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激情之樹的善良之果 (2)(1 / 2)

許多人之所以隨波逐流,因循守舊,是因為他們沒有想到自己其實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專家。在他們自己本身、家庭或事業的世界裏,他們做某些事,隻不過是因為某些“專家”這麼說,或因為那是一種流行,跟著做也可以湊個熱鬧。

要維護自己的獨立性,可以說是人類具有的神聖需求,是不願當別人橡皮圖章的尊嚴表現。隨波逐流雖可一時得到某種情緒上的滿足,卻也時時會幹擾你心靈的平靜。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達斯曾有一個很深刻的結論。他指出:“人們隻有在找到自我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到這個世界上來,要做些什麼事,以後又要到什麼地方去等這類問題。”

我們的時代一切都在突飛猛進,任何人都在追求更新的東西、更完美的東西。無論是一份報紙還是一本書,人們都愛買那些不斷進步的、與眾不同的。而一份很大眾、很平凡的報紙是無法吸引別人的目光,也不會獲得利潤的。

在這個劇變的社會,環境在不斷地變化著,我們必須改變,才會有出路。但是我們不能成為環境的奴隸,不能隨波逐流。我們必須保持自己的個性,不盲從,就算在羊群中,也要當領頭的那一隻。刮起頭腦風暴,激起創新火花

21世紀是創新製勝的世紀,創新的熱情是最寶貴的熱情。

“創新”聽上去似乎是一個很普通但又很玄妙的詞語,創新是全社會甚至是全球所提倡、支持和鼓勵的,人們對這個詞耳熟能詳,幾乎婦孺皆知。每個人也都希望自己具備這種創新的精神。但是真正實行起來的時候,人們又會覺得創新這種事情看不到,摸不清,許多人對於自己的創新力持懷疑的態度,總覺得創新是一個神秘而艱巨的過程,是某些年輕的高資曆的專業人才的專利。因而,在遇到一些事情時,他們不願意開動腦筋,還要找各種理由為自己的懶惰辯護,“我缺乏太多可以幫助創新的知識了”、“創新似乎是那些科學家的事”、“我的工作沒有什麼可創新的地方”……當然他們懶惰的原因還有一條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怎樣做才算是創新,如何才能具備創新的精神。

實際上創新未必有多玄妙,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所小學裏,當孩子們開始迎接新學年的時候,有一批科學研究人員來到了這所學校,他們對學校裏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智商測試和“自由發揮”的繪畫測試。隨後,研究人員給出了一個50人的名單,告訴教師和學生說,這50名學生智商和想象力都很高,有很優秀的創新能力,這種創新才能在本學年內,就會得到充分的展示。一年後,研究人員又對這些學生進行同樣的測試,結果發現,這50名學生在創新方麵果然比其他學生有了明顯的進步。校長覺得這種測驗結果真的很有效,打算推廣到其他年級。而研究人員卻告訴校長:“第一次測驗所給出的名單並非來自測驗的結果,實際上是隨機選出來的。”

這個結果雖然讓人驚訝,卻說明了一個道理:創新能力是可以培養出來的。那50名學生果真擁有異於常人的創新才能嗎?當然不是,他們隻不過是被隨機挑選的普通學生,但是一種強烈的他人期許和自我期望卻激勵了他們創新才能的發揮。他們以為自己比別人更優秀,更有創新的頭腦,於是平時思考問題時也非常努力,絞盡腦汁想各種各樣的不同解決方法,而這種鍛煉潛移默化地提高了他們的創新能力,拓寬了他們的思路,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事實上,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蘊涵著無窮無盡的創新潛能,以及我們實現創新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供應品”,它們埋藏在我們的頭腦中,隻需要我們動動腦筋思考,刮起“頭腦的風暴”就可以達到創新的效果。

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又稱智力激勵法、BS法。它是由美國創造學家奧斯本於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發表的一種激發創造性思維的方法。“頭腦的風暴”是奧斯本在《應用想象力》這本書中首先提到的一個詞,他在這本書裏寫道:“那是在1938年,我在公司內第一次嚐試了有組織的思考活動。那時我領導著‘一個廣告代理公司’。早期的參加者為我們的努力起綽號為‘頭腦風暴會議’,很合適,因為‘頭腦風暴’意味著用大腦去猛攻一個問題,而實際情況正是如此。”

作為一種創新方法,頭腦風暴法在韋氏國際大詞典中被定義為:一組人員通過開會方式對某一特定問題出謀劃策,群策群力,解決問題。頭腦風暴法的核心是召開頭腦風暴會議,奧斯本為頭腦風暴會議製定了8條原則。

1)參加會議的人員控製在10人左右,開會時間以半小時為宜。

2)每次討論的問題不宜太小、太狹窄或帶有限製性,但討論時必須針對問題的方向,集中注意力。

3)主持人至少需提前10天通知會議主題,發言時不可照本宣科,會上不允許個別交談,以免幹擾別人的思維活動。

4)在會上不允許批評別人提出的設想,禁止作出評論性的判斷。

5)不允許用集體提出的意見來阻礙個人的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