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的第二部分將展示“當代上海”。“展示這座移民城市的風采。”賈樟柯笑言,上海越來越有包容性,“我在北方長大,以前聽到過很多有關上海人的說法,說上海人軟弱、保守、小氣。2003年起,我的很多製片工作都和上海人合作,也越來越喜歡上海,因為它是一座很有合約精神的城市,不像北方,做一件事情需要投入很多莫名其妙的精力”。

另外,紀錄片的第三部分是有關世博會開幕前的籌備工作,“建築工程的進程,一些幕後的故事等”。

“在目前的文化氛圍裏麵,我們是隻關心此刻的民眾精神狀態。但2010年的時候,全世界的科技都聚集在這裏,呈現出未來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是不是可以通過世博會帶給民族精神麵向未來的想象力,開始不隻生活在今天,而且也想一些未來。”賈樟柯表示,希望影片推出後,能夠引起觀眾對於現代化的終極目的的更多反思。

為了《上海傳奇》的素材收集工作,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裏,賈樟柯已采訪了近百人,包括政治家的後代、文學家、藝術家,還包括100年前就預言上海將在浦東舉辦世博會的晚清作家陸士諤的孫子。“我特別想請新中國成立後跟上海相關的文化人,如陳丹青、王安憶等,以藝術家的角度來解讀這座與他們的藝術創作息息相關的城市。”據此他說:“對我來說,我一下子發現一個新的東西,這在100年的時間裏,上海或者是中國隻有一個任務,就是要把城市現代化。”在2009年11月的一個“世博論壇”上,賈樟柯講述了他拍攝《上海傳奇》的真切感受:

現代化的終極目的是什麼?我希望這個影片推出的時候,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反思和反響。我後來非常有熱情拍這部影片,是因為我認為在目前的文化氛圍裏麵,我們隻關心此刻的民眾精神狀態,過去不理睬,未來不多想,就生活在當下。但是2010年的時候,全世界的科技都聚集在這裏,呈現出未來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是不是可以通過世博會帶給民族精神麵向未來的想象力。開始不隻生活在今天,而且也想一些未來。

我想我拍的電影,或許更多的是做曆史記憶的工作,是麵向過去,去了解這個國家的來龍去脈,今天文化狀態的來龍去脈。我覺得這才完整,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一個完整的城市文化。

由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聯合拍攝,上影集團、西河星彙(北京)、怡明時空(北京)國際傳媒廣告有限責任公司、星藝視界(北京)國際娛樂文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上海傳奇》,是近年來第一部上海題材的寬銀幕電影紀錄片。在賈樟柯看來,“上海就像一個女人,她是一部傳奇”。他有信心還原上海近百以來經濟、文化與藝術的發展脈絡,呈現完整而豐富的上海風情畫。

02 徒步一月尋覓上海感覺

從2009年四五月開始,賈樟柯全身心投入《上海傳奇》的準備工作,他花了一個月徒步上海,不辭辛勞,尋尋覓覓,通過徒步行走,發現了更多有意思的細節。

為了尋找上海的感覺,賈樟柯流連於上海的大街小巷,整天帶著助手背著照相機,走柏油路,穿小弄堂——用照相機記錄下上海街頭的畫麵,“拍這部電影已經不可能像以往拍片取景一樣,開個車看看就行了。上海的密度很大,一個景點可能包含不同的內容,隻能用步行的方式”。

對於這一次徒步旅行,賈樟柯最深刻的感受是:“上海太大了,我走得太晚了。”賈樟柯說,過去來上海,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隻是在飛機上打量這座城市,在高架上打量這座城市,在出租車上打量這座城市,看到的隻是這個城市的一角。但用徒步行走這樣的方式,深入上海的角落尋覓素材,收獲頗豐。

賈樟柯在行走的過程中,拓寬了視野,也揭開了被灰塵遮蔽了的曆史,重新發現了這個城市變遷的脈絡。尤其是世博園區,拔地而起的建築,讓人感受到了新興和充滿活力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