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終於還是享受到了人生的快活。”
不過這種日子不到二年就結束了。
仁壽四年(公元六O四年)四月,文帝在歧州離官病倒。或許是因為從前一直過著樸素的生活,現在迷戀上女色,縱欲過度,奢侈瀅亂的生活影響了他的健康,病情逐漸加重,七月十日文帝病危。這時皇太子楊廣派人給同黨楊素送去密函,商談父親死後如何確定自己的地位。因為楊廣、楊素分別在離官兩處別墅居住,沒有直接密談的機會。楊素把回信托官女送給楊廣,在轉送過程中發生了意外情況,楊素的信落到了文帝的手裏。重病在身的文帝躺在病床上讀著信,氣憤至極。
正在此時,宣華夫人眼中噙著淚水來到文帝的病房說:
“皇太子卑鄙無恥,調戲臣妾!”
皇太子楊廣本就好色,這次更違背輪理,位著她的手對她說:
“父親死後你就是我的了。”
“畜牲!”
文帝顫抖著身子大聲罵道。侍吏都想不到文帝會罵出這種不堪人耳的話,楊廣墮落到如此下流程度,虔誠的佛教徒文帝在盛怒之下罵了這句話,等於是在咒楊廣“裏人畜牲道”。緊接著文帝呼喚站在身邊呆若木雞的侍吏:
“去叫我兒來!”
侍吏正想去叫皇太子楊廣,文帝十分氣憤地說:
“不是讓你們去叫楊廣,是叫我勇兒來!我再次把勇兒定為皇太子,我之後的皇帝由勇兒來當,憑什麼要任皇後的意思來廢立太子!”
文帝廢了楊勇的皇太子之位,實際上並沒有發現他謀反的證據,心中一直在反省這件事處理得太草率。文帝病中,在枕頭上寫了份詔書,其內容很明確,就是要讓楊勇繼承皇位。這事被楊廣察覺,他當機立斷,把文帝寫的詔書扣留下來,並把送詔書的使者關進牢獄,詔書的內容楊勇一無所知。楊素把詔書的內容篡改了,皇太子楊廣的心腹人物宇文達率兵守在離宮外,把宣華夫人等女官全部從文帝病房趕走,病房前隻留右庶子(皇太子的侍從官)張衡一人侍候皇帝。沒多久文帝駕崩,享年六十四歲。
因為文帝是在特殊的情況下駕崩的,後世關於他究竟是怎樣死的,說法千奇百怪。有人說文帝是被自己兒子楊廣(楊帝)殺害的,如(隋唐演義)小說中描述的那樣,直接凶手是張衡。在其他的書籍也有相同的看法,《十八史略)、《通曆)這樣的民間資料中也有‘“血濺屏風”的記述。
但是,正規的史書(隋書)卻沒有這樣的記載。《隋書)是唐代編著,對揚帝的缺點、過失、罪行大為苛責,盡管這樣,它卻沒說文帝是他殺害的。
實際上,文帝當時已經病危,沒有殺他的必要。文帝躺在病房裏,已斷絕了與外界的聯係,不必動手也會自斃,根本不需再染一手,更沒必要背上殺父殺皇帝雙重大罪的惡名。小說、戲劇中把殺害文帝的凶手說成是張衡,或許隻是因為他是看著文帝斷氣的人而已。如果真是他殺的話。讓文帝斷氣根本沒必要耗那麼久。楊廣沒有詔書也能當上皇帝,因為他早已是正式的皇太子了。
文帝病逝的消息是七月二十日發表的,從文帝病倒到死去這段時間裏,楊廣和楊素兩人緊張的策劃活動肯定是存在的。父親死後,楊廣即位,成為用朝第二代皇帝——楊帝。
新皇帝登段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殺兄。他派楊素的弟弟楊約為使者,趕赴長安殺死被軟禁的哥哥楊勇。古代殺害重要人物時有不能讓被害人流血的禮節,楊勇是被白絹帶勒死的,為了斬草除根,他的孩子們也被處死。
楊帝殺了哥哥,接著又要殺害胞弟漢王楊諒。楊諒沒有束手待斃,而在他管轄的西北五十二郡舉旗造反了,曆史上稱為“漢王之亂”。
漢王的造反,與其說是野心發作,不如說是心理上受了擠壓而產生的反抗情緒。他基本作戰計劃不明確,軍事行動不統一,因此失掉了多次取勝的機會。據(隋書-庶人諒傳)中記載,楊諒“不能專定,乃二策兼用。”意思是說,當將領們對作戰計劃意見不同時,他不能果斷地做出統一的行動決定,致使作戰行動混亂。
