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美國人的優根性(5)(1 / 2)

第五節 卓越的教育

美國在教育方麵早在殖民時代就已經擁有雄厚的基礎,這應該感謝英國人,對教育相當重視的英國人也把這種良好的習慣帶到了殖民地。英國殖民政府對北美的教育非常重視,到1775年,英屬13個殖民地人口不過260萬,但已仿效英國牛津、劍橋等大學創辦了哈佛、耶魯等年所學院——要知道,如果按照人口比例來看,這種教育環境甚至遠遠超過了今天的許多大國。另外,在普及基礎教育方麵殖民政府也同樣克盡職守,以獨立前的馬薩諸薩州為例,當地英國殖民政府曾於1647年頒布法令,規定市鎮中隻要有50戶居民就應設立一所小學。這種依靠立法強製的教育引起了良好的效果,這使得在馬薩諸薩及北方基礎教育十分普及,其教育程度甚至超過了其宗主國——英國的教會辦學的方針。

建國後的美國人更是把教育視為人人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這其實源自《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句話在今天仍然如此激動人心,甚至經常成為革命的口號,但更應該思考的是,這其實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更應該是認認真真去思考和執行的東西。美國的憲法就依據這個精神建立,而更為感人的是,美國人也果真切實地執行了,美國《憲法》明確規定應以教育培養國家公民。因而,美國在英國殖民政府打下的良好教育基礎上又盡心竭力地在教育上投入了更大精力,美國人起先是沿用了英國的蘭卡斯特導生製。但後來美國人對此仍覺得不滿意,因此,1843年,時任馬薩諸薩州教育廳長的賀拉斯·曼(Horace Mann)前往德國考察,因為當時普魯士的教育被認為是最先進的。馬薩諸薩州隨後引進了普魯士的教學製度。另一方麵,美國在基礎教育中也引入了盧梭、裴斯塔洛齊等歐洲思想,也就是說,美國人已經從小就享受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思想,這一點看似不那麼引人注目,但其深遠效果卻十分顯著,美國因此是最徹底的資本主義國家。

南北戰爭後,由於美國完成了第二次革命,全國真正統一在一個經濟體係和一個政治製度下——其實直到此時美國才是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此前更像是南北兩個國家的聯盟。統一後的美國進入到另一個新的高速發展時期,這期間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最為顯著,在不長的時間裏新成立的大專院校就有二百餘所!同時,美國的大學設置分層合理,一方麵擁有像當時歐洲最著名的學術機構那樣的柏林大學,如1876年創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其主要致力於精深的社會學和科學學術研究;另一方麵美國國會於1861年、1890年先後兩次所通過二個《摩雷爾法》,其主要目的是普及大學教育,由政府出資資助各州建立各種應用型大學,如農學院和工學院等,這主要是為了適應迅猛發展的工業化,而同時也由此產生了一些世界著名的理工科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等。

今天看來,美國當時通過的《摩雷爾法》意義十分深遠,因為當時的大學實際上是一種屬於貴族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因為學費往往十分昂貴,這使得普通人往往得不到這樣的機會。但美國政府出資資助的公立大學則學費低廉,其目的就在於為普通大眾提供大學教育,這在當時由於公立大學吸收了很多貧窮者,因此一度曾被譏為“牧牛娃學院”,但正是這種“牧牛娃學院”使得美國擁有了遠遠高於歐洲的大學教育率,高等教育在美國第一次實現“平民化”,這使得美國國民整體教育水平有了極大提高,與歐洲相比,美國如同是一個大學國家,而歐洲充其量是一個初中生。

南北戰爭後的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也同樣得到了巨大發展,而且,中等教育還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的需要,這使得美國的中等教育是當時世界上最實用的教育體係。在美國,公立中學同時有兩個教學目的,即一方麵為大學培養生源,另一方麵為那些希望早些掙錢的人提供實用型教育,也就是為工廠培養技術性工人——這種教育體係其實是最有效率的教育模式,沒有浪費資源而培養出一些無用的人,享受教育的人也沒有白白付出一筆學費而沒有得到多少實惠。當時正值美國工業化急劇發展,大量的工廠需要工人,因此,學校的這種改革非常及時,美國也由此建立了世界上最良好的中等教育體係。而且,有趣的是,為了為工業企業培養技術工人,一些大學也發揮了自己的特長,轉而設立工業中學,如1880年麻省理工學院創辦了工業中學,1888年明尼蘇達州首創農業中學,這些職業中學為美國工業化時期提供了大量技術工人——千萬不要小看了職業中學的學生,第一架飛機的發明家萊特兄弟就是他們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