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麒麟洞(2 / 2)

此聯用張學良故實,手法上互文見義,“沸血”與“成塵”的今昔對比,顯出無限蒼涼之感。

佇久聞餘歎,芳山花落頻——我在麒麟洞中久久佇立,仿佛聽到了張學良遺留下來的深深歎息,當此際,我好像感受到整座黔靈山上的花朵都在不斷地凋謝飄零。“佇”,久立;“餘歎”,餘留下來的歎息;“頻”,連續、不斷。“佇久”二字含義似有重複,因為其中的“佇”字,事實上已經包含有“久”的意思,對此我曾作過修改,但改來改去,發現仍不如用“佇久”好;後來,我又仔細作了分析,發現“佇久”兩個字雖意涉重複,但正是這層重複加強了語氣,道出了我本人內心深處的那一份共鳴的悲感,因此這兩個字在詩中有特殊的價值,不容修改。

“芳山”一句,並非寫實,而是狀心靈感受。芳山,芬芳美麗的山;花,一種美好的事物。芳山之所以為芳山,乃是因為有花在,但如今這些花朵一個不停地在凋落,這就意味著美好的理想、美好的事物總是那麼容易破碎、容易消逝。

自評

我真不知,把張學良囚禁在麒麟洞這是一個巧合,還是蔣介石有意為之。為什麼這樣提出?原因是我發現洞中之有石麒麟和張學良之被囚禁,兩者間竟有相通處。要知道,麒麟不是一般的動物,它是傳說中的仁獸,甚至說它一出現,就有聖人在位,會使海內升平。然而,如今有這樣一隻石麒麟在,可它卻被困鎖在了一個黑暗幽冷的深洞裏,不能得見天日,不能施展抱負,這豈不是一個很大的悲哀!張學良呢?他不是一般的人士,他是有著強烈的愛國之心的,同時發動過東北易幟和西安事變,可他最終是被囚禁了。有才之士,身遭幽禁,誌不能伸,這和麒麟之被困鎖多麼相像。至於我為什麼能感受到前兩者的相通處,並且要作詩抒發這種感受呢?原來,在我身上居然也存在著一種與之相似的悲哀。我幼年既有“澤恩被萬世”的高誌,下過“攻讀疲不止”的苦功,有著“高睨儕輩”的學識,最終卻“竟為科場棄”,落得“悲吟荒草際”的下場,我的遭遇不也是受到一種變態性的幽禁,這與麒麟被鎖、張學良被囚是有契合處的。當時我遊麒麟洞,內心深處有強烈刺痛,其原因也正在於此。麒麟被困鎖,張學良被幽禁,我本人理想被挫傷,一線下來,最終可以推出一個更大的悲哀——在這天底下,正不知有多少有才有誌之士,因為製度或其他原因的壓製摧殘,不得施展抱負,發揮才能,最終鬱鬱以至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