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仕途坎坷的落魄詩人——李白(1)(1 / 3)

李白有“詩仙”之稱,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然而,他的一生卻充滿了坎坷,落魄潦倒。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高自期許,不畏權力,藐視權貴。他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當時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學詩習劍,自命不凡

李白是個“小時了了”的角色,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五歲時父親讓他讀《子虛賦》,他就頗多心得,並對作者的才華心向往之。十五歲時創作《明堂賦》,引經據典,洋洋灑灑,自己覺得已在司馬相如之上了。不過,李白大概算不得一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乖孩子。他從小讀書就很雜,“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六甲是計算年月日的曆學,百家則是諸子百家的各類雜書。可見李白少時讀書也是興之所至,隨心所欲,並不像他同時代別的孩子有明確的目標,把一門心思撲在科舉上。這一點當然與李白的天性有關,同時也與其父李客的教育觀有很大的關係。作為李白的父親,同時又是他的啟蒙先生,李客對待科舉仕途的看法,對李白是有極大的左右力的。李客生長在西域,東歸後又賦閑隱居,對科舉仕進本身就沒有太大的興趣。他似乎還在按西域教育孩子的觀念和方法來培養李白:一方麵是讀書習文,一方麵是練劍習武,文武之道,兼而習之。也許李白畢竟生於西域,也許因為李氏家族畢竟客居西域多代,也許李白的身上還奔流著某種異族的血液,反正李白對仗劍遊俠十分著迷。李白一生酷愛寶劍,走到哪裏都佩劍在身,仿佛一位職業劍客。讀史書,他最愛讀的也是那些刺客和義俠的故事。在某種意義上,劍是他人生的武器,是他淩雲壯誌的象征。以其悟性而論,李白的劍術應當不錯。這個酷愛舞劍弄棒又熱心修道尋仙的少年,曾經一度給家裏惹下不少麻煩。魏萬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大約不會是冤枉之辭。

起初李白讀書也並不專心。相傳他的父親把他送到眉州象耳山讀書時,他還時常逃學。有一次他逃學下山,經過一道山溪,看見一位白發老太太在溪邊的石頭上磨舂米的鐵杵,心中頗感奇怪,便問老太太磨鐵杵幹什麼,老太太回答說“磨成繡花針”。李白聽了很受感動,並明白了一個重要的人生道理。從此打消了逃學的念頭,回到山中刻苦讀書,後來果然學問大進。有人說這個故事可能是後人善意附會的,但它確實合乎李白的性格。像李白這樣一位任性而早慧的少年,說教往往是難以湊效,而一旦他自己有所啟悟,便會堅定地照著去做。

李白在象耳山讀書時的先生,應該是一位學富五車的人物。李白後來不僅詩文做得好,而且開口成章,巧言釋慧,似乎也得益於這位先生的教育。隻是李白在後來的詩文中隻字不提他,頗讓人猜疑。也許他是個對科舉很是著迷的老先生,老是勸李白走科舉之道,不對李白的脾性。

開元六年的春天,李白離開象耳山,來到距家不遠的梓州,在這裏拜會了一個與他情投意合的人物一一趙瑕,趙瑕人稱“趙處士”,也有人說他還有一個名字叫“東嚴子”。李白去拜訪時,趙瑕已在山中隱居多年。年輕時他也是一個誌在經國濟世的人,曾不止一次赴洛陽應試,因為屢試不第,便歸臥山中著書自撰。趙瑕早年遊曆過許多地方,見識廣博,加上後來潛心學問,因而名聲很大,朝廷多次征召,他都推卻不去,仍舊過他閑雲野鶴的散淡日子。李白拜見趙瑕,可謂一投而合。趙瑕不僅學貫古今,而且好擊劍任俠,喜各種雜學,尤其是對科舉之途十分鄙視,稱之為誤人之途。趙瑕的生活亦頗有情趣:他在山中養了上千隻各種各樣的鳥,並且為每隻取了名字。呼誰的名字,那隻鳥就會飛到他手上來。李白上山後一麵幫趙瑕飼養飛鳥,一麵跟他學習各種立身之學,平治之道。如果說此前李白還隻是個朦朦朧朧地懷抱了一種做大事、出人頭地的理想,那麼,經過趙瑕的教誨指點,李白不僅確立了治國平天下的勃勃雄心,而且堅定了不以科舉仕進之途涉足政壇的決心。這是一對真正的忘年交。他們一起擊劍嘯吟,修仙煉道,一起開懷暢飲,笑談曆史。趙瑕從這個年僅十八歲的英俊少年身上,發現了一種超凡人格和曠世奇才,也預見了他將來的輝煌前程。

開元八年,禮部尚書蘇某出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大都督府長史。李白得知,便帶著自己的詩文在半路上拜謁,請蘇某予以指教。蘇某當時文名蓋世,與張說並稱為兩大手筆,李白以弱冠之年,敢以自己的詩文求教,可見他已十分自信。蘇某讀後,果然大加稱讚:“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李白呈信蘇某的究竟是哪些詩文,我們今天已不可能知道了。李白早年的作品大多散失,現在還能讀到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登錦城散花樓詩》和《聽蜀僧某彈琴詩》等幾首,大概是那前後的之作。《訪》詩寫景清麗,意境空靈,末尾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秋”,寫訪友不遇的愁悵頗為動人;《聽》詩中“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秋”之句,寫彈琴人與聽琴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已頗具大家手筆。由此看來,蘇某不愧當世大家,他對李白的評價還是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