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走向21世紀(3 / 3)

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劣勢問題,同樣不屬於因素性的,而屬於結構性的。結構也是係統,同樣很難在少許篇幅中從頭料理,簡而言之,有如下種種:

人口結構——農業人口比重過大。農業人口太多,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件壞事。西方工業化的標誌,就是大量減少農業人口,改農業人口為工業人口。中國工業化道路很長,農業人口的遷移轉化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曆史性任務。唯有完成這個任務,中國的現代化才有可能實現,或者換個角度說,農業人口的轉化進程也就是現代化的實現過程。

城鄉結構——城市太少,城市人口太少。這個問題與上一個問題有因果關係。西方近代文明起於商業革命,而商業革命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城市革命。這一點前麵多有敘述。中國的現代化過程,雖然應避免城市過大的弊端,但沒有相當數量的城市作基礎,沒有合理的城鄉比例,則中國的現代化會出現中層塌陷,使這一進程中途受阻。1991年,中國大中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評價結果表明,“大中城市舉足輕重。”評價結果顯示:"188個城市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有重要地位。188個城市市區人口占全國的158%,國民生產總值占全國的39%。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和實現利稅分別占全國的61%和64%。占全國51%的職工人數和60%的科技人員分布在188個城市中。”(引自1992年11月17日《中國青年報》)這消息老了,但它能說明問題,這些年情況發生變化,但這些變化同樣隻能證明城市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需要說明的是,所謂城市經濟,不僅是一個行政概念:國家承認你是城市或城鎮,你才算城市經濟。城市經濟本質上是經濟屬性與性能的概括,關鍵看你的生產方式、流通方式、付酬方式和生活方式。

經濟結構——發展很不平穩。經濟結構又可以分為幾個具體的結構模式。其中,基礎結構中,環境汙染是最嚴重的問題。環境汙染如不得到積極、認真、全麵地治理,則罪在千秋,罪在全族。企業結構中,效益是大問題,效益分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隻管眼前不顧長遠的,則什麼企業都有。企業效益全無,應該兼並或倒閉,隻顧眼前不顧長遠的,應該由有關部門出示黃牌,限期更改。產業結構中,則一、二、三個產業的比例依然需要調整。品牌結構的問題,在於名牌不多。有的名牌,已成曆史,有的名牌,級別不夠。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名牌,無論如何是一大恥辱。沒有名牌走向世界,在世界不占有突出地位,則說明中國的現代化還未成熟,中國的企業還欠火候。

素質結構——缺少科學。中國人口中,工程技術人員比重太少,反映在很多工程項目上,不能不出各種各樣的技術問題。農業社會自以農業人口為本,農民一亂,國家必亂。工業社會中,以產業工人為社會基礎,工業一亂,國家必亂。現在進入信息時代,工程技術人員成為社會中堅,中國如果有1億個工程師,則幸之甚矣。但這不能隻看職稱,因為中國人有創造甚至濫造職稱的才能,因為職稱與工資、待遇掛鉤,一說評定職稱,不論哪一個層次,都有成千上萬的候選人。我們要真的工程師,不止名聲而已,自然他們也應該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享受與他們的社會地位相稱的社會待遇和經濟待遇。

在觀念上,中國人最缺的還是科學觀念。而沒有全民對科技的認同與追求,則現代化不過一句空話罷了。

文化結構——教育已經滯後。中國現代文化,如文學、電影、電視、體育,個個都有火爆期,但真正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如教育、衛生,則幾年以來不曾火爆。教育落後,則中國人素質不能提高。衛生落後,則中國人的體質健康大成問題。興國先興教,愛民先愛醫,真正使教育、衛生迅速發展起來,還須加大改革力度,而且要上上下下特別是國家領導者真的認真思索,真的盡心竭力。

地域結構——東、西差距過大。地域差距不是國家之福,而是民族之禍。你不要說東方不亮西方亮,內地不發達,沿海地區還不錯。隻要看一看車臣的經驗,就可以明白,偌大的俄羅斯,隻有一個車臣發難,便帶來如此嚴重的後果。中國的東、西差距,不應僅看作是經濟戰略問題。同樣,對各個階層的貧富差距過大,同樣應引起極度的重視。

加大改革力度,加快開放步伐,發揮文化優勢,克服結構性劣勢,則21世紀的中國必然大有作為,必定大有希望。

三、未來文化展望:以何種姿態麵向21世紀?

