多也是知識大亨;但知識大亨卻不見得都是富翁,二者之間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如果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有了知識就能發財,持有多少知識就能立即兌換成多少現金,那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我們說知識能創造財富,但不是籠統指一般的知識,也不是指存在於人的大腦或書本上的那種知識,而是指資本化以後的知識。而如何將知識資本化,是決定知識能否轉化為財富的關鍵。過去許多人窮首皓經,學富五車,但卻終生貧困潦倒,原因就在於沒有將掌握的知識資本有效地轉化為產業資本。
看不到自身的價值可以說是廣大知識分子的通病。他們盡管知識淵博、才華出眾、富於創造,但由於認識不到自己的價值或者恥於將智慧與知識轉化成金錢,於是他們的知識與智慧隻能像被埋沒的寶藏一樣,一錢不值;或者為別人偶然得到,錢讓別人賺走了。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的富有與他本身擁有的知識的多少並不一定成正比。一個高中畢業生,如果能將自己的知識資本化,並善於借用別人的智慧,他可以財源滾滾;相反,一個知識淵博的大學教授,如果無法將自己的知識資本化,他就永遠富不起來。總之,在知識經濟時代,僅有知識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如何將知識資本化。誰能勇敢地將自己的知識與智慧推向市場轉化成產品,誰就能成為新一代富翁。知識爛在肚子裏的人注定要一生受窮。
美國教育專家希爾博士告訴我們:知識本身並不會吸引金錢,除非我們懂得運用我們的智慧,通過一個實際的行動方案,方可聚財。知識本身隻是“潛力”,我們要懂得運用有組織性的計劃,才能將這潛力變為力量,再轉化為金錢。著名的例子如100多年前的諾貝爾,在其研製成功炸藥後,他創辦了公司,並留下了一個900萬美元的基金,他是運用其自身的知識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而獲得財富的一個早期典型的代表人物。現在,善於將知識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而成富豪者,比比皆是。“周林頻譜儀”的發明者周林是一位資深的學者,他也是將科學技術知識迅速轉化為物質生產,從而獲得巨大成功、獲得巨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