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沉默,他已經不認識這個比孫悟空變化還快的城市了。後來他立誌考學,中戲博士畢業後留在了北京,很少回上海。每到梅雨季節,他就會說,“太潮了”,這是他不願意回上海的理由?還是他思鄉的借口?

這次到了上海,夜間無事,我一個人沿著馬路往前走,竟然發現有好幾家蘭州拉麵,間或在梧桐樹下隱隱約約出現的賣沙琪瑪的維族人,他們一起構成了一道超現實的景觀。在我的常識裏,泡飯是上海人鍾愛的主食,談到麵條也應該是油潑麵與陽春麵的絕對權威。這麼多的蘭州拉麵,它們的食客是誰?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來自西域的蘭州麵館如雨後春筍般在上海街頭落戶,上海人胃口變了?我不得其解。

夜深人靜,細雨飄落,遠遠地看到一家拉麵館,藍色的燈光依然閃亮,門口的火爐青煙彌漫,讓我想起張愛玲對上海的描述:“人已進屋,弄堂口的火爐裏還飄著一縷青煙。”望著這上海灘上的蘭州,我不由得邁步而入,小店倒也清靜,沒有一個食客。點了一碗拉麵,熱氣騰騰,非常地道。我想,如果我是蘭州人,這四堵圍牆在上海灘就為我圍起了一座故鄉,舌根上有最頑固的鄉愁,有識別我們不同基因的密碼。

現在的上海,隨處可見其他菜係的餐館:粵、湘、魯、川,還有新晉的蘭州拉麵……不同菜係的餐館林立,說明有不同的人湧入到了這座城市,而這些餐館也變成了他們的“故鄉”。這座城市如今性格裏多了些包容,這種變化並不需要去看檔案做調查,隻要看看滿街的各色菜館,就會明白。【注:賈樟柯:《舌根上的鄉愁》,《中國周刊》2009年第1期。】

在賈樟柯的《上海傳奇》中,就會有關於飲食文化的部分。賈樟柯認為,上海人民對於外來人口接納度的提升從飲食上就能看出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第一次來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時,隻有上海菜,現在什麼菜係都有了。飲食和每個人的故鄉有關,從這個角度看,一方麵可以看到‘移民’非常多;另一方麵可以看出上海的包容性,容納了那麼多的地域文化;還有一方麵就是‘分享’,比如我們在上海吃四川菜,就是分享四川的文化。”

賈樟柯表示,在計劃經濟物質緊缺的時候,上海對內陸城市來說,代表著工業化、現代化和洋氣,“我覺得再也沒有一個城市像上海這樣密集聚集了中國的事件,所以我把這個城市叫做《上海傳奇》。”

那麼究竟如何使影片本身的形式與上海這座城市匹配呢?曾有方案建議從萬國建築群一直拍到浦東,通過建築反映城市,但最後這個方案被賈樟柯否定了,因為在他看來,不管上海過去的建築怎麼輝煌,也不管今天上海的建築是怎麼快速建立起來的,這個城市最珍貴的是什麼?還是記憶。城市空間裏留下的是人的活動痕跡。

於是,影片形式最終定為口述曆史。在2009年5月的一次公眾活動上,賈樟柯介紹他拍攝《上海傳奇》的內容版塊,而他麵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把百年來的龐大信息量在兩小時內呈現出來”。

據介紹,賈樟柯直言,世博給了他一個契機,讓他能梳理上海的曆史、描繪上海的現狀,並把世博的理念融入其中。“整部紀錄片主要由三部分內容構成,一是口述曆史,我們將請曾參加過上海保衛戰的老兵、民族資本家、產業工人等來講述從晚清到現在的城市變化,力求展現一百年來上海的麵貌。”

在賈樟柯看來,因為上海是中國城市化的晴雨表,經曆了中國城市化的各個重要節點,但這樣的經曆都是人創造的,所以我們選取的人物大部分都不是普通人,采訪對象身上都有非常多的曆史信息。他在2009年7月的一次對話會上表示,上海最大的特色就是它融合了各種不同階層的人,“《上海傳奇》所拍攝的人物全部都是真實的人物。在過去的一百年間,上海風雲際會,《上海傳奇》將重現無數風流人物的傳奇經曆,不會漏掉上海曆史上重要的事件。這就意味著找到當事人和後代非常重要,即使是1949年出生的人到現在也60歲了,我的采訪名單上已經超過一百人,有些采訪對象的年紀超過了90歲。”他說,“這些采訪對象身份各異,但他們都跟上海的曆史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是一個影像工程,其實《上海傳奇》不過是兩三小時的片子,但我所要做的是給上海留下一部影像文獻。我們不僅要拍上海世博會,更要拍上海的建築、空間、人和事,把能夠講述上海曆史的老人的講述記錄下來,所以最終我們會將拍攝的內容變成兩個很重要的東西,一個是《上海傳奇》,一個是形成有關上海的影像資料文獻庫。”【注:陳輝楠:《沒有辦法,上海就是傳奇》,2009年7月10日《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