在21世紀,中國文化會怎麼樣?西方文化會怎麼樣?世界文化會怎麼樣?這裏講五點看法,說得冠冕堂皇一點,算是對未來文化走向的幾點預測。

(一)共同規則,個性表現

首先的問題是,有沒有共同規則?回答是肯定的。沒有共同規則,則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無法相處。古代社會,人類的活動空間小,不同民族與國家間的溝通不多。比如中國人極少與西方人往來,間接的往來已然不多,直接的往來顯然更少。但如今的世界,已處在全球時代,開放時代。無論大國小國,都有機會交流。交流就會出現歧義,有歧義就該有規則。規則的種類也多,有地區性的,有全國性的,有少數國家的,有幾乎包括所有國家在內的。《聯合國憲章》就是全球性規則,入會就要守規,犯規就要挨罰。有些規則是硬性的,不守規不行。比如犯了戰爭罪的,國際法庭就要追究。國際規則需要共識更具有共守性質,例如《人權宣言》,簽署或者通過某種形式承認這宣言的,就有了執行和遵守這宣言的權力與義務。

有些規則和各個國家的經濟利益有關,本身就有強製性和條件性,例如《關貿總協定》,不合規則,不能加入。但任何規則都需要權威部門做出解釋。所謂權威部門,不是自封的,權威部門的產生有它一套剛性程序,目的就是為了保證這些規則得以公平公正有效的執行。

有共同規則,還有個性表現。規則規定行為的限界,但不限製符合規則或不違背規則的各種創造。不論文化表現還是其他任何一種社會化活動,沒有個性,則沒有生命力。隻講民族個性,不守共同規則,有可能走向自我孤立。但隻會亦步亦趨,不講民族創造,則容易墮入平庸。

事實上,民族的完全可以轉化為世界的,而世界的也可以成為民族的。比如古典奧運會,發明者是古希臘人,但現代奧運會已經成為人類共享的體育運動,而且越辦越有影響。爭辦奧運,爭奪奧運金牌,發揚奧運精神,已經成為人類現代文明的一大景觀。你不要說奧運會是希臘人發明的,本人是炎黃子孫,你們踢足球,我們玩蹴鞠;你們打藍球,我們玩踢踺;你們搞現代滑雪運動,我們堆雪人、打雪仗。想來堂堂中華,沒有這般蠢才。但民族文化不僅僅是表現在體育一個方麵,在奧運方麵或者疑義不多,在其他方麵則可能是另一番光景。

世界走向開放,各種民族文化都應有參與意識,把自己民族中最好的東西奉獻出來,讓它成為人類的共有財富,這是一種多麼愜意、多麼自豪、多麼榮耀的事情。日本的柔道成為世界性項目,這是日本人的光榮。中國式摔跤和中國武術已走向世界,這是中國人的驕傲。美國人發明的牛仔褲,傳遍世界各個角落,從一個側麵體現了美國文化的魅力。中國也有很好的服裝,但願有一天中國人創造的服裝也能如行雲流水,四麵風流。

