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西歐由於基督教統治了整個社會,嚴重束縛了科學的發展。直到l4世紀開始的文藝複興,才逐漸衝破教會的黑暗統治。到l6世紀,興起了科學革命,導致了近代醫學的誕生。1543年,維薩裏發表了解剖學專著《人體結構論》,糾正了傳播l500年之久的傳統解剖學的200多處錯誤,還有許多重大發現,如人的全身神經發源於大腦等,是一部劃時代的醫學專著,它標誌著近代醫學革命的開始。l628年,英國出版了哈維的《心血運動論》,論證了心髒運動的作用,創建了血液循環學說,使醫學生理學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成為一門現代科學。哈維的這一成就把維薩裏開創的醫學革命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此後,醫學新發現、學說接連不斷,醫學專著源源問世。曆史告訴我們,醫學的發展繁榮了醫學寫作,醫學寫作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醫學的發展。
到1665年1月,法國首先創辦了《學者雜誌》,其創刊宗旨就包括報道解剖學等醫學方麵的實驗成果。同年3月,英國皇家學會出版了《哲學彙刊》。這兩種刊物可稱為世界最早的科學期刊。l00年之後,又出現了發表醫學、生物學研究論文的專業期刊,為醫學寫作的繁榮創造了條件,使醫學文獻的廣泛傳播和充分發揮其效益找到了更適宜的形式。
我國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阻礙了醫學的進步,導致近代醫學逐漸落後於西方,但醫學寫作仍不斷地發展。明、清時期,許多醫家致力於醫籍的整理與編纂,出現了一些大型綜合性的醫學全書,其中有的是在政府主持下完成的。此外,有些醫家還編寫了不少普及性的醫書,對醫學普及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值得一提的是1792—1801年出版的《吳醫彙講》11卷,其中包括41位作者關於內、外、婦、兒各科的94篇文稿,可說是我國醫學刊物的雛形。
1.2.3當今醫學寫作的發展趨勢
1.2.3.1醫學寫作內容在廣度和深度上繼續拓展、深化
進入20世紀特別是近二三十年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醫學模式的轉化以及生物技術和工程的發展,醫學、生命科學已成為最具活力的科技領域。醫學研究一方麵是學科越分越細,不斷向微觀深化,出現了“分子醫學”;另一方麵是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融合,不斷向宏觀拓展,出現了“係統醫學”。健康的概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它已不單是指人體沒有疾病和異常的衰弱現象,而是指人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處於完滿的狀態。這就使醫學寫作的內容不斷開拓,範疇進一步擴大。據統計,全世界現有生物醫學期刊2萬多種,每年發表文章在200萬篇以上,數量之多居自然科學與技術類之首,且增加的趨勢有增無減。此外,醫學軟科學論文作為醫學寫作的一種新的文體,近一二十年來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並越來越發揮其重要作用。
1.2.3.2醫學寫作學科體係將進一步充實、完善
科技寫作學科體係近幾年來逐步發展,已形成了如下的框架:
(1)科技寫作原理論①科技寫作特質論,包括科技寫作的含義、種類、特點和功能等。②科技著作源流論,包括科技寫作的起源、曆史沿革和發展規律等。③科技寫作要素論,包括主體論(作者論)、客體論(對象論)、受體論(讀者論)。
(2)科學寫作方法論包括主題確立、體裁選擇、結構安排、表述方法、語言運用和寫作過程(具體操作)等。
(3)科技寫作文體包括各種不同文體的定義、特點、寫作方法、注意事項等。
醫學寫作學科體係也大體如此。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從醫學寫作自身的特點出發去總結寫作方法和具體操作技巧,以便徹底擺脫過去把一般寫作知識穿鞋戴帽地套用在醫學寫作上的初級狀態,使醫學寫作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使醫學寫作學科體係得到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1.2.3.3醫學寫作現代化的進程加快
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和電子計算機的普及,醫學寫作現代化的進程加快,它表現在如下幾方麵:一是載體種類多樣化。除了早已出現的縮微出版物、音像出版物外,現在又增加了電子出版物。二是信息上網化。現在不僅醫學信息光盤化,而且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可以方便地從因特網上查閱文獻,這為醫學科研和醫學寫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三是寫作方法的電腦化。隨著出版的電腦化,勢必要求編輯電腦化,進而要求作者提供作品軟盤。因此寫作電腦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用電腦寫作,由於具有寫作速度快、修改方便、成品清晰美觀、便於投寄和編輯出版等優點,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出版機構和作者的青睞。
1.3學習醫學寫作方法概述
醫學寫作既然是一種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技能,那麼學習它的方法就應該是:在學習寫作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基礎上,以寫作實踐為主,加強寫作及與寫作有關的技能訓練。歸納起來,即四多——多寫、多讀、多思、多於。
1.3.1多寫
這是提高寫作技能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徑。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一個人如果不下功夫勤學多練,是很難寫出好的醫學作品來的。
多寫,首先是要抓住一切練筆的機會。無論是寫讀書筆記、實驗報告、文獻卡片,還是寫病曆、醫囑、診斷書。都應認真對待,嚴格要求。二是要敢於寫。許多初學者愛麵子,怕寫不好遭人嘲笑,不敢動筆。必須解放思想,打消這種顧慮。三是要多改。經驗證明,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毛澤東同誌說過:“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複雜的,必須反複研究,才能反映恰當。”醫學作品在科學性、創新性、邏輯性方麵較之其他文章有更高的要求,很難一揮而就,這就更需要反複推敲和修改。修改的含義不僅是字句的潤色,更重要的是要看內容是否正確、完善,資料和數據是否確切、可靠,結構安排是否嚴密、恰當。必要時,還應聽取同行的意見,請有關專家審查。
1.3.2多讀
這是提高寫作技能的有效方法。古語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它生動地道出了“讀”與“寫”的關係。要多讀醫學文獻,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在書中挖掘”,即從書中吸取營養。一是要多讀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書刊,不斷積累和更新專業知識,拓寬知識麵,完善知識結構,這是從事寫作的重要基礎;二是要多讀醫學作品的範文,多研究範文的寫作格式、構思技巧和表達方法,以資借鑒。
同時,要多讀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著作,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來指導自己的醫學實踐和寫作實踐。
此外,還要多讀一些文學和其他人文科學的著作,開闊視野,活躍思路,提高選詞組句和說理表意的技巧。有位科學家曾說過:“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可能來自他們的博學”,這是很有見地的。
1.3.3多思
“學而不思則罔”(孔子語)。進行醫學實踐,從事醫學寫作,必須勤於思考。醫學寫作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醫學作品是創造性思維的結晶,從選題確立,主題提煉,布局謀篇,到材料收集和加工,無一不需要認真、充分的思考。隻有通過反複思考,才能把實踐中得到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做到有所創新。
1.3.4多幹
沒有醫學實踐,就不可能獲得醫學的真知灼見,醫學寫作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要想寫出高質量的醫學作品,就必須親自參加醫學研究和臨床工作,不斷積累實踐經驗和第一手材料,這是醫學寫作的物質基礎和可靠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