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都市文明與音樂盛筵——第十七屆澳門國際音樂節觀感(2)(2 / 2)

音樂節的盛筵過後,留下一些讓人不吐不快的感慨。以澳門原本的音樂基礎和文化儲備,很難想象由這座小城所創辦的音樂節會達到今天這樣的規模和水準。自1987年開始,每年一屆,堅持不懈,這其中體現出的是對城市內涵的關懷,對音樂文化的承諾,以及對市民素質的呼喚。

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都市文明的形成以及成長,依靠的是人口的聚集、利益的驅使以及隨之而來的商業、貿易、交通、房產等方麵的拉動。但是,當白日的喧嘩散去,工作的勞頓停息,都市人的精神和心靈在何處尋覓休憩?都市人的煩悶和困惑又在何處獲得慰藉?難道隻是依賴酒樓茶肆的觥籌交錯?或者僅是企盼電視機屏幕中的感傷或嬉鬧?當然,尚有“博彩”的刺激和燈紅酒綠的消遣可供選擇,但在內心深處的終極支持上,現代的都市人其實麵臨著巨大的真空。

正是在這一點上,文化建設和文化事業,特別是所謂“嚴肅”文化和“高雅”藝術品種的培育與發展,對於一個城市的精神塑造幾乎是性命交關的。沒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必然墮入淺薄乃至畸形;缺乏藝術生活的都市,必定走向庸俗乃至腐敗。人們常以“俗不可耐”形容缺乏文化教養的“小市民”,而一個城市如果缺少文化底蘊,不知又該用什麼詞語予以寫真?

故此,舉辦澳門國際音樂節的用意和主旨昭然若揭。“為澳門居民提供高雅的文化藝術,提高澳門的整體文化素質,提升澳門文化城市的形象”——澳門國際音樂節的宣傳資料如是說。通過連續十七年的努力,澳門國際音樂節現已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有影響的音樂節品牌之一,值得慶賀。聽主辦方介紹,最初舉行音樂節時,出票非常困難,因為本地居民當時尚無出席音樂會的愛好和習慣。如今,平均出票率已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且在一般情況下均不設贈票。澳門國際音樂節已經步入良性循環。

應該特別指出,政府部門——特別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在這其中發揮了中心的主導作用。整個音樂節由澳門文化局全權操辦,每年斥資上千萬之巨。由此保證了該音樂節在節目質量上的高品位、高規格,保證了音樂節管理運作的專業化、職業化,此外還保證了整個音樂節演出票價的低價位以吸引普通市民觀眾。走在澳門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國際音樂節的廣告牌和招貼畫,統一設計的圖案,樸素大方的標示,給這座城市增添濃鬱的音樂氣氛。開演之前步入演出場館,所有座椅上擺放著精良的節目單介紹,以中、葡、英三種語言印製,免費贈予觀眾。尤其令筆者感歎的是,本次音樂節充分利用澳門的教堂建築資源,所有教堂中的演出一律免費向公眾開放(提前排隊領票)。本屆音樂節的免費演出居然高達九場,占音樂節所有節目的整整一半——這意味著澳門文化局對這些演出場次成本的“大包大攬”。凡此種種,反映出澳門政府的全力投入,反映出管理部門的精心策劃和細致操作,更反映出澳門人對音樂節的珍視與嗬護。

在澳門期間,每當音樂會結束,在返回住所的路途中,總遠遠望見聞名遐邇的大賭場“葡京大酒店”華燈齊放,光怪陸離的霓虹燈將半空映得透亮妖嬈。我每每生出一絲困惑,不知何處才是真切的現實,是剛才聽到的音樂聲,還是眼前的花花世界?或許這恰是現代都市文明的真實寫照——人性潛能的立體展開和多重文化的複合疊置。筆者不敢妄言,音樂能夠給澳門帶來什麼,澳門人在聆聽音樂之後又會得到什麼。音樂可能隻是一種希望,一個暫時可以擺脫凡俗纏繞的“烏托邦”,一座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但又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的寄托“神龕”。或許隻有當人的內在生命蘇醒時,他(她)才真正需要音樂雨露的滋潤。同理,或許隻有當一座城市的精神生命進入某種自省境界時,它才會覺悟音樂(以及藝術和文化)的重要。