楊帝命令楊素去討伐漢王。這個陰謀家,比通事猶豫不定的漢王要有膽略,做事也果斷,他命麥鐵杖為先鋒,率精兵五千,冒著大雨迅速挺進,兩軍在清源相遇,展開激戰,漢王損失一萬八千名將士之後潰敗,逃進卞州城內。楊素率大隊兵馬兵臨城下,逼迫漢王投降了。
楊帝沒殺楊諒,免除了他的職權,把他軟禁起來,不久就死了,總算有一個是自然死亡的。
和楊帝爭奪帝位的血親,終於一個接一個地被殲滅了。
V
楊帝即位之前是虔誠的佛教信徒。這是因為他受到父親文帝黃陶的關係,在其他方麵他也有類似父親的地方。
楊帝信教的目的之一,在於以佛教的形式,擴大他在社會上及政治上的影響力。另外,從前南朝陳國的佛教盛行,隋征服陳國統一天下之後,必須保護南朝陳國的佛教,進而達到南北文化融合的目的,為此楊帝在長安還特意修建了日嚴寺。
即位當年的十一月,楊帝鑒於洛陽地理位置的重要,把這裏定為東都,作為執行國務的重要城市,與長安同屬一個等級的都市,並在當地建寺院,遷住僧侶二千人。
楊帝還盡最大努力,與北方遊牧民族突厥國建立友好關係。突厥從六世紀中葉開始生活在亞州北部高原地區,是強盛的土耳其三國血係的遊牧民族。南北朝時代,北朝的各國都懼怕突厥的武力。用統一全國後,立刻實行了新的政策,以軍事和外交雙管齊下而製住了突厥,因為突厥分裂為東西兩半,隋一方麵討伐西突厥,另一方麵和東突厥友好相處,東突厥可汗啟民被隋文帝封王。
大業三年(公元六。七年),楊帝在文武官員的陪同下車五十萬大軍越過萬裏長城去見啟民可汗,以向北方炫耀大隋朝的實力。曆史上把這次行動叫楊帝的“北方巡幸”。當時,楊帝作了一首有名的詩(飲馬長城窟行)。``
¥R%ot狄民趙,悠悠萬裏行。
萬裏何所去,橫漠築長城。¥R%``
此時此刻,楊帝不但具備皇帝的自視,而且具備詩人的感性。他目睹廣闊的原野,思緒萬千。他喜愛山清水秀的江南風景,也很中意塞北草原的風光,麵對浩瀚的沙漠湧出豐富的感覺。七百年前的昔日,年僅十八的漢朝大將霍去病率大軍踏破萬裏荒野討伐匈奴,今天自己又率領大軍北上,不過,這次是為促進友好而來。
揚帝詩意大發,繼續吟道:``
¥R%北河秉武節,千裏卷戎旗。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趙忽……¥R%``
接下來是:``
¥R%千來萬轉動,飲馬長城宏。
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岩緣驛馬上,空係烽火發。
長城俟借問,單於入朝謁。¥R%``
此刻,楊帝坐在被稱之為“觀風行台”的移動式宮殿的王位上。這是個巨大的建築物,能容納近千人,建築物底部安裝無數車輪,由一千匹高頭大馬拉著,能自由地移動。突厥人在十裏之外就能看到這宏大的移動官殿,驚嚇不已。
楊帝受到突厥啟民可汗的熱烈歡迎,可汗的夫人義成公主原來是北周皇族的公主。楊帝送給突厥綢緞二十萬匹,得到皇族的接待,湯帝心情舒暢地返回都城,北方巡訪獲得圓滿成功。
但是,楊帝得意洋洋的情景終於以悲劇告終,那就是老臣高額的死亡。
楊帝即位後,他把高頎召回皇官,給了他一個虛頭銜,以表示自己比已故的父親文帝更為心胸寬宏大量,這當然隻是做給人看的。高顧雖然年事已高,但耿直的性格毫無改變。他在楊帝麵前,毫無顧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修築長城勞民傷財;把突厥的君主請到朝廷是弓I猿人室,這等於給侵略者指路,朝綱已亂,加之陛下揮霍無度,如此下去國家可危。”
這些話都刺到楊帝的痛處,楊帝從王座跳了起來,大聲罵道:
“殺了這個氣焰囂張的老東西,平陳之戰時就應該殺了他,誰要聽他得意洋洋的胡言亂語!”
