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知識運營學(3 / 3)

經濟學意義上的主體性,是人通過自身活動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屬性。知識、資本、資產、產品之所以能“動”起來,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成為一種經營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是由於人的主體性對它們的“輻射”與“光照”,使它們也有了主體性。所以,人的主體性,是知識、資本、資產、產品運營的本質,也是知識運營依次提升資本、資產、產品運營以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與轉化的橋梁。所謂知識運營學的主體性原則,就是要求我們在考察知識運營及其與各種經濟增長方式之間的相互關係時,能以主客體關係為基本線索,以人對各種生產要素的主導地位為基本原則。本書每篇之所以都是各種運營方式的主體論,既是這個原則的具體體現,也是承上啟下、一環扣一環論述的需要。主體性原則體現了知識運營學的內容與形式、觀點與方法的統一。

知識運營學的主體性原則,是知識運營主體性原則的理論概括與反映。

(1)知識運營的主體性原則,首先體現在知識運營主體的主體性。

知識運營的主體是人。作為知識運營主體的人的主體性,首先表現在人是用知識來主導自己行動的高級動物;然後表現在人是勞動的主體、企業的主體、社會的主體。反過來,知識運營又強化人的主體地位,使企業和社會人格化。

知識運營主體的主體性圖示如下:

(2)知識運營的主體性原則,其次體現在知識運營的主體向客體轉化的中間環節。知識運營的主體向客體轉化的中間環節,主要包括法律關係與產權關係。

法律本身屬於知識的範疇,同時又是國家強力推行的人們的行為規範,其真諦是社會平等。實現社會平等的途徑是公開、公平、公正。隻有公開,才有立法平等;隻有公平,才有司法平等;隻有公正,才有執法平等。隻有公開、公平、公正,立法、司法、執法平等,才有追求機會的原則平等,才能做到貢獻與索取的統一、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才有公平與效益的統一。因此,以公平為核心,法律與市場、知識與經濟得以同構。健全的法製是主體向客體、知識運營向實務操作、一次創業向二次創業轉化的中介,是知識成果向物質成果、知識產權向物質產權、知識產業向物質產業、知識生產力向物質生產力轉化的橋梁。

如果說,法律體現了知識和經濟的同構,那麼產權與產權關係則是這個同構的主體,因而是使這個同構得以產生的前提、基礎和紐帶。

產權是通過法律關係來體現的人對財產的所有權,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是所有權的實現形式,所以產權也可以稱為所有權。產權是通過法律來反映、體現、保障的人對財產的權力關係。這種關係的主體是人,客體是作為財產的人和物(包括人和物的實體、屬性、關係)。

產權分為勞動力產權與物質產權。勞動力產權分為人對自身的勞動力產權與對他人的勞動力產權、體力勞動力產權與腦力勞動力產權,腦力勞動力產權又分為智力產權與腦力勞動的成果——知識產權。

知識運營,就是首先使知識產權化,然後用知識產權主導物質產權,使知識產權主導的產權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一切經濟活動的起點,使人的本質力量通過知識產權為起點的經濟活動得以實現,通過主體自身的創新、創造、創業活動,使主體產生客體,又使客體滿足主體的全麵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3)知識運營的主體性原則,還體現在知識運營的主體向客體轉化的途徑。

以法律和產權為中介的、主體向客體轉化的知識運營,必須以創新、創造、創業為途徑。

創新,是發明出原來所沒有的東西;創造,是創造出原來所沒有的東西;創業,是生產出原來所沒有的東西,通過市場,使原來所沒有的東西得以大規模生產,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的需要。

創新,首先是思路創新,形成新的科學規律;然後是製度、管理創新,形成新的社會規律、管理規律;然後是技術創新,形成新的自然規律。廣義來講,思路、製度、管理、技術創新都屬於知識創新的範疇。創造,是通過創造科學規律來創造客觀規律(社會規律→自然規律),通過創造客觀規律來創造客觀世界。當然,創造也必須遵循規律。創業,是使創造出來的客觀世界更充分地滿足人創造出來的更多方麵的需要。從創新到創造到創業,體現了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從個人到社會、從主體到客體的知識運營的邏輯。

(4)知識運營的過程也體現了知識運營的主體性原則。

知識運營的過程,由以下四個層次組成:

第一層次:知識開發

知識開發的主體性原則:知識項目為主導;理論先行——應以先進的理論規範經濟活動而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創造性思想——好項目不僅是策劃出來的而且是創造出來的;係統性思想——知識創新是係統工程而不是“點子。”

