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下午,張鵠正在辦公室研究一封材料,一封來自公安部門的材料。這封材料列舉了大量的事實,突出地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青少年犯罪在近幾年來呈直線上升的趨勢。尤其在龍城市,十八歲以下人員的犯罪,以每年近百分之十的速度遞增。犯罪種類主要集中在賭博、吸賭、賣淫和嫖娼上麵,更為觸目驚心的是,一位年僅十五歲的少年為了滿足找女朋友的花費,在向父母親要錢未果的情況下,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母!這血淋淋的事實,向社會敲響了警鍾,我們的下一代,竟究會是什麼樣的一群人?他們的道德淪喪,將會造成什麼樣的社會後果?
盡管這隻是特殊現象,但部分現代青年為了個人目的不擇手段的特性,已明顯地昭示了一種特質,而這種特質的形成,難道沒有我們的責任嗎?
這時,張鵠想到了《論語》中的一段話:“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
這段話的核心是說,做一個人首先要確立自己的根本,這就是“孝悌”;關於孝悌,《論語》中講得十分明白:“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孝敬父母師長,和睦兄弟親朋,言行恭敬,仁愛待人,這就是中華幾千年傳統教育中做人的核心,也是儒學磅礴幾千年,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傳統儒學在總結人類生存經驗的時候,提出了以“和”為核心的禮製思想,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不能說沒有他的進步性。而最讓人心痛的是,我們丟棄的恰恰是古人最精華的部分。
聯想到社會上近年來人們追求的變態,可以說這些人簡直就是反麵教員,對孩子們心靈的塑造有著直接的不良影晌。
貧與富是一種長久的社會現象,關鍵的是對貧、富的態度和認識。《論語》中子貢與孔子的對話講得很好:“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這就是孔子的貧富觀,“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儒家強調以和為中心的“禮”,同時,更強調由禮而引發的人的品行,這就是子貢總結的“溫、良、恭、儉、讓”。關於這一點,孔子在闡述自己以玉比德的觀點時,有了更深一步的解釋。
《禮記》中記載了孔子關於以玉比德的一段話:“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拙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長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這段話是孔子把玉同完美人格進行的一次比較,卻由此看出了儒家人性美的鮮明主張。但是,令張鵠不解的是,何以在數千年的文明進步中,漢民族會把玉器提升到如此令人崇拜莫名的地位,讓大家信仰景從呢?難道說,這佩玉也有科學的成份在內嗎?
記得前段時間有個兒時的朋友,是位玩玉的行家;他送給張鵠一隻漢代的玉辟邪,長隻有五厘米,雕工精細,全身滿布紅沁,樣子很生動。送玉的人講,這玉辟邪除有祛邪辟災的功能之外,還有一說,就是這玉辟邪沒屁眼兒,隻進不出,因此就成了聚集財富的象征。據他講,現今港台一帶盛行擺放玉辟邪,有人身上也帶著這玩意。特別是那些嗜賭如命的人,更成了不可缺少的寶貝。
張鵠說,我又不賭,你把它給我,不是明珠暗投嘛!
朋友說,你老兄真是單純得可愛。這古玉有兩大功能,一是古玉有種磁場,可以加強人體磁場,養顏祛病,這是被科學證明了的。二是可以保值,那天你不當省長了,沒有飯吃,可以用它換錢度日。要知道,現在市場上一克好的和闐玉料的價格在千元以上,比黃金貴十倍以上。
張鵠想,近年古玩市場的火爆,以及在時下裏人們對古文化的癡迷,絕不是一種簡單意義上的複古;他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品質的一種自覺的展現,也是對傳統文明的一次深情的呼喚。難道說,進步的人類,不應當認真地總結自己傳統的經驗,做一次慎終追遠的努力嗎?!
張鵠感到,古玩的意義並不在於現代意義上的價值,它主要的作用還在於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尊崇和認識,在於從曆史的發展上延續民族文化的傳承。當一個民族的曆史中斷之後,這個民族的所有特質都會消失,這個民族也就不會存在。
這時,張鵠產生了一個想法,他想把《論語》再重讀一次,從而對它折射的思想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他起身來到書櫃前,開始找尋那本從未離過身的《論語新釋》,卻怎麼翻找也找不著。這時,門外傳來敲門聲,自己的秘書小韓推門進來,把一大疊材料放在張鵠的辦公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