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此詞作於2006年5月初,是一首詠物詞,詠的是孤雁。孤雁在古典詩文中是一孤獨淒涼的形象,蓋大雁南飛本是秋時景觀,給人蕭條、淒清的感受;同時,雁又為群飛之鳥,一旦失群孤飛,便覺得可憐。此詞通過孤雁一形象的塑造,抒發了我本人在高三尾期時無所歸依、淒楚茫然的心境。
孤雁,孤雁,孤雁徘徊天遠。嘶南嘶北聲淒,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寒柳斷塘無數。
自釋
孤雁,孤雁,孤雁徘徊天遠——一隻孤零零的大雁在無邊無垠的高空中徘徊飛翔。開頭即點出所詠對象“孤雁”。“徘徊天遠”,說明孤雁無依無助,不知所歸,迷失在了漫無邊際的高空中。
嘶南嘶北聲淒,東望西望路迷——此雁或向南嘶叫,或向北哀鳴,期待得到同類的回應,但雖嘶得聲淒力竭,終也無濟於事;它又東盼盼西望望,可是不僅不能盼到同伴,反而更覺得天地廣大、此身無依。這兩句寫孤雁顧盼嘶叫,中間夾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字,從中可見孤雁向上掙紮的精神和四處無著、孤身可憐的慘況。
迷路,迷路,寒柳斷塘無數——迷路了,迷路了,望不到自己的同伴,隻隱約瞧見斷塘上那無數的寒柳。前麵“路迷”二字,一反而成“迷路”,“迷路”疊句,語氣加重,給人以頓挫之感。最後一句本寫作“知向那邊心去”,後來才斟酌改轉。“知向那邊心去”一問作結,直透胸臆,並非不好,但讀來終覺淺率直露。而“寒柳”句寫“塘”曰“斷”,寫“柳”曰“寒”,“寒”、“斷”二字喻示孤雁希望的破滅,語意含蓄,似更可取。
自評
老杜《孤雁》詩:“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韋應物《調笑令》詞:“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
很明顯,我此詞在思想內容上是模仿老杜《孤雁》詩的,而在用詞謀篇上則是學韋應物《調笑令》詞的。詞中“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十個字更是直接摘自韋詞。此詞雖有學習模仿處,但能充分利用詞牌特色,積極發揮意象作用,總的看來,倒也較為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