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治理下的社會安定性大為增加,社會人的能量得到大理釋放,因而科學技術得到空前的發展,在科學史上,這時期的科學進展成為今天社會的基礎,社會對於那些給社會帶來技術成果的人也多給予巨大的回報,如通用公司的創始人愛迪生,他個人專利收入就在美國一個國家總財政收入站相當大的比例。這種社會製度下,經濟發展和技術革命成了社會的主題,經濟學從現實生活到大學理論開始深入細致地發展起來。因經濟發展這樣龐大,複雜,以至經濟的研究也像科學研究一樣,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支持,而這些經濟學家們的研究又反過來指導整個社會的有序發展。人們早已脫那種自然經濟的狀態,已經開始掌握人類自我的經濟命運了。法治下的社會就是普遍尊重每一個人,不必因需要維持帝王們高高在上的形象而劃分出等級,大家不必因生來是什麼樣的就一生都是什麼樣,而是要看你一生的努力了——如果你盡力了,你會得到社會的報酬。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社會麵前人人有機會,就是這個社會的特征。盡管在事實上和人還是不可能真正的平等,但至少那是因為財富的問題,而不是等級問題了。而積累財富則是社會認可的,隻要你有能力,你也一樣可以成為富翁,享受特權,這就是所謂機會。
這個社會製度下,也不斷創造著奇跡,一個是財富積聚的速度和程度,一個是由此而產生的貧富差距。在《富布斯》的財富排行榜上,前三位最富有的人的財富之合相當於43個最貧窮的國家,富可敵國這句話在這裏毫不虛言;同時,財富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越來越向少數國家集中,貧窮的差距從這個社會開始的那一天就開始逐漸拉大。在這個世上,還有近13億的人處在飽餓的困擾之中,而報紙、電視等媒體上他們合起來的聲音不會響過任何一家大公司的聲音,因為一家大公司的異動會影響這個社會的方方麵麵,而十幾億人口,不過處在底層的泥土中,他們不會影響整個大廈的,這就是這個社會的矛盾。
似乎和前幾個社會製度一樣,一方麵變革了原來的社會,釋放社會能量,另一方麵又種下新的矛盾種子。法治社會一直延續到今天,並且在當今社會中,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遵循它的原則,並把它奉若真理,似乎這就是人類社會最終的社會模式了,福山先生的《曆史的終結》就是這種聲音的代表。冷戰結束,美國等國家贏得了冷戰的勝利似乎更證明了這聲音的正確。然而,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人類所曆經的各個社會,你就會發現,這個社會也並不完美,甚至十分普通,因為它和以往的社會一樣,都存在著分裂社會的矛盾,而這種力量分裂現象的存在,就早晚有一天要得到一個解決——每一次社會變遷都要經曆一翻爭論,甚至戰爭。人類希望的是一個和諧,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這聽起來是一個共產主義社會,實則也許是,也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確是在探索一種解決這種矛盾的社會模式,隻是人類社會是一個漸進的社會,而不是一個靠說教前進的社會,但並不等於說這種理想毫無可取之處,正相反,它的理想非常有現實意義,因為它是一個社會目標,而社會有一個目標作為前進總比毫無目的的亂走要好。冷戰的結束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共產義主義完全徹底的失敗,而隻是上了一課而已,人類社會已到了用理性思考來觀察社會、來解決社會階段。實際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並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因為,其一,它們都是法治社會,實則處在同一類社會形成下,隻不過權力製衡機製和社會意識上有所區別而已;其二,人性的共同麵,人類的希望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得到最大程度的社會承認和最大程度融於這個社會,不希望社會存在敵對的因素;其三,人類競爭與合作這個基本生存、發展機製沒有變,還是社會的主題,它的作用遠大於任何社會意議形態,所以,因為這三條原則,人類社會還會前進,還會前進到一個更高的社會中。
如前所述,人類都希望有一個和諧、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自然,這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是在我們這一生能看到,但它終究是一個真實的目的,這就是理治社會。所謂理治社會,就是以理性來作為社會存在的標準原則——法製社會中法律是製度中心,同時附以道德,理治社會則是將法律與道德統一,以人性中的理性來解決社會中的矛盾。法律並不能完全做到真正的公平合理,而公平合理是自由、平等、博愛等各種其他理想上最基本原則。真正做到公平合理不易,在法治社會中做不到合法不合情理的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合理又不合法的事也同樣正如法律規定的機會均等不等於事實的機會均等,一個貧苦之家的兒子和一個顯貴之子那一個更能達到目的呢?如就上大學而言,貧困之人,首先需要的就是積讚學費,而顯貴之子不需要浪費這段時間,貧困之人有可能既失去了時間,又失去了更多機會,而顯貴之子則既節省了時間又有了積累更多社會經驗的資本。另一方麵,貧困之人處於社會低層,他的社會環境、所接觸的人都無法和顯貴之子相提並論——同樣的年齡,他們的氣質、素質和社會能力都會大不相同,這就是為什麼總統的兒子再做總統的機率要遠大於普通人的機率的原因。
理治的社會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不可能經過一次革命後就完全達到上述的理想狀態,有可能先是盡量做到公平或使公平最大化,進而再使社會和諧,盡力做到人盡所能;而人取所需則會是一個長遠的目的,因為人性中的完美主義告訴我們,人類永遠不可能有真正滿足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