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帝想到,父親文帝征服高麗沒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後動補給不足,因此,他全心做出征前的準備工作。從全國一百九十個郡征集了大量糧食和武器,五萬輛運送物資的車排滿了道路。大運河中塞滿了幾萬隻船,幾乎到了船首接連船尾,連水麵都看不見的程度。大批征戰人員與物資都集中到遠征的根據地——位於大運河北端的話郡。?郡指的是現今“北京”一帶。因《三國誌》的主要人物劉備就出生在此地,所以變得相當有名。惡郡在中國本土的東北部,北田萬裏長城,居民八萬四千餘戶,人口是戶數的五倍,約四十萬人。這裏一下駐雜了超出當地人口近三倍的軍隊,顯然十分混亂。楊帝本人也乘“禦女車”從長安趕到初郡。這種車有如一棟民舍般巨大,回有十二個車輪,由十二匹高頭大馬拉著。車體的壁牆構造巧妙,從車內能看到車外風景,但從車外卻看不到車內的情景。車上還係著無數響鈴,車內的聲音從車外是聽不清楚的。這樣楊帝在行軍中也可在車內與宮女、女官們盡情娛樂,又可不讓下臣所知。、……但楊帝這一類型的缺點,或許是他內心想反抗過於吝嗇的父親,而發生的另一種極端傾向。大運河開通的當年,他向全國宣布免除賦稅一年,湯簾的生活雖驕奢瀅逸到極點,但南朝的財政要養這樣一個人也還是養得起的。揚帝即位後還下令減輕刑法,甚至到大運河通航時,人民對他的評價還並不壞。真正使國家經濟遭受破壞,並且使他惡名昭彰的關鍵是“征江之役”。
總之,楊帝打算一舉征服高麗。父親文帝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身為兒子,似乎也非得做些驚天動地的大事不可,像開通大運河、修複萬裏長城、取得統製西域各國的權力等等,楊帝再心想;如果更上一層樓,完成父親(文帝)未成功之高民國遠征,自己的名聲不就比父親更高了嗎?結果,就為了皇帝個人的野心,使得百萬計的將士離鄉背井,被迫遠征異國。
大業七年(公元六-一年),對居住在黃河下遊的百姓而言,簡直是受到詛咒的災厄之年。
最大的災厄昔日疼愛人民的皇帝——揚帝一下達了遠征高麗的詔書,大量征集人力物資,數百萬人群牽牛拉馬,向琢郡方向前進,混亂至極,-民不聊生。誠如(隋書)所述:“天下蚤動”。真是舉國亂成一團。
向球郡前進的人們看到路旁屍體遍野。這年,老天爺也不助楊帝一臂之力,黃河流域連遭旱災水災侵襲,僅有的收成也被征作軍糧了。並且,地方官吏營私舞弊,欺壓百姓,把軍糧占為己有。體弱者忍受不了酷世而死的事情時有發生,各地暴動事件頻傳。
因此,當時有一首“不欲客死遼東地”的歌謠,很快地流傳全國,也是最早反應民心的歌。
連日以來,向民郡方向前進的士兵以及牛、馬車輛絡繹不絕,但行列中的人數卻日漸減少,因為中途不斷有人逃跑,其中還有的帶牛馬逃走,所以軍需物資也一天天地失蹤。致使負責征召的人對此感到棘手,一旦人員、物資不能按預定我送到派都,他們將會受重罰。於是他們在中途時常到附近村莊去抓壯了充軍以此補充人數,萬一找不到人時幹脆自己也逃之夭夭,稽之大吉。結果,這時擺脫用統治的人,逐漸組成集團行動,他們的行動從逃走到抵抗,以抵抗到反擊,愈演愈熱,而集團的規模也越來越龐大,所謂“群賊的時代”就此到來。
III
大業元年(公元六o五年)八月,楊帝巡視了大運河。木蘭對當時所見到情景記憶猶新。那是一幅大地築起絢爛之夢的升平景象。
天子的船在運河上緩緩移動,船頭雕刻著巨大的龍頭,巨船高四層,約四十五尺,長二百尺,船的上層建有宮殿,船內計有二十多個艙室。大大小小的數千隻小舟跟隨著巨船;河岸拉出的粗繩上千根,拉季人總共有八百人,船列綿延約二百裏,這便是木蘭隨父親所看到楊帝出巡的盛大情景。
“想不到人間會有如此壯觀的場麵。”
父親再三地讚歎,他身旁的木蘭則睜大既精瞪著閃閃著光輝的龍船,這時木蘭才十一歲。陰曆八月仲秋時節,在大運河附近的淮河,陽光仍然相當好,滿山遍野翠綠,龍般在一派美麗的自然圖卷中,於河而悠悠向前。什麼樣的國家能描繪出這幅光景K?
