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文字與電影是互動的:“如果看了電影的話,一定會覺得它是一個補充和延伸;如果沒有看電影的話就覺得它是很獨立的關於中國工人生活的記錄。書中是以一個工廠不同時代的工人作為考查對象來講50年來工人的經曆,這是一個記錄,記錄了他們的現實生活,特別是當中的現狀與困境。”他說得直率:“我覺得自己的工作跟作家沒有太大的區別。我自身也一直在斷斷續續地堅持寫專欄,另外一方麵,當我真的進入文字操作的時候,那是與拍電影完全不同的很嚴謹的一種文字態度。其實,寫作本身我覺得差異性是不大的,但是我的寫作自然又會多少跟電影聯係在一起。首先是因為拍電影才會接觸這些工人,才會出現這本書。作家的話,可能身份比較單一,東南西北都能寫。”【注:2009年8月6日《新快報》。】在座談會上,賈樟柯衷心希望能夠守護住香港電影的本土性。
當現代汽車業與新型郊區新城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11月18日下午,以“汽車與郊區生活:我們理想的現代新城”為主題的“世博論壇暨第四屆嘉定汽車論壇”在嘉定新城規劃展示館舉行。賈樟柯和著名畫家、文化評論家陳丹青,北京大學教授、2010上海世博會世博園主景區景觀項目總設計師俞孔堅,當代小說家、著名建築設計師劉家琨,新生代作家、職業賽車手韓寒等文化名人作為演講嘉賓,從城市化文化、城市規劃、汽車運動等領域進行發言,並與現場聽眾交流互動。
“嘉定汽車論壇”是建設汽車產業新高地,引領汽車文化生活理念的開放式對話平台,自2004年舉辦首屆論壇以來,已經舉辦了三屆【注:丁燁:《世博論壇探討汽車與郊區生活》,2009年11月19日《青年報》。】。
在論壇上,陳丹青做了《都市生活與人的品質》的演講,他以布拉格為例,表明城市的文化積澱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而賈樟柯在演講中則表示,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物質緊缺的時候,上海對內陸城市來說,代表著工業化、代表著現代化、代表著洋氣。“我覺得再也沒有一個城市像上海這樣密集聚集了中國的事件,所以我把這個城市叫做《上海傳奇》。”賈樟柯坦言,過去對傳奇很排斥,因為他希望拍到日常生活。每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每一次戰爭都給城市的居民帶來了悲歡離合,帶來了分離,帶來了傳奇故事。
賈樟柯的演講在告訴人們,一個城市也好,一個廠區也好,一個建築也好,都是有感情,這個感情不是人給它們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同時也使人想起他過去拍攝的《站台》就描寫了這樣一個場景:當人離開站台的時候,也想起一個城市也應該有一個站台……【注:見東方網“世博論壇暨第四屆嘉定汽車論壇”直播回顧。】
08 獲頒法國政府軍官勳章
12月14日下午,賈樟柯應邀來到法國駐華大使官邸。法國駐華大使蘇和代表法國政府,向賈樟柯授予“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軍官級榮譽,表彰他對當代世界電影作出的貢獻。
在當天的頒獎儀式上,蘇和宣讀了法國政府的頒獎辭:“作為當今中國電影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賈樟柯以他驚人的洞察力,幫助我們理解了人類當下的境遇,他為迅速變化的世界提供了來自中國文化的觀點。”隨後,蘇和將一枚藝術文學榮譽軍官勳章別在了賈樟柯的胸前,蘇和稱,法國政府頒發這枚勳章的目的是為了表彰賈樟柯在電影方麵取得的成績以及他為推動華語電影世界影響力的擴大和對中法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貢獻。
賈樟柯在接受勳位時表示:“首先感謝法國政府授予我文學藝術騎士勳章軍官級榮譽,我還要感謝到場的各位,我過去的每一步都得到了大家的幫助。當我還是電影學院學生的時候,我幾乎每周都會來到法國小學,看雷諾阿,戈達爾,路易·馬勒的電影,我雖然不懂法文,但我熱愛這些影像。就在前幾天,在大使先生的邀請下,我和去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先生再次見麵,他從我的《三峽好人》裏,看到了變革中人的尊嚴,我從他的《訴訟筆錄》裏看到了人對現代文明的懷疑。中法文化交流如此密切,是因為我們那麼需要在彼此的凝視中了解自己。一種文化隻有參照另一種文化,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自身的問題,因而我們應該心態開放,不懈地進行文化交流活動。所謂騎士應該有一種精神,既不屈服於權力,也不獻媚大眾,因為唯一能夠引導我們的應該是自由與公平的精神。或許我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那麼騎士精神意味著在麵對我們內心的墮落、黑暗和私欲的時候,我們還有良心和能力做出負責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