(二)一體化進程,多元化發展

世界一體化首先是經濟一體化,已成世界性潮流,誰也擋不住。在這當中,歐洲聯盟行動最早,影響最大。歐洲自古分裂時多,統一時少。自中世紀以來,還沒有過真正的統一。但20世紀的文明趨向提醒了歐洲,21世紀的現實教育了歐洲,使他們認識到,西歐國家唯有達到統一,才能在世界上占有優越的位置。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英、法,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了德、意,歐洲已沒有世界級大國,唯有以整個西歐的力量,才能與美國並肩而立,才能恢複往日輝煌。歐盟自1992年1月1日成立,社會總產值一舉超過美國。而且在歐洲範圍內,取消了關稅,所有歐盟國民均有工作、遷移等各個方麵的自由。雖然歐盟要達到完全的統一,路途還很長,而且中間難免有所反複,但統一方向,業已確定,無論其間有什麼困難,相信全能一一克服。歐盟以外,北美美、加、墨貿易區,東南亞聯盟,南美洲經濟集團,非洲統一組織,阿拉伯聯盟,獨聯體,以及各種地區性貿易組織,都在以各種方式取得發展。法國前總統德斯坦認為,經濟國際化有助於就業,即發達國家也不應該在經濟國際化方麵持消極態度。他指出:德國作為世界第7大出口國,1995年的貿易順差為1045億法郎,出口使得300多萬人有了工作,就業形勢有了好轉。

其實經濟國際化的好處很好,豈止有助於就業而已。

中國人講“四化”,是指國內情況。當今世界也有“四化”內容,即:貿易自由化、產業國際化、經濟一體化、管理現代化。作為文化,一體化進程不能避免,但多元化態勢勢必共存。一元化過程,反映了人類文明已經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即所有人類成員均有了直接交往的機會和手段,所有國家和民族都有了相互交流與共存的意識、義務和責任。但文化必然是多樣性的,一體化過程不是以某種文化取代另一種文化,而是共同發展,相得益彰。實際上,不論古老民族,還是新興國家,都有自己的長處。如果能把這些文化特長開發出來,那麼世界一定變得更豐富、更精彩。

有人認為,一體化進程將使各民族文化趨於一元化,從而或歸之於西式,或歸之於東式。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未來的文化必定更豐富更具深刻的內涵。比如現在北京的飲食,既不限於北方飲食,也不限於中國傳統的八大菜係,又不限於中國或東方食品,而是中、西共存,內外皆有。諸如意大利比薩餅、美國肯德基、朝鮮冷麵、日本快餐、法國蝸牛、意大利麵條、俄羅斯麵包,幾乎世界上主要民族的飲食,在北京都可以找到。請諸公細想,這樣的飲食文化形態,是不是超過了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朝代。以飲食喻文化,未來的世界文化,也將如北京的飲食文化一樣,不是歸於一類一式,而是姹紫嫣紅,百花爭豔。

(三)唯有雙勝,才是真勝

曆史上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較量,99%以上,是要拚命爭奪,以決勝負。但現代文明告訴我們,較量盡管較量,衝撞盡管衝撞,比較盡管比較,但其結果隻有雙勝才是真勝。

西方文化不可能戰勝東方文化,同理,東方文化也不可能戰勝西方文化。從曆史上看,東、西方文明都曾有輝煌的曆史時代,也曾有過低穀現象。自西方進入文藝複興運動以來,它的發展速度漸次超過東方,而中國文明滯後,成了有名的東亞病夫。於是一些眼光短淺的西方人,便認為他們的文化一切都好,東方文化隻有自我滅亡的份,沒有發生轉變的希望。其實,這是一種盲目樂觀,也是一種蠢人的見識。其實,中世紀的西方文明,比東方文化落後多矣,與中國文明盛唐文明相比,相差豈止百裏千裏。黑暗的中世紀既然沒有讓西方文化斷子絕孫,則中國自16世紀以來的落後狀態,隻不過是一種暫時的現象。

另有一些西方人,認為隻有他們才能達到現代文明,這同樣是一種常識性錯誤。實際上,歐洲人能做到的,亞洲人全能做到。日本人不過是第一次證明,東南亞四小龍是第二次證明,東南亞新興工業國家和中國大陸的快速經濟增長正在實現第三次證明。不但東亞國家,而且全世界各個地區的未來,都將證明,凡是西方人可以做到的,別的區域的人一樣可以做到,所不同的,或者是與西方人的模式不同,或者將比西方人做得更好。