主體的核心是人才,人才的核心是知識,知識的核心是創新性知識,創新性知識的核心是通過橫向融合帶來縱向突破,由此帶動各要素的高層次平衡與高速發展。

第二層次: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的要素:知識、資本、資產、產品的管理;知識管理的結構:同步管理、全息管理、全方位管理、高層次平衡管理;知識管理的功能:效益最大化與企業超速發展。

知識管理的主體性原則:知識要素為主導;以知識管理為中心同資本、資產、產品管理的統一;理想管理、情感管理、情景管理、全息管理;知識管理是機會管理的主導;機會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

知識管理是知識經營的核心。

第三層次:知識經營

知識經營的主體性原則:知識企業為主導;企業家是現代企業的靈魂;以勞動力產權為中心同物質產權的統一;以經營權為中心同所有權的統一;規模經營、多角經營、全息經營;知識可共享,可再生,知識經濟合作主導競爭。

知識經營是知識運營的核心。

第四層次:知識運營

知識運營的主體性原則:知識產業為主導;以人為中心同物的統一;以個體為本位同集體的統一;以知識運營為中心同資本運營的統一;以資本運營為中心同資產運營的統一;以資產運營為中心同產品運營的統一;以無形資產為中心同有形資產的統一。

知識運營是知識經濟的核心。這四個層次各自內部以及相互之間體現了從上到下、從核心到外圍、從微觀到宏觀、從主體到客體的過程。知識運營學的方法,是五度空間的方法。

傳統物理學的空間概念,就是立體三維空間。愛因斯坦相對論認為,空間和時間可以相互轉化,時間是空間的另一種方式,因而傳統的三維空間加上一維時間,成了四維空間。根據係統論,任何係統都是有層次的。這個層次不僅是傳統物理三維空間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層麵,而且狹義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質。它雖然隻有通過人的抽象思維來把握,然而卻是外界事物的客觀存在。同時,這種不同層次的本質也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成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成為人們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維空間。因此,四維空間還應加上層次一維,任何真正的係統都是五度空間。這五度空間的任何一維都可以和其他四維相互轉化。作為事物本質的反映的人的意識空間或心理空間,本質上就屬於這五度空間中的第五度空間——層次空間,而且是高層次的層次空間(意識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層次,哲學思維的空間是最高層次的層次空間)。它同物質世界的相互轉化,是五度空間相互轉化的具體表現。人類二次創業理論,突出了人在“社會——自然”統一係統五度空間中的主體地位,用人的主體性重新定位整合人所活動於其中的一切係統的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使之符合人的全麵發展、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知識運營學的五度空間方法,就是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時代,以人類二次創業理論和係統論的方法為指導,以主體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為原則,吸收心理學以及近年獲得諾貝爾獎的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的科學成果,建立起來的科學、規範、全新的經濟研究和建立經濟學體係的方法。

五度空間不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它更全麵係統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和結構。如果說,序(結構)是量向質轉化的中間環節,人對“序”的認識高於對“量”的認識,那麼用體現五度空間結構的圖形來說明理論,將是對用數學方法來說明理論的超越。這是本書用大量圖形來說明問題的方法論意義,也是它們同其他類似“圖示”的本質區別。

根據五度空間的方法,知識運營首先體現為知識體係內部不同層次的知識要素自上而下從抽象到具體的依次提升與演化,然後體現為從理論到實踐、從主體到客體的依次提升與轉化。這就要求,作為知識運營邏輯與曆史相統一的知識運營學,必須首先對知識體係的宏觀結構和人的意識的微觀機製進行分析,然後再分析知識對資本、資產、產品,知識運營對資本運營、資產運營、產品運營的提升與推動。

在導論部分,從哲學到經濟學到管理學再到創業工程一環扣一環的邏輯和曆史進程,既典型地體現了科學範式的轉換,也典型地體現了知識運營這一全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同時,這本書篇與篇之間、章與章之間、節與節之間、每節內部的邏輯推演程序、從理論到策劃到案例的安排,都從不同層麵具體體現了從上到下、從抽象到具體、從理論到實踐、從主體到客體的進程。這種結構與模式,既體現了知識運營學的方法,也體現了知識運營學的主體性原則。

用知識的增值功能帶動知識的創造與認識功能,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由真理層次上升到合理與審美層次,由真的功能上升到善的與美的功能,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提高人的創新、創造、創業能力,建立與健全國民創新、創造、創業體係,強化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升華資本、資產與產品範疇,提高經濟學概念與範疇的抽象度與精確度,加強與完善經濟學學科建設。

完善社會經濟係統的結構與功能,使政府與市場能夠在更完整把握的社會係統中得以合理定位。健全社會市場經濟體係,使真正的、完整的市場經濟體係得以建立。

為創業哲學的建立提供理論基礎,為創業經濟學、創業管理學的建立提供理論依據,為創業工程的建立與推廣提供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