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的國度,數千年來詩人如夜空繁星般璀璨,也留下了浩如煙海傳世詩篇。詩人,通過詩歌創作、吟詠抒發激情,通過詩歌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通過詩歌鞭撻社會醜惡,通過詩歌傳頌人間真善美。我國曆代出現過眾多的傑出詩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們或者是一生漂泊,潦倒落魄,或者是愛國心切,死而後己,這些詩人的偉大讓我們敬佩,讓我們嗟歎。
有些詩人雖身在官場,但不為統治者所賞識,為有一番作為,又眷戀於政壇。其結果隻能是處處碰壁,有才不能施,有誌不能展,人生充滿了失意與無奈。這類文人以屈原和白居易為代表。戰國末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麵對楚國的蓑敗,主張革除敝政,富國強兵。其結果卻遭到當權者的排擠,被流放,最後投江而死。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是一個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麵對上司的擺布,也隻能束手無策,被貶為江州司馬。從屈原“長歎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哀歎聲裏;從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自憐聲中,可看出這類文人的惆悵、失意和無奈。他們生活地很累,加上處世欠靈活,心情不能豁達,隻落個鬱鬱寡歡,憂鬱成疾,甚至是鬱鬱而終。文人的落魄勁頭,在這類文人身上表現地最為突出。
還有一些詩人雖能擠進政壇,但一身傲骨,不願與統治者為伍,於是采取了與統治者不合作的態度:或放野於山林,或泛舟於江湖,或躬耕於隴畝,或為僧為道,享於湖光山色,田園風光之中;抒誌向於詩詞歌賦,著書立說之間。這類文人以東晉詩人陶淵明和唐朝詩人李白為代表。眾所周知,淘淵明不願為五鬥米而折腰,掛官而去,在綠色的田野上,鋤禾南山下,飲酒賦詩,享盡農家之樂,確實自在。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毅然離開皇宮,遊於名山大川之間,揮豪潑墨,寫出一首首壯麗的詩篇,人生確實豪邁奔放。這類文人比較識時務,明知自己不是宦海中人,又不願受當權者的窩囊氣,做自己愛做的事。生命倒也瀟灑自在。
古往今來,偉大的詩人始終是偉大理想的捍衛者,同時也注定是現實社會的失敗者。曆史上,中國文人與政治強烈碰撞後一幕幕淒冷與殘酷的哨音,至今讓後人唏噓不已。這也許是詩人永恒的宿命。作為詩人,屈原追求超絕的人格,擁有一顆高寒而熱烈的赤子之心,是一個勇於擔當而毫不妥協的完美主義者。
在這本書裏,作者試圖和讀者一起,沿著詩人騷客們讀史的心跡,在他們對曆史的經曆、記憶、想象和沉思中重溫中國曆史上這些偉大詩人飽經風雨的過往。書中精選了我國古代十位著名的詩人,講述了他們落魄的生涯,或為官被貶,或歸隱山中,獨善其身。不少詩人由於受時代和個性的影響,往往是官夢難圓,前途黯淡。一生酸辣苦甜,啼笑皆非,苦中作樂。
曆史記錄在曆史學家的筆下,也記錄在詩人騷客的筆下。敘事詩讓讀者看到曆史的真實畫麵;詠史詩則能激發讀者思考曆史。
由於時間倉促且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