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逝波集(9)(3 / 3)

《中國詩學》自第一輯推出就顯示了自己求實和創新的特點。它的編輯宗旨是:以追求真理為目標,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本著求實創新、團結開放的原則,嚴格遵循學術規範,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同時團結青年學者,關注學術動態,紮實地推動詩學研究和學術建設。從第二輯起,篇幅不斷增加,到第六輯已達45萬字,又在原有的四個欄目上增添了“詩學文獻學”,使學科的內涵和外延更加明晰,更加完密。所刊文稿題下均注明收稿日期,以保護作者的發表權。編委會由學術界一批學有專攻的青年學者組成,分專業承擔審稿工作,保證刊發稿件的學術水準。作者中既有李芒、王運熙、張少康這樣的聲望卓著的前輩專家,也有莫礪鋒、陳尚君、王小盾、胡大雷這樣的學術中堅以及張健、程章燦、汪春泓等年青一代的新銳,可以說集中了學術界的骨幹力量。每期論文的編發既考慮到專題點,又照顧到覆蓋麵,相當一部分篇章選自優秀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保證了《中國詩學》學術上的專門性和高水準,同時推出了一批學術新人,有幾位年輕學者就是由此步入學術界的。

為促進海內外學術交流,為國內學者提供研究信息,每輯還有計劃地刊登一些海外研究文獻的目錄,同時適當地發表一些海外學者及我國港台學者的論文,作者包括日本的船津富彥、靜永健,韓國的柳晟俊、金昌慶,我國台灣的黃景進,我國香港的陳國球、劉衛林、童若雯等。在這個電腦網絡化的時代,國際化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之一。

《中國詩學》迄今已出版十六輯,刊登論文450餘篇,約520萬字。作為一種專業出版物,《中國詩學》不僅承擔了發表中外學者最新研究成果的任務,還密切關注學術動態和學科建設,積極參與和引導學術潮流。自90年代以來,凡有關詩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如詩話研究、域外漢文學研究、《二十四詩品》真偽之爭,《中國詩學》都曾開辟專欄,以筆談的形式進行討論,在學術界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反響。第五輯的《二十四詩品》真偽問題討論,就陳尚君、汪湧豪《二十四詩品辨偽》一文提出的結論,發表了一組由老中青三代學者參加的筆談,謹慎持重,言之有物,國內報紙雜誌紛紛報導轉述,在海內外產生強烈反響。日本大東文化大學門脅廣文副教授專門來函要求翻譯成日文,在日本的學術刊物上發表,又在自己撰著的《二十四詩品》譯注中評介了有關論點。

目前,《中國詩學》已引起日本、韓國、我國香港和台灣地區學術界的重視。1996年我赴台灣參加學術會議,在參觀“中央”圖書館時將《中國詩學》贈予漢學資料中心,劉顯叔主任告訴我,中心早已購入。當時周勳初教授在場,劉主任對周先生說這是他們見到的內地少有的高水平學術出版物。日本京都大學川合康三教授在評述近年中國詩學研究的文章中,也強調了《中國詩學》的特殊意義。日本幾家中國書籍專營店,如東方書店、中國書店、朋友書店都希望代理《中國詩學》,甚至希望重印已絕版的第二輯,無奈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卻不經銷《中國詩學》,日本學者仍難以買到。從第七輯起,《中國詩學》將改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印行,發行方麵相信會有所善。

《中國詩學》創辦至今,彈指已近二十年。在新世紀的早春回眸過往,《中國詩學》畢竟留下了深深的履痕。幾十年以後回首90年代的學術,我相信它的意義會更加凸顯出來。中國是個詩歌大國,中國詩學應該擁有一份專門的學術出版物。盡管目前我們經費尚不足,出版周期也較長,但我們有信心把《中國詩學》越辦越好,使它在未來的歲月中成為與學術同進步、與學人共成長的學術園地,在新世紀的詩學研究中起一點推動作用並產生日益重要的影響。

1999.6

2012.4修訂

注釋:

【1】轉引自湯普森:《曆史著作史》,274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2】鞏本棟編:《程千帆沈祖棻學記》,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3】李祁:《海潮詩魂:李祁詩詞全集》,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

【4】蕭豹岑:《秋草集:蕭豹岑詩集》,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