當時有這樣傳聞:經濟繁榮昌盛的背後,造成財物和人力極大浪費。龍船內用黃金寶石裝飾,美女整天歌舞偏偏。每日吃剩下的殘羹餘飯也足夠養活十個村的村民。
“東來郡連女子都被征去挖泥。身子泡在過腰的水裏,很多人因此得病身亡。”
“天子貪玩也不必搞得太過頭了。已經有了長安、洛陽豪華的宮殿,為什麼還特意泛舟遊逛呢?”
木蘭雖然聽到人們在議論紛紛,但是大龍船在運河上前進的壯觀景象卻深深吸引了她。
木蘭離開父親,獨自一人跑上河堤,推開看熱鬧的人群,排了小命似地探頭看。河水閃爍著銀光,河中的部連成了一大列,看不到船的盡頭……她似乎看到了強大的隋朝無可言喻的那種榮光……
她帶著童心的夢幻,疲憊不堪地回到父親的身旁時,父親正焦急地等著她。
“真壯觀呀!看到了吧?漢武帝時也不及咱們這般哪!”
父親邊說著邊拉著木蘭往家裏走。
木蘭的父親名字叫花弧,字乘之。從周到防一直是戎馬生涯。官位由小到大,最後為指揮千名士兵的千夫長。文帝開皇九年(公元五八九年)隋興兵滅陳,從而統一了全國。這次戰役叫“平陳之役’”,也就是在這次戰鬥中,花弧左腳受了傷,此後解甲歸鄉。娶妻後,日子過得不能說十分富裕,但生活總是算得上安定。因為花弧會讀文寫字,還多少通曉些法律,時常幫助當地官府辦點事務,有時為不會寫字的家鄉百姓代寫書信等文章,除此之外,教孩子練功習武,人們都尊敬地稱呼他‘“花老大”。
時隔不久,花夫人生了個娃兒,哭啼聲響亮,是個非常健康的女兒。這年正值文帝開皇十五年(公元五九五年)。他們為女兒起了個名字叫“木蘭”。花家院中有棵特別顯眼的木蘭樹,細心照顧得枝葉繁茂,但不知為什麼總也不開花。生女兒時這棵樹卻忽然花開了一樹,故給女兒取名花木蘭。
木蘭健康地成長,父親教她武藝,父親所教孩子之中,最優秀的弟子是本主。身體敏捷的本蘭,不論是弓還是劍,樣樣兵器技藝高超,使父親驚喜不已。這樣平靜的生活,在木蘭十七歲的秋天,往外來的事情結束了。
這年花弧身體欠佳,每天在家中坐坐躺躺。一天,他叫來妻袁氏,沉悶而又鎮靜地告訴愛妻:
“軍牌來啦。”
袁氏一聽大感驚愕。“軍牌”便是征兵的軍令狀。花派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即使說沒有病在身,這樣年紀的人在當時也算老人了,況且,他在戰場上負過傷,一隻腿行動不便。連這種人,都要被征充軍,可見“皇帝征集兵帥三百萬間的說法,恐怕不是虛言,袁氏這麼想。
“老爺已經為前朝皇帝盡忠報國多年,這次征召竟還不放過咱們?”