當然,中國人也不要存在以自己文化取代西方的想法,西方文化既不能取代東方文化,反之,也是一樣。尤其重要的是,隻有那些勇於肯於善於積極吸收別人文化的,才能具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快的發展速度。中國盛唐文化,若沒有佛學的影響,則盛唐之盛要打折扣。古代日本若不懂得向中國文明學習和借鑒,近代日本若不以同樣的精神向西方學習和借鑒,則日本也不可能成為東方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慣於把別人當成奴隸的人,自己也是一個奴隸,他將成為他觀念的奴隸;

肯於給別人以自由和尊嚴的人,他自己才有同樣的自由和同等的尊嚴。

欲置人以死地者,自己也有同樣的危險。

能給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方能獲得雙倍的幸福。

這個道理,用之於東、西方文化的未來發展,也很相宜。

(四)儒學優勢,潛動待發

中國儒學文化傳統不會滅亡,正像西方古希臘文化傳統和基督文化傳統不會滅亡一樣。

中國儒學文化不但不會滅亡,還會發揚光大,其理由是:

儒學複興時代不但在望,而且在即。所謂儒學複興,不是就狹義而言的,而是就廣義而言的。

早幾年,就有日本人指出所謂儒學資本主義概念。這個概念並非空想,而且有現實依據。

西方著名學者馬克斯?韋伯在著名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認為。資本主義為什麼在西方發生而沒有在東方發生?因為新教倫理文化特別適應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或者說正是這種文化促成了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與成熟。但是,日本資本主義並不依賴於新教精神,日本傳統文化根本不屬於基督教範圍,且不問它是舊教也罷,新教也罷。日本的成功,證明在儒學文化圈內一樣可以產生工業化強國,而且這種文化類型的工業化強國,並不比西方工業化國家差。

實在說,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當這種文化的曆史形態適應了曆史發展的基本需要之後,它的潛力便將充分展示出來。從西方近代以來的工業化國家的發展進程看,相同的文化地域確實有相近似的發展過程。比如西方新教地區的資本主義文明發展更快些,而天主教地區的資本主義發展也大體上處在同一個時序,這說明馬克斯?韋伯講的確有道理。但這不是說別的文化就拒絕工業化,拒絕現代化,隻有把這些文化統統清除,完全換上新教倫理,才能產生資本主義,才能達到現代化目標。事實上,現代化是一個必然的曆史過程,而文化的多元化也是必然的發展結果。不同的文化類型可能有不同的發展速度,不同的文化類型與現代化相結合,會形成不同的社會文化模式,就文化本身的性質而論,卻絕對沒有所謂優劣之分。

首先,令中國人欣慰的是,從這幾十年的曆史發展看,正是儒學文化圈內的經濟增長速度最快,而華人,無論大陸華人,港、台華人,還是東南亞華人,乃至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是當代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這說明,以儒學為特色的現代文明進程已經開始,而且在不遠的將來,它將成為可以與基督教文化圈相媲美的另一種類型的現代化文明。

其次,儒學特性,尤其適合當代世界文明的發展。大略言之,17世紀的西方文明主要是理性與宗教之爭;18世紀的文明,主要是民主與專製之爭;19世紀的文明,主要是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爭;20世紀的文明,則出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衝撞與分爭,而且這種衝撞與分爭,在中東,在波黑,在一些不同文化相接的邊緣地區,都有很激烈的反映。那麼,各種文化的和睦相處,則成為一個迫切的時代性課題。在一切古典級傳統文化中,唯有儒學文化,在這方麵具有特殊的優勢。因為儒學對於不同宗教不同信仰,具有特別的寬容和相互融通性。

