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開始,賈樟柯似乎更加鍾情於紀錄片的拍攝,“賈氏紀錄片”於世界紀錄片序列獨樹一幟。已經推出的《二十四城記》更是將劇情與記錄兩者完美結合。
01 “沒有辦法,上海就是傳奇”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於5月1日至10月31日舉行,此次世博會也是由中國舉辦的首屆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為主題,總投資達450億人民幣,創造了世界博覽會史上最大規模記錄。同時超過7000萬的參觀人數也創下了曆屆世博之最。
自《東》開始,賈樟柯似乎更加鍾情於紀錄片的拍攝,“賈氏紀錄片”於世界紀錄片序列獨樹一幟。已經推出的《二十四城記》更是將劇情與記錄兩者完美結合。
繼北京奧運會之後,上海世博會將作為展示中國國力的最盛大慶典於2010年舉行。為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再次驚豔的全過程,世博會組委會與上影集團力邀賈樟柯操刀為世博會創作大型電影藝術片《上海傳奇》。2008年月29日正是世博會開幕倒計時488天的日子,上影集團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廠長徐傑與賈樟柯正式簽約,全國人大常委、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同誌親筆題寫了片名。
據賈樟柯透露,上影集團的任仲倫總裁跟他說,上海世博會要召開了,你有沒有興趣來拍一部電影,關於上海,關於世博。他剛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有一點遲疑,“因為我是在一個內地的城市成長起來。但是後來我接受了這個機會,因為我又有一個機會去了解城市,這個城市是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我馬上想到,其實我不應該以上海的專家、全職的導演角色出現,我應該以我的局限出現,就是說我以什麼樣的方法跟城市接近”。
後來賈樟柯欣然領命,電影取名《上海傳奇》,主要講上海人的聚散離合。他解釋電影的命名的含義:“上海到今天都是一個碼頭,一個驛站,這個城市的一切都在傳達四個字:聚散離合。這座城市的故事就是一個聚散離合的故事。其實我很排斥‘傳奇‘這兩個字,但沒有辦法,上海就是傳奇。”【注:引自陳輝楠:《沒有辦法,上海就是傳奇》,2009年7月10日《東方早報》。】從那時起,賈樟柯就已經開始準備了,這些年來,他一直都在感受上海這座城市,也請來各界專家進行了多次策劃會,他想更深入地理解這座城市。
賈樟柯早先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用三種方式去上海,你看到的上海完全不一樣。坐飛機到浦東,有車把你接到香格裏拉,你看到的是一個光鮮的上海。如果你從山西坐一個雙層巴士,一路開到上海某個裏弄的停車場,你拎著行李出來找地鐵,擠公共汽車,你去找一個三十塊錢一晚上的小旅社,你看到的又是一個上海。所以交通工具已經把人的層麵分得很厲害。”
提起對自己對上海的印象,賈樟柯笑著說,自己對上海最初的印象全部來自於物質。“比如說媽媽上街買回一包糖,這個糖是大白兔糖,爸爸抽的煙是上海牌。我對上海的印象全部來自於這些物質。”再比如“父親黑色提包上白線勾勒的外白渡橋圖案,炎熱盛夏在屋裏搖頭晃腦的華生牌電風扇,夜晚我們目不轉睛盯著的凱歌牌黑白電視機,都來自上海。的確在計劃經濟時代,對內陸人來說,上海就像一個會變魔術的城市,這個城市為我們供應的,不僅有大白兔奶糖、上海牌手表,還有《舞台姐妹》、《渡江偵察記》這樣的電影。上海就像是一個魔術師,在他的百寶箱裏似乎應有盡有,總能給我們驚奇。”【注:賈樟柯:《寄語2010:上海魔術,中國奇跡》,2009年12月31日《東方早報》。】
賈樟柯曾經寫過一篇《舌根上的鄉愁》,談到其兒時對上海的記憶:
1970年代末,我父親的學校要組建一支樂隊,要他出差去上海買樂器。那時候出門要開介紹信,換全國糧票,出遠門是件驚天地的大事。上海回來後,我父親談論最多的是上海的飲食,他說吃不慣上海菜,說上海菜太甜。我的上海同學叫顧崢,他到北京來一開始不能吃羊肉,說那股膻味,讓他受不了。是不是這就是南北差異?
1997年,我和他一起去上海看電影節,讓我驚異的是,那時候的上海滿街都是紅燜羊肉的店子。顧崢也很久沒有回家了,一邊走一邊喃喃自語,“怎麼這麼多羊肉”。他很自信地帶我去找公共汽車站,結果發現很多車站已經遷走,一年不見,上海和他見外了。以前熟悉的公交係統,如今冷落了他,讓他失落。他不肯像“外地人”一樣問路,買了一份新版的地圖滿頭大汗地自己找,我和他開玩笑:你是上海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