高頎被斬,沒有留下遺言,從容地走完了人生之路,高額出生年月日不詳,大概與文帝的年紀差不多,死時可能六十多歲。之後,他的後代都被流放到邊遠地區。(隋書》中對高項的評價很高,說他是“真正的宰相”。很多人聽說他死了很悲痛,隋朝毀於民眾的造反,人人心中都想:“高宰相的預言完全應驗了,如果陛下早接受了高顧的諫言,就不會遭受厄運了。”
高領死後,幾乎就沒有再向楊帝諫言的人了,當然,楊帝還是做出了些成績,比如:在中國的經濟、文化、交通、土木技術、工藝品等方麵都取得了空前發展,文化的昌盛也更勝前朝。處理國家關係上,突厥的態度變得溫和,西域各國和中國南方的交流頻繁。倭奴國也派使者來拜見精揚帝,送來的國書中的文字雖然言詞欠雅,“致日出處的天子,日沒處的天於”一言引起切帝不快,但總還是致書,使用下級對上級的說話方式,文字雖有失禮處,但這也隻是說明對方是野蠻人。……揚帝命令部下詳細記錄有關倭奴國的情況,(隋書-東夷傳)中寫道:“倭奴國有阿蘇山,其石無故出火衝天……“中國大陸沒有火山,所以楊帝感覺很新鮮。
經過幾年征江之戰,留守太原的唐國公李淵得了病。
李淵字淑德,是文帝的外甥,楊帝的表兄。對這個人物,一般有兩種評價。有人說他忠厚、樸實、有人緣;另外一種評價是說他優柔寡斷,喜歡美女,是個荒瀅下流的東西。他比楊帝大四歲,七歲繼承北周唐國公的爵位。隋建立後,文帝對他像親生兒子一樣,任文武兼顧的要職。
李淵病了,揚帝知道這個消息後,勾起他一件心事。他年輕時,父親文帝喝醉了酒曾講過,他夢見有姓李的人,名子的字帶“水”旁的人要滅隋。楊帝越想越覺得淑德這家夥的名字正對得上,於是問部下:
“李淵現在怎麼樣,他死了嗎中’
這話的本意並不是過分殘忍,而是一句關心人的話說得太粗暴,沒有盼李淵早死的意思,說完也很快把事情忘了。有人卻把這話傳給了李淵。李淵一聽,十分傷心,非常煩惱。他離開病床叫來歌妓作樂,他原來不召妓並不是討厭美女,隻是考慮到自己的身份和責任,控製情欲罷了,現在則是藉這些俗世之樂來排解愁緒。
從此之後,李淵整天花天酒地過日子。次子李世民,當年十二歲,冷靜地注視著酯葉大醉的父親和美女在一起逗趣的場麵,趁著美女離席時,貼近父親的耳朵小聲說:
一爹,您將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請您多加保重,不過,也隻要再忍耐一時就成了。”
喝醉的李淵一聽這話,立刻驚醒過來,瞪著兒子的臉,李世民也馬上露出一個童稚的笑容,抓起桌上的幹棗,吃得同項有聲,李淵口唇微動,終究沒有說出任何話。
李淵就是以後唐朝的高祖皇帝,李世民是第二代太宗皇帝。當時,李淵未必就預測到了自己的將來。但是李世民是否有所預感,則不得而知了。
大業九年(公元六一三年),當時南揚帝四十五歲。
隋朝把長安,即大興城,和建有皇宮,具備首都功能的洛陽城,按其地理位置,定長安為西都,定洛陽為東都,實行雙都製。後來的唐朝也沿用這種雙都製。
新年時,文武官員都來給楊帝拜年,偉大的皇帝這次似乎心情特別好。去年,征遼之役回來之後,楊帝下秘令給長江淮河一帶的太守,讓他們選美女進宮,沒隔多久,停停玉立,切地多姿,容貌嬌豔的美女紛紛而至,後宮猶如開滿了鮮花。
就在皇帝心情暢快,文武百官都鬆了一口氣的當兒,楊帝卻猶如晴天霹靂一般,丟下一句敕令:
“再次出師高麗,準備第二次征遼。”
去年秋,楊帝聽到宇文述敗戰的消息後,出乎意外地,居然二話不說就撤兵了,原來他根本打算在今年再出征一次,果然標帝還是不服輸。敕令猶如旱天暴雷,大臣們聽後啞口無言,麵麵相覷。上次的征遼一百三十多萬的將士遠離故鄉,戰死了三十多萬人,卻未達到征服高麗的目的,造成民眾疲憊、經濟衰退、治安惡化、民不聊生,本該談到了加強治理內政,發展生產的時候了,卻偏偏在這個時候,又要去打仗。
在沉默氣氛中,一位年邁的老臣起身說話。他是在上次征遼戰役中擔當殿軍重任的薛世雄,他不是以將軍的身份發言,而是以正議大夫的身份簡簡單單說了幾句。
“抓隻小老鼠,不必用大的弓箭,殺雞何需用牛刀,請陛下斟酌。”
文武百官一聽,呼吸都要停了,因為以楊帝的個性而言,萬一惹怒了他,薛老將的人頭就要落地了。不過,這次楊帝沒有跳起來大吼,而隻是淡淡地說:
“朕的個性、不喜歡人上諫多口。一
文武百官這時都想要糟,因為楊帝等於又是在玩“我討厭聽人說教!”這一套了,大家都想起老宰相高頎的前例,薛世雄也是心裏七上八下,準備“從容赴義”了。可是,似乎是由於在下一次征遼之役還有用得到他的地方,湯帝放了他一馬。
薛世雄無可奈何地被授予右侯衛將軍待命出征。被貶去官職的字文述再次被封為許國公從軍。折衝郎將沈光,將率領稱作“驍果”的誌願兵精銳部隊出陣,花木蘭、賀廷玉跟隨他一起出戰。
正當數十萬大軍準備在三月進行第二次征遼時候,發生了意外的事件,而使遠征高麗的計劃告終。
大臣楊素的遺子,被稱作“項羽再世”的猛將楊玄感發動兵變,“楊玄感之亂”震撼了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