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醫學寫作的功能
1.1.4.1醫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
著名醫學家石美鑫教授指出:“寫作是一種重要的技能。在醫學領域,是一種開展專業業務必不可少的工具。不能設想,一個醫務工作者可以離開寫作而順利進行他的業務工作。……一個醫學工作者幾乎每時每刻都要與文字打交道。”事實確實如此。一個醫務工作者從寫處方、醫囑、病曆,收集、整理科技資料,到總結、交流、傳播醫療經驗和科研成果,都離不開寫作。醫學寫作已成為醫學工作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並貫穿於醫學工作的始終。
1.1.4.2醫學信息存貯、交流和轉化的重要手段
醫學寫作的產品——醫學文獻是醫學信息存貯和交流的良好載體,它可以不受時空的限製,揚播世界,流傳後世。特別是在醫學、生命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醫學信息的存貯和交流尤為重要。據報道,目前全世界每年文獻量已超過900萬篇,其中僅生物醫學期刊發表的文獻量就在200萬篇以上;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按引文數量排列,前500種期刊中醫學l76種,生物學111種,兩者之和占總數的57%。醫學文獻是人類醫學知識寶庫中最重要和最精華的部分,它使醫學科學技術實現社會化和國際化。醫學工作者通過閱讀醫學文獻,了解前人所做的工作,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指導自己的醫療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因此,進行醫學寫作,是將醫學知識轉化為經濟和社會效益、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手段。
1.1.4.3醫學科研成果物化的重要形式
醫學科研成果,有的可直接以物質的形式展示出來,如醫療診治的儀器、工具、藥品等,但這隻是少數,大部分科研成果則需要通過寫作,形諸文字,將其物化,公布於世,以求社會的承認,實現它的社會價值。這是科研人員合法地顯示他們科學成就和學術地位的重要形式。即便是可直接物化的科研成果,要真正得到社會承認和實際應用,也需要寫出技術鑒定書、使用說明書等文字材料,仍離不開寫作。現在,宣布醫學科研成果最基本的形式是發表醫學論文或公布專利等科技文獻。因此,醫學科技文獻的數量和質量就成為衡量醫學工作者及其群體專業成就大小和學術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據。
此外,科技文獻發表的時間(準確地說是出版部門收稿的時間)先後,還是確認科技工作者對某項發現、發明擁有優先權的證據。因此,進行科技寫作不僅是把科技成果盡快地轉變為社會效益的需要,而且也是科技領域中激烈競爭的需要。有不少科技成果,就是由於寫作的延誤,不僅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時傳播,還使優先權失之交臂,歸屬他人,這是十分遺憾的。
1.1.4.4醫學工作實現創新的重要途徑
醫學寫作不是簡單地、原始地反映各種醫學工作的實踐。實踐中所得到的感性認識、第一手材料、原始數據等,就如同是一堆“礦石”,必須運用各種創造性的思維方法進行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一係列“冶煉”過程,才能得到含量高的“金屬”——科技成果。因此,醫學寫作是醫學工作者實現創新的重要途徑。
1.1.4.5培養醫學人才的重要方法
醫學寫作是醫學工作者專業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嫻熟的寫作技能是高級醫學人員必須具備的素質。因此,應該把提高醫學院校的學生和青年醫學工作者的醫學寫作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培養目標,貫穿於醫學教育工作之中。寫作是一個人智能的綜合反映。堅持寫作實踐,一來可總結工作,深化認識;二可發表成果,得到公認;三可發現不足,及時改進;四可促進學習,不斷提高;五可訓練思維,幫助記憶。因此,加強醫學寫作訓練,可使醫學工作者的能力在多方麵得到提高,是綜合培養醫學人才的重要方法之。
1.1.4.6具有商品功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可以轉化為具有經濟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商品。醫學作為一種科學技術,它也具有生產力的屬性,可以物化為商品。如前所述,醫學寫作的產品——醫學文獻,它不僅是有效勞動的結晶,而且是醫學知識的載體,可為廣大民眾防病治病、健康地生活和勞動服務,因此它具有經濟價值和使用價值,也可轉化為商品。專利作為商品已為大家所熟知,現在又有不少醫學文獻如谘詢報告、技術鑒定書(如藥物、化妝品、農藥、化肥的毒性鑒定書)、可行性報告、翻譯資料等,也都可以轉化成商品。特別是我國實施知識產權法和著作權法之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醫學科技文獻作為商品進入科技市場。
1.2醫學寫作發展簡史概述
1.2.1古代的醫學寫作
人類自創造文字以來,、就十分重視有關醫學內容的寫作,醫和農作為人類生存的兩大支柱,有著大體相同的古老起源。據考證,世界上最早的醫學文獻是成書於公元前1800年的埃及“紙草文”醫書,它寫在一種被稱為“巴比盧斯”的植物做成的紙草文記載了48例外科疾病,反映了當時的解剖學、生理學等知識。世界聞名的荷馬史詩《伊裏亞特》也載有醫學知識,它反映了公元前l2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古希臘的醫藥狀況。成書於公元前7世紀的印度巫祝及祭祀的詩集《讓災明論》記載了77種病名及用於治療的草藥,還述及婦女病、保健術和解剖學等知識。公元前460——前370年間成書的《希波克拉底文集》是一部劃時代的醫學著作,它擺脫了巫術、宗教迷信的影響,把診治疾病放在科學基礎之上。這部文集共59篇,可說是開了醫學論文之先河,是直到近代醫學興起之前的古代醫學寶庫,其中不少內容至今仍有價值。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也有著悠久而又豐富的醫學寫作曆史,古典醫籍數量浩繁,博大精深,流傳甚廣。據考古發現,約在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人體解剖部位名稱及疾病的記載。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簡帛中有醫書10餘種,大約成書於公元前4世紀,其中《五十二病方》記述疾病52種,藥物200餘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臨床治療方書。公元前4世紀左右,由佚名氏撰寫而成的《黃帝內經》是一部專門總結醫學理論的專著,它對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的認識,對疾病診斷和防治的論述,頗多精辟的論斷和獨到的見解,至今仍為中醫之經典。
西漢初年,名醫淳於意用文字記載所診患者的姓名、裏籍、職業、病狀、診斷和方藥等,開後代病案寫作之先河。至於戰國時期成書的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西漢秦越人的《難經》,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許多輝煌巨著,都是世界公認的古代醫學名著,對我國甚至世界醫學的發展都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縱觀我國和世界古代的醫學寫作,開始都夾雜在非醫學作品中,屬描述性的文字。爾後,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逐漸有了理論性、係統性的醫學知識的總結,並開始從非醫學作品中分離出來,形成專門的醫學著作。
1.2.2近代的醫學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