則這也是沒法兒可想的事,這會兒任任何一家都一定得抓個人去充軍,怎麼可能單單放過咱們一家呢。”
“能不能花些錢就甭去了?”
“不行,銀子給差人吞了,照樣給抓去充軍。先皇統一天下時,還以為太平盛世到了,結果全不是那麼回事兒,這也太令人扼腕了!”
拖著老病殘紀,到異國去打仗,夫婦倆都已感到今生無緣再見了,就在此時,忽聽開門聲響起,一位身穿戰袍的英姿少年映人花奶的視線。花江心中一驚,心想來抓人送死的,怎麼就這麼等不得人,不過,再瞧兩眼,她便認出了來者的真麵目……
“你這丫頭,幹啥扮作這到德行!”花弧叱道。
穿著當年花江當千夫長時穿過的盔甲,站在麵前的,正是自己的女兒。白裏透紅的臉蛋、挺直的鼻梁上一雙大眼睛,花弧最引以為做的女兒木蘭說道:
“爹,您瞧如何?像一個上過戰場的勇士吧!”
“喝!瞧你,你爹當年當千夫長時,率領萬騎的將軍也都見過了,恐怕便是蘭陵王,也比不上咱們家女兒!”
花弧說的蘭陵王是四十年前死去的一位武將,南北朝時代的北齊皇族,不但容貌秀美,而且英勇善戰,後來被他的君主毒死的悲劇英雄。
不是雙親們向女兒,十七歲的木蘭身穿戰袍,看來果然顯得英姿颯爽,威風凜凜。
“不過,你是女孩兒家,樣貌英挺亦是無用,快快,快去更衣。”父親說。
“我不脫。”木蘭回答。
“你這話是什麼意思?”花弧皺緊了眉頭,仰首不發一言。
“我要替爹充軍去打仗。”木蘭這若無其事的一句話,仿若在花弧和袁氏頭上打下一記悶雷。
父親聽後啞口無聲;母親聽了好容易才把氣喘勻,指責女兒不懂事:
“木蘭,你是個黃花兒大閨女,怎麼能充軍殺敵,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事。”
“至少我比爹爹年輕,手腳靈活些吧?”木蘭這樣的說同時,拔出腰間配劍,迅捷圓滑地演練了一套從父親那兒學到的劍技,然後作了一個收式,恭恭敬敬地向雙親一禮說道:
“就算爹娘想阻止,亦已遲了。女兒已到政司去替爹爹接了令,改扮為長子替多病的爹充軍的事已經定了。”
木蘭為了避免雙親再多作阻止,因此扯了這個謊。
“有活將軍的前例,爸爸對女兒講的事自個兒忘了,女兒倒還沒忘呢!”
木蘭的答話,更使得花弧無言以答。潘將軍亦是一位巾幗英雄,她生在比當時早一百年的北魏,她丈夫叫楊大眼,是北魏很有名的大將,疼愛士兵,戰場上是勇敢善戰的長勝將軍,而他身邊總是接著的妻子潘氏,也甚受士兵擁戴。花弧以前對木蘭講過她的故事。蘭陵王的故事也是一樣,英雄事跡是南北朝時期百姓傳頌的佳話,對當時人們鼓舞很大。
花江先前提到蘭陵王,這回本主抬出潘將軍,令父親無言以對。
雙親和本蘭三個人幾乎談了一夜,結果父母不得不讓步,因為隋朝舉國上下動員遠征,一個家庭必需要有一人以上去充軍,這是無法逃過的。
第二天,木蘭女扮男裝,來到征兵的縣衙、應征的人都排成一行,等待征兵官的核查,前麵的人不時傳出怨歎之聲,逐漸輪到了木蘭。
“你以長子的身份替戶主充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