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2010年7月,父親因病住院,為了照顧他,我坐公交車早起晚歸。
傍晚等公交的時候,我看到下班的員工在站牌下疲憊焦慮的樣子,心中很為之所動,於是結合我本人的感受,略加構思,最終作了此詩。
通日扛槍戰,天昏始得歸。
眼穿思漢堡,心倦踱牌徽。
呼嘯風轉冷,往來人漸稀。
末班車已逝,街夜漫燈輝。
自釋
通日扛槍戰,天昏始得歸——主人公整個白天都忙忙碌碌,緊張萬分,如同扛著槍在戰場上作戰;直到天黑下來了,才能下班回家去。
“通日”,整日,整天,這裏的“日”主要指白天。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時間長、強度大、氛圍緊張,因此有職場如戰場之說,詩中“扛槍戰”即形容這種激烈的競爭、勞苦的工作。“始得歸”不僅指現實中的下班回家,而且也指精神心理上的一種回歸與安寧。這兩句寫主人公等車的背景原因。
眼穿思漢堡,心倦踱牌徽——主人公在站牌下踱來踱去,望眼欲穿地期盼著公交車快點到來;他的身心已疲倦至極,不時想著家人此時為他準備的漢堡包。“眼穿”,望眼欲穿,形容期盼殷切;“漢堡”,漢堡包,一種夾牛肉、乳酪等的圓麵包;“踱”,慢步行走;“牌徽”,牌子標記,指車牌,徽是標誌、符號的意思。這一聯寫主人公等車時的動作、心境。“眼穿”、“踱牌徽”二詞較真切地寫出了人們等車時的情態。
由“思漢堡”可見,主人公當時還空著肚子,如此他回家的念頭也就更加殷切了。我這裏用“漢堡”,而不用其他詞彙,一則覺得“漢堡”是個外來名詞,比較新鮮;二來,漢堡本身美味可口,為人們所喜吃;三則,漢堡的“堡”字有城堡的意思,能讓人聯想到家像城堡一樣的堅固、溫暖。
呼嘯風轉冷,往來人漸稀——呼呼作嘯的風逐漸變冷,街道上的行人也越來越少了。這兩句寫等車過程中的外部環境,從“轉”、“漸”兩個字上可以看出一個時間進程,反襯出主人公等車時間之久及其內心的無比焦慮。“呼嘯”一句,表麵看來是寫等車時環境變得惡劣了,但它易使人聯想到當今社會生存環境之越來越嚴酷;而“往來”一句,表麵雖寫路上行人漸漸變少,但它易讓人感受到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人活於世總是那麼孤獨、無助。
末班車已逝,街夜漫燈輝——末班車其實早已經開走了,這夜晚的大街到處是彌漫的燈光。“末班車”,按班次行駛的最後一班車;“逝”,逝去,指車開走;“漫”,遍布、彌漫。想要坐車,等了很長時間,可結果是最後一班車也早已開走了,等了白等、希望破滅,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悲哀。“末班車”通常比喻最後一個機會、最後一點希望,可如今連這一點希望也破滅了,人們想要回歸自己心靈的家園,竟有如此之困難,實在讓人感慨!“街夜”句用了反襯的手法,街道的繁華不屬於等車之人,燈光越彌漫、越輝煌,則等車之人越焦慮、越空虛,也越可悲。
自評
在遵守格律、不失舊體詩古雅蘊藉之為美的前提下,盡量用新詞彙寫當代人特有的情感思致是我舊體詩創作的一個理想。此詩詩中“漢堡”、“末班車”等名詞可以說都是些新詞彙,是古代所不具有的,但這幾個新詞彙卻像“夕陽”、“落花”等傳統名詞一樣,除本意外都另有一層比喻或象征性的意義,這就使詩歌的意蘊有變豐富的可能性了,也使詩歌最終不失去舊體詩古雅蘊藉的特美,這一點無疑是值得關注的。至於此詩的內容,則是描述了人在天黑時等車的一個過程,折射出了當代人疲憊的生活和焦慮的心境,詩中“扛槍戰”、“思漢堡”、“心倦”等的刻畫、比喻,應該說都較為形象、較為準確地表現出了當代人的一些情感思致,這自然又是一值得關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