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附表(1 / 2)

皇族:

分宗室和覺羅。

命好命壞,全看祖上跟塔克世的關係。塔克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爸爸,生了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的後代就是宗室。而塔克世的伯叔兄弟這些支脈,後代則均為覺羅。

宗室封爵: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鎮國公、輔國公)、將軍(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閑散宗室。除軍功卓著,經皇帝特恩,親王之一子可以世襲親王爵位外,其餘王公子孫都要降級襲封。

當然你會問,這麼多級,已然眼花繚亂了,為什麼“公”那一級還要分奉恩的和沒奉恩的?

因為“八分”。

努爾哈赤將愛新覺羅子孫預定為八家,每一旗為一家,八旗宗室按照“八家均分”的原則分享政治經濟特權。隻有宗室中身份較高者(奉恩輔國公以上)才能享有參與國政的權利,俗稱“入八分”。而鎮國公往下,則被稱為“不入八分”。

中央文官:

清朝皇帝多患有受害狂想症,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合計怎麼防備漢人。沉屙日久,終於在雍正朝集中爆發。後果就是,內閣這個自明以來的最高權力機關直接被新成立的軍機處架空。

紫禁城裏的文華殿和武英殿原本是內閣學士的辦公場所,閣臣地位最高時相當於宰相,比如張居正。而對於雍正這類有著天蠍座一般強烈控製欲且精力旺盛的患者而言,他不宰人就算好的了,還想給他配個宰相?

清朝皇帝發布的命令分為明發上諭和寄信上諭兩種。明發上諭由內閣學士擬就,皇帝首肯後下發到中央各部。

而軍機處經辦的寄信上諭則重要得多,由軍機大臣擬給皇帝看,若無問題,皇帝就封起來蓋一個“辦理軍機處”的印。此印一蓋,則屬高度機密,誰也不能看。比如,有關財政問題,發給江蘇巡撫的寄信上諭,就連戶部尚書也不能看。

唐宋時期的上諭是公開的,生效的前提是得有宰相的章,皇帝一人說了不算,君權相權相互製約。而到了清朝,尤其是到了事無巨細地大搞暗箱政治的雍正朝,獨裁專製發展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境界。

無論正一品的“大軍機”(軍機大臣)還是正四品的“小軍機”(軍機章京,軍機大臣的屬官),都不能和明朝的內閣大學士相提並論,而隻是執行皇帝個人意誌的私人秘書。

清朝的六部,吏部(文官任免)、戶部(戶籍財政)、禮部(外交科舉)、兵部(武官任免)、刑部(立法審決)和工部(工程製造),比之明朝,也大為縮水。雖然各部尚書和都察院(中央紀律檢查機關)的左右都禦史仍位居從一品的高位,各部侍郎和都察院的左右副都禦史位居正二品的高位,但由於尚書滿漢各一人,左右侍郎滿漢各一人,一共六個堂官,皆可對皇帝密折言事,相互掣肘,誰也無法獨大。

再加上皇帝經常越過六部直接跟地方對話,六部堂官很大程度上成了有名無實的擺設。

堂官都醬油了,底下辦事的也隻有無所事事。

各部下設數目不等的司,司長郎中(正五品),副司長員外郎(從五品),司員主事(正六品)。

除此之外,中央直屬機關還有:

理藩院(管理蒙古和西藏等少數民族事務,漢人不得入院任職),長官為從一品尚書;

內務府(皇家辦公廳),長官為正二品內務府總管;

翰林院(最高學術機關),長官為從二品掌院學士;

下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從四品),侍讀、侍講(從五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立授此職),編修(正七品,考中榜眼、探花立授此職),檢討(從七品,由進士的二甲三甲中擇優錄取庶吉士,留館學習一段時間考核通過者授予此職,餘者派往各部任主事);

大理寺(最高法院),長官為正三品大理寺卿;

通政司(上傳下達,收受各省奏疏),長官為正三品通政使;

宗人府(管理皇族事務),長官為正三品宗人府丞;

國子監(中央大學),長官為從四品祭酒;

此外,還有十二個從周朝流傳下來的虛銜,相當於現在的高級職稱。

太師、太傅、太保(三公,正一品賜);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師,從一品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