再次,中國文化傳統中有許多極有開發價值的內容,還沒有充分顯示它的現代價值。中國人特有的學習方式、行為方式、娛樂方式和鍛煉方式,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可以成為現代文明和未來文明的一種製衡與補充。

比如中國古代的書院,那種寧靜、深思、自律的氣氛,顯然很有利於人的文化修養和涵養;而中國古代的畫院和武館,不但有益於人們的精神修練,而且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康健。中國古代文化遺產極為豐富,在我看來,大約無須太久的時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內容,都將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獲得新的生命。這包括:

文化書院——研究中國古籍文化,以作習學養性之用。

書學院——研習中國書法,兼作審美、習藝、健身之教。

畫院——研習中國繪畫,兼作東、西方審美比較。

棋院——研習棋藝,兼作比賽。

氣功研習院——研習中國氣功,兼作健身、祛病之需。

武術研習館——研習中國傳統武術,以武會友,健體強身。

藝院——研習、觀摩中國戲曲、音樂、曲藝,既知傳統又作表演。

茶院——研習中國茶道,並將其發揚光大。

花院——研究中國花卉,美化環境,靜化心靈。

我可以充滿自信地說,中國這九院之中的學問,必將隨著國家經濟的發達而發達,並且必將造福於中華,造福於世界。

(五)勝負有常,文明在我

弘揚民族文化,正是每個人的曆史責任。無論多好的文化,沒人弘揚,便成死跡;沒有創造,則喪失生命。中國人要以現代化風格、現代化風度、現代化精神,使中國文化真正弘揚起來,以使我們中國人連同自己的文化,不但自立於民族之林,而且優生於世界民族之林。

(六)大同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多少年來,走向大同,曾經不斷地成為人類的共同理想,雖然不同時代的人對這個理想的解釋和理解並不相同。

但20世紀,尤其是20世紀後半葉的文明發展,為人類大同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前兆、技術前兆和行為前兆。於是,今人再言大同,便不再作烏托邦之想,而有了現實性和前瞻性。人造地球衛星的成功,尤其是電視衛星的開發,已使人類擁有了同一片文化天空。而計算機未來世界聯網的成功,又為人類的相互溝通準備了一條條瞬間可通的信息道路。航天科學的發達為人類提供了隨意在地球村走動的工具,甚至於為人類提供了在太空遨遊的可能。世界經濟一體化,則對人類的經濟行為提出統一的要求;世界市場的最終統一,又為人類的相互往來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和相應的要求。而共同的價值體係和文化觀念,則將為人類的相互理解與共處提供精神保證。凡此種種都說明,即使大同世界並不是指日可待的事,但跡象已經昭然,前景必定光明。

大同世界將給人類帶來莫大的經濟社會利益和嶄新的文明形態,此時此刻可以想到的,大體應包括如下各點:

取消軍隊——取消軍隊始於裁軍;目標:實現人類和平。

取消關稅——取消關稅,始於減稅;目標:貿易自由化。

自由居住權、自由工作權、人身保護權——實現“三權”,始於開放;目標:社會現代化。

共同開發人類資源,共同利用人類資源——目標:經濟一體化。

采取共同措施,聯手打擊各處犯罪活動——目標:安全管理現代化。

科學技術全麵交流,科技成果共同享用——科技共有,始於知識產權保護;目標:科技成果全球化。

跨國企業成為自然形態——目標:管理規範化與國際化。

信息共存共有——目標:信息網絡通用化。

共同組織,共同生活——目標:實現人類社會一體化。

因為人類必將有美好的未來,我們活得才更有意義。

因為實現這美好的理想,需要人類的共同努力,我們才應該不斷探索,不斷創造,不斷改革,不斷追求。

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乃至一個人,不過是茫茫宇宙中一個亮點而已,不過是悠悠萬古的一個瞬間而已,但隻要我們做出了努力,我們就可以對自己說一聲“好”。

人類,你好!

明天的人類,你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